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由 肺小魚老師 發表于 音樂2023-02-01
簡介圖片來源:電視劇《母親》孩子的情緒被父母看到,就會感到父母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這樣,他們才會真的相信“父母這樣做是為我好,因為他們是懂我的

罵母親的孩子會怎樣

文章轉載丨小樹媽媽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熱搜:媽媽罵人真的很有一套。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點開一看,全是媽媽罵孩子時的“段子”:

“我媽說我走路像老鱉伸著頭;”

“我生氣的時候,我媽說我嘴翹的能掛糞桶;”

“我做飯之前去上廁所,我媽說我懶牛懶馬屎尿多。”

還有一些特別扎心的:

“20歲,玻璃心,被媽媽說懶得掉蛆,emo了;”

“我媽夸人也像在罵人……我膚色白,我媽說死了三天的都沒我白。”

評論區有人迷惑:媽媽們都是怎麼想出這些話的?

一名網友追根溯源:“有沒有一種可能,媽媽會說這些話也是被姥姥罵的?”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當你打罵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很多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都有著同樣的心路體會:從小被父母罵“誰像你那麼笨”,表面努力上進,心裡卻抑鬱焦慮,總是想:“我簡直一文不值。”

於是,結婚生子後,也用父母罵自己的方式,罵自己孩子,導致孩子抑鬱厭學。

“因為我懶得掉蛆,所以,我的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最完美的離婚》

心理學中有一種防禦機制:

投射性認同。

是指父母總說孩子不好,無論是調侃打趣還是聲色俱厲,孩子都會把父母的話當真。

照單全收地評價自己:“我難看”;“我太懶”;“我做什麼都不對”……

如果你說的話,讓孩子越來越沉默、自卑,或許應該停下來想一下:

孩子是否正在父母的罵聲中,慢慢放棄自己?

我和孩子的互動,能夠引導他越來越愛自己嗎?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媽媽說我蠢,那我一定蠢”

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兩個因素,會讓孩子停止愛自己。

第一個,就是父母的苛責打罵。

日劇《母親》中,7歲女孩憐南經常被母親打罵,加上母親男朋友的虐待,她總是渾身傷痕。

母親很愛憐南,她曾想要犧牲一切守護女兒。但潦倒貧窮的壓力、感情生活的不順,讓她逐漸把女兒視為包袱,把怨氣都發在她身上。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母親》

對母親,憐南是充滿愛的。她努力不給媽媽添麻煩,隱藏自己的傷口,即使被老師發現,也撒謊包庇媽媽;

可是,憐南恐懼和母親相處。當天空飛過一群候鳥,她會追逐著候鳥大喊:把我帶走吧!把我帶走吧!

憐南並非真的想離開媽媽,那一刻,她內心深處的想法是:

我不夠好;

不夠好的我,不配待在媽媽身邊;

要是有一個更乖、更好的孩子,媽媽就不會生氣了。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母親不見得生來就會愛孩子,但一定會把孩子當成縮小版的自己。

媽媽若是厭惡自己,自然也會厭惡孩子。

然而,在孩子眼裡,媽媽永遠是最好的母親,是最完美的依戀物件。

即使有憤怒,也會因為這份不容置疑的依戀,不去攻擊媽媽,而是調轉矛頭攻擊自己、攻擊他人。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母親》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一名7歲男孩因為被生母虐待,被法院強制分離。

可他對待別人的方式,就像媽媽對待他一樣:要麼一個人待著不說話,要麼毆打、辱罵其他孩子。

老師詢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想繼續和媽媽在一起。

“我怕她,但如果我不和她在一起,我就沒有媽媽了。”

為了和媽媽繼續在一起,男孩放棄了變好的可能。他承載著媽媽壞的部分,也一點點變成了那樣壞的人。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媽媽說別玩,那我偷偷玩”

除了母親的打罵,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很關鍵。

俗話說:“七歲八歲,貓嫌狗厭”。意思是7、8歲的孩子最調皮搗蛋不服管,這讓一些家長覺得:比起溫和地講道理,還是一頓打、一頓罵能讓他們學到教訓。

確實,孩子被收拾一頓後會比較乖,

但孩子此時學到的並不是教訓,而是逃避教訓。

8歲的侄女因為腸胃不好,不被允許吃零食,多次偷吃被父母管教後,她學乖了:在學校裡吃完零食,不帶回家。

她知道這樣吃,會害自己拉肚子,但她更受不了爸媽不理解她還老是對她很兇,故意和他們對著幹。

久而久之,就成了醫院腸胃科的常客。

孩子很“聰明”,當他們不理解錯在哪裡,卻被父母按著頭要求改變時,會用各種方式掩飾自己。

比如:趁父母不在家偷偷看電視;在被窩裡熬夜打遊戲;裝病逃避上學……

表面的乖巧聽話,只是為了逃避被罵,私底下還是怎麼開心怎麼來,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很多時候,父母發現不了孩子的偽裝,直到孩子長大,積壓的負面情緒因為一些事徹底爆發。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電影《海洋天堂》

我有一名女同事,從小就被父母責罵,連結婚穿的禮服不合他們心意,都會在人前被數落到掉眼淚。

生娃後,她患上產後抑鬱。有時看著孩子,就像看著自己,她控制不住想罵她,又為這種衝動感到深深的自責。

她說:“從小我就有抑鬱傾向,但不敢對父母表現出來。現在我後悔了,小時候哪怕為自己爭取過一次,現在都不會對孩子有這麼大情緒。”

內心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掩飾自己。

所以,自我掩飾和自我厭惡一樣,都會讓一個人變得消極、抑鬱,

這樣的孩子,很難有愛自己的能力,長大後經營幸福,更是無從談起。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愛自己,是將自我價值還給孩子

為什麼打罵和錯的懲罰方式,會讓孩子失去愛自己的能力呢?

因為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有價值”。

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父母認為他沒用,在孩子心裡,自己對整個世界都是沒有價值的。

哪怕別人指出自己的價值,也不會相信。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傅首爾誇男孩徐進凱,徐進凱第一反應是:我沒有你說的那麼好。

他的自我否定,來自媽媽的教育觀念:不否定打壓,孩子會騎到父母頭上;如果做不到最好,就不會愛自己的孩子。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媽媽的觀念,讓徐進凱形成一個認識:“如果你不總是好的,你就沒用了”。

於是,他相信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媽媽那麼苛刻。

即使外界看到他的優點,他也不相信自己很好,反而湧出更強烈的負面情緒:

“你越是誇我,我越是羞愧,因為我不配。”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這就是一個習慣自我否定的孩子,越來越不愛自己的過程。即使已經長大成人,有力量活出自己,內心依然抑鬱的內耗著。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甚至留下後遺症,至今害怕和家人面對面交流。

但這不意味著,像自己父母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法。其中痛苦,我們自身就體會得夠多了,自然會希望孩子避免。

可養孩子過程中,父母不可能做到完全沒有情緒,孩子表現糟糕時,我們到底該怎麼應對?

建議大家抓住一個重點:無論有多生氣,多想罵人打人,動手之前,先感受一下孩子此刻的心情,或者描述一下孩子的狀態。

多說下面這些話:

“你總埋著頭,是不是心裡很難受?”

“你把眉毛都皺起來了,現在心情是不是很差?”

“我感到你現在情緒不太好,是害怕嗎,還是內疚?”

可別小看這些話,它們都是看到情緒的“放大鏡”,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

之所以建議父母這樣說,是因為無論怎樣的管教模式,先要讓孩子明白一點:

父母始終站在孩子的身邊,而不是對立面。

媽媽“罵人語錄”上熱搜:那些從小被罵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母親》

孩子的情緒被父母看到,就會感到父母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這樣,他們才會真的相信“父母這樣做是為我好,因為他們是懂我的。”

而有能力看到孩子的父母,也會把這個觀念傳遞給孩子:

你不夠好,但我愛你;

無論你多壞,爸媽都會看到你、理解你。

“被看到”,是孩子最能感受到愛的方式。哪怕之後被“收拾一頓”,也不容易向內攻擊自己,而是傾向發展自己、爭取做得更好。

孩子天生就希望自己值得被愛,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會放大而不是打壓這份希望,讓孩子自覺自願往好處發展。

看到孩子的情緒,就是看到孩子變好的希望,呵護它茁壯成長。

比起打罵和懲罰,這份希望帶來的“好”,才是持久恆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