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國風美少年》:“國風”“古風”,說不清楚

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音樂2023-01-09
簡介在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下,《國風美少年》本應成為一檔熱門欄目,何況它請來了穩坐相聲界流量頭把交椅的張雲雷,最開始的幾期裡有表演敦煌舞蹈的哈妮克孜、彈三絃的少年劉豐、“古風圈”紅人貳嬸等備受觀眾熱議,但後續這些表演者和節目一樣逐漸沉寂,節目沒有播

輕墨染紅顏什麼意思

在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下,《國風美少年》本應成為一檔熱門欄目,何況它請來了穩坐相聲界流量頭把交椅的張雲雷,最開始的幾期裡有表演敦煌舞蹈的哈妮克孜、彈三絃的少年劉豐、“古風圈”紅人貳嬸等備受觀眾熱議,但後續這些表演者和節目一樣逐漸沉寂,節目沒有播完卻也沒有太多人關心它到底有沒有播完了。

《國風美少年》:“國風”“古風”,說不清楚

《國風美少年》海報

《國風美少年》在張雲雷流行版《探清水河》中開場,節目中有舞蹈、傳統曲藝、本土古典器樂演奏,內容非常豐富,豐富的另一面是節目編排和評審標準也非常混亂。

《新京報》在採訪節目總導演兼製片人王寧談到選擇召集人時說道:“這三位召集人就是我們心中的國風美少年,他們就是給選手打個樣……鞠婧禕不僅是古裝戲的女主角,傳統文化之美藉由她讓更多人喜歡。我們希望選手有國風召集人的才藝和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表演經驗,我們在培養一批新的種子……召集人就是要選擇年輕人,他們不是導師,不是去評判別人的表演,而是在跟選手分享自己的經驗。所謂召集人就是召集年輕人對國風傳播的注意力,把更多的關注聚焦到中國傳統之美的舞臺展現上。”

不過觀眾看到的和節目預想的並不一樣,《國風美少年》節目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評審沒有統一的、可行的標準,觀眾對於節目的評價和召集人給出的評語和黃金、白銀、青銅三個等級評價出入太大,召集人過度帶入主觀好惡、模糊規則,有失公允。

《國風美少年》:“國風”“古風”,說不清楚

鞠婧禕評審環節表述

除了評價標準主觀性太強,《國風美少年》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沒有一個相對清晰明確的概念和圍繞著這個概念展開的敘事。

和《國家寶藏》這樣依託喚起民族意識為主要情感支撐的節目不同,《國風美少年》缺乏一個清晰的、明確的關於“國風”的定義。在節目片頭,《國風美少年》將“國風”解釋為,“出自《詩經》,是周初到春秋時期民間優秀詩歌的集合,是《詩經》中的精華。而今說起國風,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縱深和幅員遼闊裡的榮光和風骨,更應是中國人始終跟隨的流行和時尚。”落到內容上又變成了“古風圈”作品和其他傳統曲藝、器樂演奏、舞蹈表演混搭的混合物,隨著節目的不斷推進,最終勝利的似乎仍然是“古風”。

近些年來“古風圈”一直嘗試著擴大圈地,《新京報》的採訪中,王寧也表示他在與古風圈交流中覺得,“他們很想出圈,希望更多人被他們作品中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感染。”遺憾的是,古風儘管在大眾文化中有一個相對模糊的形象,但這個形象本身太過含糊,且爭議性很強,未必能突破“小眾文化”的侷限實現“出圈”設想。更何況“古風”的生命力源泉在於當代話語對過去的重塑,本身與歷史敘事之間存在深層次的衝突。

《國風美少年》:“國風”“古風”,說不清楚

古風歌曲喜歡借用拗口的古典詞句,渲染江山、天下、殺伐、青史、墨染、紅顏、江南等意向

“古風”是一種依賴視覺文化(漢服和配套妝容配飾)和吸收古代傳統元素的音樂在千禧年後逐步興起的小眾文化,它的核心是復興而不是復古,試圖用當代敘事重新構建一種歷史想象。古風文化中充斥著對英雄主義的浪漫想象,古風歌曲喜歡借用拗口的古典詞句,渲染江山、天下、殺伐、青史、墨染、紅顏、江南等意向。2014年以後古風歌曲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逐步擴大,當代許多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古裝電視劇主題曲也開始仿照古風歌曲的正規化進行詞曲寫作,但這也是流行文化對亞文化的借用,而非亞文化本身對主流文化的征服。

在這條當代重構敘事的復興之路上,“古風”並不需要為自己勾勒出清晰的形象,作為一種小眾文化,只有邊界模糊才能足夠包容,所以試圖將“古風”擴容的“國風”節目自然也免不了面目模糊。

《國風美少年》:“國風”“古風”,說不清楚

《國風美少年》

面目模糊的綜藝節目是缺乏看點的,包容決定了許多表演不專業的、水平不突出的仍然能夠一直演下去,模糊決定了多種形式被按在一個容器裡接受主觀性極強、缺乏客觀衡量標準的評價。觀眾對“國風”的期待還是優秀的文化作品碾壓寰宇、唯我獨尊的姿態,像《國家寶藏》構建的敘事就滿足了觀眾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因而大獲成功。作品和表演有所欠缺的《國風美少年》或許踏出了勇敢探索的一步,但以現在的實力,顯然走不了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