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由 地圖帝 發表于 音樂2022-12-08
簡介圖-衛青、李息取西套平原於是衛青分兵多路,持續掃蕩河南地和衛寧平原,斬首和俘虜婁煩人3071級,捕獲戰馬數千、牛羊數十萬頭

耳朵有缺口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128年,正當衛青在雁門鏖戰時,右賢王出兵西域。這年秋高馬肥之際,右賢王出兵八萬餘騎,幾乎傾巢而動,除了右賢王本部三萬多騎,河套地區婁煩出兵兩萬五千,白羊出兵一萬五千,河西走廊休屠部、渾邪部等各出兵數千,浩浩蕩蕩殺奔烏孫。

右賢王大軍遭遇罕見的沙塵暴,來到博羅科努山北麓集結,只剩三萬餘人,戰馬只剩兩萬多匹。白羊、婁煩二王明知大軍遭遇不測,不得已仍然拼湊了一萬人馬前去支援。

總的來說,這年河套地區白羊、樓煩兩部陸續派出五萬騎前往西域,而且冬天沒有回來。這個訊息對漢朝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圖-衛青李息收回河套地區

公元前127年春,車騎將軍衛青、材官將軍李息領兵四萬餘出雲中,以翕侯趙信為前導。

漢軍兵力捉襟見肘,四萬餘人步騎各半,這已經是漢軍在北方能調動的大部分機動力量。幾個月前衛青和李息在雁門北鏖戰,武帝得知右賢王西征,令兩部人馬原地駐紮,養精蓄銳準備從雲中方向突襲後套平原,盤踞那裡的是右賢王麾下的白羊部。

與兩年多前四萬騎兵分四路出塞攻擊匈奴相比,漢軍最大的變化就是戰馬損耗太多,河西六郡三十六個馬場牧馬也跟不上戰損的速度。

隨著戰爭全面鋪開,漢軍將士的經驗也越發豐富。有人說唯有勝利者才有經驗,失敗者只有教訓,甚至連教訓都沒有,因為戰場失敗意味著九死一生。衛青在戰爭中快速成長,在雁門北的鏖戰中,衛青對李息的步兵車陣讚不絕口。如果不是李息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器和糧草補給,衛青的騎兵即使有數量優勢,也奈何不了雁門北的漠南匈奴,戰爭的結果將完全不同。

西征河套地區,衛青仍然將步騎分開,自己親率騎兵攻擊,李息率步兵拉著大量牛車、裸車,裝備用之不盡的弓弩等兵器,以及大軍口糧,為衛青軍殿後。

大青山是陰山山脈東部的一座山,呈西南-東北走向,大青山與黃河之間的三角形地帶,稱為前套平原,屬雲中郡。從雲中郡逆黃河西上,要穿越大青山與黃河之間一個相對狹窄的區域,最窄處只有十多里。

匈奴在這一帶遍佈騎哨,衛青率騎兵西進,很快就被白羊部的騎哨發現。

大軍繼續西行,在烏拉山與黃河之間的狹窄之地,遭遇白羊部阻擊。

烏拉山位於陰山山脈南部,也是一座西南-東北走向的山,長約94千米,寬約20千米。烏拉山與黃河之間通道狹長,只要堵住這個口子,漢軍很難進入後套平原。

白羊部的將領,將兩千多騎兵全部放在烏拉山南麓,隱藏在白樺林中。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如果在平時,白羊部完全可以將衛青的騎兵放過去,拉長漢軍的戰線,專攻李息的步兵。行軍途中無論衛青軍還是李息軍,前後肯定拉得很遠,若白羊部騎兵從山上呼嘯而下,尋漢軍薄弱區域性攻擊,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退回山上,漢軍根本沒有能力收復後套平原。漢初前八十年,漢軍從雲中不能西進一步,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現在形勢不同了,白羊部的主力跟隨右賢王出征西域,跨年度沒有回來。負責山口阻擊的白羊部,不得不拼死拖住衛青軍,給後套平原的族人轉移牛羊家產贏得時間。

漢軍在馬背上極目遠眺,只見北邊烏拉山松柏如濤,花香襲人,人人高度緊張。連續消失多名騎哨,說明山中隱藏匈奴大軍。遠處百鳥驚飛,說明危險已近在眼前。趴在地上的斥候耳力極佳,即使匈奴人用羊皮包裹馬蹄,也瞞不住他們的耳朵。

此戰毫無懸念,衛青軍以優勢兵力,加上有代差的強弩等兵器,幾乎全殲敵人,重傷和陣亡僅三百多人。平時匈奴打不贏就跑,但這次是阻擊戰,即使飛蛾撲火也要上,只為遲滯漢軍西進的時間。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圖-衛青、李息取後套平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從俘虜口中的得知,後套平原有數十萬頭牛羊,這比衛青估計的要多。

衛青卻不急於捕獲牛羊,而是留數百傷兵在烏梁素海修整,餘者全體沿著陰山山脈南麓西進,騎兵一天後便來到狼山腳下。

狼山的形成很有意思,地球的生命大約是45億年,在地球25-28億年的時候,狼山還在海底,當時海底火山群噴發,岩漿不斷湧出,形成狼山矽鐵沉積的基礎構造。後來隨著地球板塊的不斷漂移擠壓,狼山不但從海底冒出水面,還形成一座山脈。

狼山呈西南-東北走向,長約370千米,由於基底是岩石為主的,所有需要深厚土壤生根的高大樹木都不能在狼山紮根。狼山上的土壤,實際是薄薄的表面塵土層,山上不但植被稀少,而且最高的植被也不會超過1米,屬於荒漠地帶。

狼山上的呼和巴什格山峰,高度為2364米,既是內蒙古最高山峰,也是方圓幾百千米的制高點。

狼山得名源自這座山脈真正的主人,荒原野狼。狼的視覺比人要一覽無餘的多,相當於戴上望遠鏡的人類,屹立在狼山的各處高點,什麼獵物都逃不出狼群的魔爪。

當年趙國在狼山上修築高闕要塞,作為趙國長城西部起點。其山中斷,兩峰俱峻,壁立千仞,狀如門闕。闕的意思是缺口,這裡有數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幾乎把狼山劈成東西兩半。這些山谷通道是匈奴南下的捷徑,否則要繞道狼山西部的騰格裡沙漠。秦漢時期高闕要塞的戰略地位,與明朝東部的山海關類似,都是當時天下雄關。

高闕塞位於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溫都爾鎮,有南北兩城,北城是趙國修建,略成方形,南北長36。8米,東西寬35。2米,城牆高約6米。北城只有一座東門,不遠處是南北走向的達巴圖溝,溝中深幽寂靜,高闕塞就像一個守株待兔的獵人等待匈奴從達巴圖溝南下。如今內蒙古213省道就是沿著這條溝修建,南北穿過狼山,可達後套平原的巴彥淖爾市。

衛青馬鞭指向廢棄的趙國高闕塞,感嘆道:“若此處駐騎兵五百,匈奴未敢南下。”

匈奴南下有兩大特徵,一是秋天南下初冬班師,二是後隊趕著牛羊做後勤支援,高闕塞則精準卡住匈奴這兩個特點。匈奴秋天南下初冬趕回塞外,時間只有兩三個月,若在高闕塞下耽擱太久,只能無功而返。若繞過高闕塞南下,匈奴後隊的牛羊就成為高闕塞騎兵的獵物。

李息抵達高闕塞後,立即著手修復,並沿著北城的南側修築南城,為了節省石料,北城的南牆與南城的北牆部分重疊。

南城為長方形,東西長64米,南北寬48米,高度提升至7-8米。南北城共用牆有一扇門,兩城渾然一體。

高闕塞的東面和南面是地勢較低的兩條溝,於是在在北牆和西面修築一段300餘米的石牆環繞,再加附近山峰上聳立多個烽火臺,如此高闕塞固若金湯。

高闕塞南城還有一個南門,正對東南-西北走向的查干溝。這條溝斜穿狼山,一直往西南可抵達狼山西南側,漢軍又修築了雞鹿塞。

雞鹿塞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建在一座壁立如牆高達18米的 臺地上 ,東北方向是狼山,南邊是烏蘭

布和

沙漠,西邊是亞瑪雷克沙漠。雞鹿塞呈方形,每邊長68。5米,城牆高7-8米。雞鹿塞只有一個南門,門外設有甕城,前方空曠坦蕩,不遠處就是人類聞之色變的沙漠。

雞鹿塞與高闕塞一樣,既可阻擊也可斷後,匈奴若繞過雞鹿塞,就得穿行烏蘭布和沙漠。即使在匈奴秋高馬肥之際,他們也不願穿越深不可測的沙漠,何況帶著戰利品更不可能從沙漠返回。

雞鹿塞和高闕塞,是北方大漠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雖深入虎穴,衛青卻泰然自若,沒有立即攻擊白羊部和婁煩部。而是先堵住兩個缺口,修築高闕塞和雞鹿塞,這樣不但北御右賢王,南還能防止白羊和婁煩兩部逃跑。好比下圍棋,衛青先堵死外圍缺口,對手在圈裡怎麼盤都是死局。

白羊和婁煩兩部,有五萬人馬跟隨右賢王西征,剩下約萬餘騎兵,還分散在後套平原、西套平原、河南地等廣袤的草原上,根本無力阻擊漢軍。

把缺口堵住後,衛青才兵分五路,自己率一千六百多騎(包括傷兵)在屠申澤沿岸修整,設將軍府運籌帷幄。翕侯趙信率三千騎兵分散在黃河與烏加河之間,驅逐牧民。蘇建等五校尉率五千騎沿烏加河北岸掃蕩,張次公等五校尉率五千騎兵沿黃河北岸掃蕩,李息率軍修築要塞接手俘虜和牛羊。簡而言之,衛青率傷兵修整,順便收拾附近的白羊牧民,趙信在中間掃蕩,蘇建和張次公在南北兩頭收割,李息負責建要塞和安置俘虜牛羊。

數日內,漢軍斬首和俘虜白羊部2300級,捕獲戰馬數千、牛羊數十萬頭。

收復原本秦朝的五原郡後,武帝把後套平原從五原郡分離出來,建朔方郡,又在上郡北部靠近黃河之處設西河郡。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圖-五原郡、朔方郡、西河郡

五原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一要塞。太守府仍在九原;然後在黃河北岸從西往東的三座城西安陽、成宜、宜梁,置三都尉;在九原的北部,置石門障要塞。

朔方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兩要塞。太守府在黃河南岸的朔方,位於後套平原邊緣。朔方郡東部黃河南岸的渠搜城,置一都尉府;中部後套平原黃河北岸的廣牧城,置一都尉府;西部屠申澤南岸的窳渾城,置一都尉府。兩大要塞高闕塞與雞鹿塞,一東一西,高居狼山上。

西河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一屬國。太守府在平定;西部從北往南的三座城增山、大成、虎猛,置三都尉;東北部的美稷城,置屬國都尉,安置匈奴降卒。

待李息率步兵趕到,衛青立即重組軍隊,步兵變騎兵,騎兵達到兩萬九千四百多騎,步兵反而減少到萬餘人。衛青率騎兵兩萬走黃河東岸南下,翕侯趙信率騎兵五千在西岸偵查,李息則率剩餘步騎運送輜重。

漢軍從屠申澤南下,理論上可沿著黃河逆水而上,可這一段有多處壁立千仞的懸崖擋路,沒有軍隊能順利通行。因此只能在屠申澤與黃河結合部渡河,屠申澤對黃河水流有調節作用,這附近水速變緩,是渡河絕佳地點。

黃河雖長,但渡河點很少,因為這幾百裡河段水流湍急,唯有桌子山西側有十幾裡地,河道稍寬,水流也慢了不少。

漢軍用四個木筏拼成一組,分上下兩層,四周再立四個木筏當擋箭牆,等於一個渡河木筏用掉12個小木筏。這樣一個渡河木筏可搭乘兩匹戰馬和四名戰士,或者搭乘八個戰士。

渡河木筏下水後,調整木筏的角度,可利用水流漂向對岸下游。兩三里寬的河道,往往要漂流十幾裡才能抵達對岸。再往後河道變窄,流速加快,一不小心就會葬身河底。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婁煩人在這十幾裡河道的末端,建了一道防禦體系。這裡樹木被砍伐一空,視野豁然開闊,戰筏和登陸人馬無所遁形。沿河有十幾座可三人同時射擊的箭樓,後方是一個可容納五百人的木寨。

當漢軍第一個木筏靠岸,一百多個婁煩騎兵呼嘯而至,較近者將手上的長矛投至,隨後馬蹄踏筏牆而入,狼牙棒一頓揮舞,八名漢軍幾無抵抗之力。

當漢軍三十幾個木筏渡河,木筏靠岸點拉長有幾里,雙方戰力才算達到平衡。如果漢軍木筏是依次在同一個點登岸,那就只有挨宰的份。

當漢軍六十幾個木筏全部渡河,便佔據絕對上風。戰鬥結束時,漢軍五百人有兩百多陣亡或重傷,婁煩一百多人全部陣亡。

方才戰鬥激烈時,婁煩木寨內升起三股濃煙,漢軍將士隨好奇卻無無暇顧及。殺光河岸敵人,趙信衝進空寨,這才發現對方燒的是三個大木筏。

從殘骸和餘燼來看,這三個大木筏比漢軍的木筏大上三四倍,足可容納二三十人,木筏四周的牆上有射箭的垛口,牆下則固定有十六個木槳以對抗水流。原來婁煩的防禦體系是這樣的,先在大木筏上射擊來犯敵人,甚至可以撞擊小木筏,岸邊騎兵則對付漏網之魚,再加上箭樓上的神射手,水面地上空中立體防禦。

婁煩人沒有拿出這個大殺器,因為兵力實在不足,燒掉則是感覺到必敗無疑,不留給漢軍使用。婁煩人甚至沒有使用箭樓,因為所有兵力都投入到阻擊登陸戰當中去了。

婁煩只要有一千人鎮守此處,大木筏和箭樓都投入使用,漫空箭矢下,漢軍就不能渡河。因為漢軍的木筏數量有限,一次只能投放五百步兵,登陸後要將木筏拖到上游十幾裡處才能再次渡河返回。

當衛青主力尚在桌子山與黃河之間,趙信軍就把西套平原偵查了一遍,結果發現既無軍隊也無牛羊,婁煩人趕著牛羊全跑了。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圖-衛青、李息取西套平原

於是衛青分兵多路,持續掃蕩河南地和衛寧平原,斬首和俘虜婁煩人3071級,捕獲戰馬數千、牛羊數十萬頭。

婁煩這個部落在戰國時便存在,當時婁煩與林胡盤踞在雁門、雲中一帶,趙武靈王兼併這兩部,林胡融入趙國,婁煩的一部卻西遷投奔匈奴。在秦漢雁門郡南部,築有婁煩城。秦末匈奴南下,婁煩為前驅,取得西套平原和河南地。婁煩人擅騎射,漢初陽都侯丁復就是婁煩人,食邑7800戶。

武帝將西套平原併入北地郡,又在北地郡西部設安定郡,還在上郡增置兩都尉府。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圖-北地郡和安定郡

北地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太守府仍在南部的義渠;在西套平原北部黃河以西置渾懷障,開都尉府;在毛烏素沙地東部置神泉障,開都尉府;在西套平原南部黃河以西置北典農城(上河城),開農都尉府。

北典農城為銀川市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上河農都尉府將田地、荒灘劃成條塊,分給屯軍、農戶、流民等人耕種,又將草場劃成區塊,分給屯軍和牧民。農都尉雖與其他都尉平級,但不屬太守管轄,上級是朝廷九卿之一的大農令。農都尉除了保有少量軍隊,往往管轄數萬民夫,掌控的人力物力比一般都尉多,屬地方封疆大吏。

安定郡置一太守府,三都尉府,太首府在蕭關附近的高平,原來蕭關、朝那是漢朝西北邊塞,隨著河南地與西套平原、後套平原收復,這裡不再是邊塞,成了安定郡的腹心地帶。安定郡東部參縣,置主騎都尉,為漢朝訓練騎兵。安定郡北部的三水城,置屬國都尉,安置匈奴降卒。

上郡西北部增置兩都尉府,在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毛烏素沙地東北部的高望城,開都尉府;毛烏素沙地東南部,開匈歸都尉府,安置匈奴降卒。

衛青與李息西征河套,圍殲匈奴白羊王、婁煩王兩部,斬首和俘虜匈奴5371級,捕獲戰馬上萬、牛羊百萬計。漢軍折損不到千人,可謂全甲兵而還。

衛青是如何打下河套地區的?哪些人封侯了

武帝恢復五原郡、新設朔方郡、西河郡、安定郡,補強上郡,修復蒙恬當年所建要塞,徙十萬人居其地。

戰後論功行賞,衛青封長平侯,益封3800戶,總食邑4000戶。不久武帝覺得難嘉其功,再次益封3000戶,總食邑7000戶。校尉蘇建封平陵侯,食邑1100戶。校尉張次公封岸頭侯,食邑1100戶。趙信原本是匈奴一名相國,投降漢朝後封翕侯,食邑不詳,此戰益封至1680戶。

李息率軍雖殺敵很少,但苦勞甚多,擢為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職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