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佈局“合成生物” “6G技術” 上海打造五大未來產業叢集 力爭2030年產值達到5000億元

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于 音樂2023-01-08
簡介張宏韜表示,上海將聚焦智慧計算、智慧機器人、材料數字引擎等方向,鼓勵發展一批產業生態型創新聯合體,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和典型使用者單位,聚焦基礎底層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在技術創新、標準互認、產業配套等方面形成協同關係

年產值必須是自然年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梓桐 上海報道

近日,上海出臺《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叢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主任吳金城在11月23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釋出會上介紹稱,上海要打造未來健康產業叢集、未來智慧產業叢集、未來能源產業叢集、未來空間產業叢集、未來材料產業叢集這五大未來產業叢集,爭取到2030年,上海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

在具體目標方面,上海提出要成立5家左右未來技術學院,培育15個左右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同時,圍繞5大未來產業叢集,建設15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攻關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階產品,形成一批“中國標準”。

吳金城表示,《行動指南》的釋出進一步拓展了上海“3+6”產業體系的內涵。根據《上海市先進製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提出以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電子資訊、生命健康、汽車、高階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構建“3+6”新型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階產業叢集。

“如果說‘3+6’新型產業體系是上海產業發展的‘今天’,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慧終端等新賽道領域是上海產業發展的‘明天’,未來產業就是上海產業發展的‘後天’。 吳金城表示,這些領域融合演進將為上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增添新的內涵、注入新的動能。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產業叢集”的建設對產業佈局的前沿性與突破性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的新的引擎與增長點,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佈局一批未來產業已經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智慧、健康、綠色等方向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上海此次結合產業創新基礎優勢,面向未來需求提出未來健康等五大方向,將對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產生廣泛帶動作用。

打造五大未來產業叢集

《行動指南》提出,要打造五大未來產業叢集,包括未來健康產業叢集、未來智慧產業叢集、未來能源產業叢集、未來空間產業叢集、未來材料產業叢集。

吳金城介紹,在未來健康產業叢集方面,上海將以前沿突破、臨床應用為導向,推動腦機介面、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細胞治療等技術研發突破及產業化。“如在腦機介面領域,上海擁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復旦大學類腦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研究機構,上海企業的‘微創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腦機介面技術’,絕大部分指標都領先國內外同行水平。”

針對未來智慧產業叢集,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總工程師張宏韜表示,上海打造未來智慧產業叢集有著紮實的產業基礎。“2021年上海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到3057億元,在智慧計算、通用AI、擴充套件現實(XR)、量子科技、新一代通訊等領域都集聚了一批創新企業,張江人工智慧島、西岸智慧谷等區域將成為未來智慧創新實踐的集聚區。”他表示,未來上海將發力“智慧計算、通用AI、擴充套件現實(XR)、量子科技、6G”等技術的研發突破及產業化,推動未來智慧應用落地。

而在未來能源產業叢集方面,吳金城表示,上海面向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以核心突破、首創示範為導向,推動先進核能、新型儲能等技術研發突破及產業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氫能領域,上海計劃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此外,“推動深海探採、空天利用等技術研發突破及產業化”也成《行動方案》針對未來空間叢集提出的目標。 吳金城表示,上海要發揮裝備產業優勢,研發深遠海、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發展重型破冰船、高冰級LNG船等極地裝備,服務國家戰略;突破關鍵飛行技術,研製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

最後,作為為智慧終端、高階裝備等先進大規模產業等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未來材料產業叢集,上海將面向材料應用的功能性突破,以前沿佈局、培育需求為導向,推動高階膜材料、高效能複合材料等技術研發突破及產業化。重點是提升膜材料基礎結構設計和原料自主化能力,做強高效能纖維產業鏈。

探索‘學科+產業’創新模式

核心技術的突破正在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圍繞核心技術攻關的“產學研”聯動體系建設也是本次《行動指南》的突出亮點所在。

“上海依託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著眼未來產業重點方向,圍繞高校優勢學科,探索‘學科+產業’的創新模式,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上海市科委二級巡視員陳宏凱表示,上海將發力攻克未來產業重點方向關鍵核心技術及原始創新成果,培育一系列未來產業特徵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人才。

在這其中,基礎研究是科技成果攻關的關鍵所在。在基礎研究方面,陳宏凱介紹稱,上海將繼續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探索者計劃”,引導高校、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設立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面向腦科學與類腦智慧、量子科技等方面佈局一批前瞻性基礎研究重點專案;在未來車腦晶片、精準蛋白質圖譜等方面加快實施新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瞭解到,今年上海超強超短鐳射裝置、軟X射線裝置、轉化醫學設施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硬X射線裝置、光源二期線站等加快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初顯成效,醫療機器人、流程智慧等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在加快籌建。

除此之外,陳宏凱表示,上海將聚焦綠色低碳、6G、元宇宙等新賽道開展前沿技術佈局。以“公開海選”“揭榜掛帥”等形式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聚焦碳基半導體技術、免疫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技術等方向,遴選了一批顛覆性技術專案,並探索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落地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上海將瞄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加強未來技術學院、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平臺建設,完善全球創新網路,同時瞄準集聚人才第一資源,整合各類創新平臺。”吳金城說道。

構建企業創新梯隊。

在未來產業叢集建設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是達到上述目標的關鍵路徑。

“龐大的並在不斷髮展壯大的企業群體是我們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力量。”張宏韜介紹稱,近三年上海科創板上市企業超過70家,全市專精特新企業近5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0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兩萬家。

而在企業創新之中,企業的研發機構及技術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和平臺。張宏韜介紹稱,上海已經形成了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企業技術中心網路,全市各類企業技術中心超過三千多家。“我們發現8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 80%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製造業百強企業都擁有企業技術中心。”張宏韜表示,下一步上海將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引導企業技術中心向未來產業領域佈局研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牽引作用的“鏈主”企業也成為《行動方案》提出的重點市場主體。張宏韜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上海在重大裝備整機整合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在能源裝備(上海電氣、中國電氣裝備、中國重燃)、高技術船舶(中國船舶的LNG裝備、郵輪)、新能源汽車(既有本土企業,也有近年落戶的行業龍頭)、高階醫療裝備(聯影)、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都擁有產業鏈“鏈主”企業。

“這些領域的重大專案、重大工程建設能夠有效帶動整個配套產業鏈零部件、材料、軟體、控制器件及晶片的發展,為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和舞臺。”他表示,下一步上海將繼續引導大企業面向中小開放應用場景和創新資源,實施跨界融合示範工程,推動新技術、新應用在上海落地發展。

此外,作為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重要抓手的“產業生態建設”也成為《行動方案》的一大亮點。

張宏韜表示,上海將聚焦智慧計算、智慧機器人、材料數字引擎等方向,鼓勵發展一批產業生態型創新聯合體,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和典型使用者單位,聚焦基礎底層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在技術創新、標準互認、產業配套等方面形成協同關係。“在今年本市產業技術創新大會上,已經簽約了3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下一步,將做好跟蹤服務,強化需求導向下的應用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儘早將關鍵技術突破轉化為產業化的創新成果,以研發經濟的壯大加快未來產業的發展。”張宏韜說道。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