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由 百草權輿 發表于 寵物2021-09-13
簡介當然,考古專家這麼說並非沒有根據,早在上世紀,四川巫溪縣荊竹壩的一具懸棺掉落兩個頭骨,經專業鑑定,這兩個頭骨均為未成年人,且是被人以鈍器擊頭而死,這一發現似乎也能證實“懸棺凶死者”的說法

宜賓懸棺怎麼放上去的

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古人死後多以“土葬”形式出現,這也間接助長了厚葬之風,當然今天的考古發掘也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中華有56個民族,由於信仰差異,除了土葬外還有天葬、水葬、路葬等,這些形式大多沒有陪葬品,再加上文字的缺失,其歷史顯得頗為“神秘”。在歷史上其實還有一個古老民族,它們的喪葬文化更為特殊,其代表便是著名的“崖壁懸棺”,史稱此族為“僰(bó)人”;這一古老民族在200年前消失,但關於“懸棺”的神秘面紗卻一直沒有被揭開。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對考古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目前的發掘物件多為地下古墓;對四川的“崖壁懸棺”,至少目前,專家對它的瞭解僅限於古籍研究。所謂“懸棺”,多出現於四川省宜賓市境內,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有分佈,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這些棺木均置於距地面10——50米的懸崖峭壁上,最高甚至可達100米以上;那麼問題來了,“僰人”為什麼要將棺材放在懸崖峭壁上,他們又是怎麼放上去的,放上之後又如何祭拜呢?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還是要先從史料中尋找。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僰族”沒有文字傳承,以至如今僅能從四川各族同胞口傳中獲知一二。相傳僰人源於天地初開,生於荊棘叢生,虎狼出沒的西南邊陲,初現與武王伐紂,因勇武不屈,被譽為披荊斬棘的人,世人便在“人”字上加“棘”字,就成了一個會意字,即僰(bó);以目前的史料看,“僰人”在殷商就控制了西南大約3000平方公里的疆域,雖然曾幫助武王伐紂,但更多的卻是在為生存抗爭。秦時僰人在蜀地開拓了“五尺道”,漢時又築“南夷道”,兩條蜀道相連就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南絲綢之路”;或許正是這條“絲綢之路”的貫通,當時的“僰人”在經濟、科技、文化諸多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發展,自然也引起了北方統治者的注意,一場企圖馴服與反抗統治的戰事就此展開,一直持續到200多年前的明萬曆年間。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據明朝瀚林院《平蠻碑》記載“明興二百年間,王師西下討罪,前數百戰,迄無成功”;對歷史熟悉的朋友或許知道,“明軍”曾威震寰宇,而“僰人”卻能抵擋數百戰而不落敗,足見其勇武善戰。但到了萬曆年間,大明風雲突變,內憂外患之象隱現,當時的強硬人物張居正、曾省吾等人“不惜代價”的強攻,終於“先攻靈霄山,奇襲都都寨,激戰九絲城”,存世兩千多年的“僰人”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說到這或許有朋友不耐煩了“羅嗦了這麼多,跟懸棺又有什麼關係呢?”雖然史料中關於懸棺的記載幾乎沒有,但在四川各族同胞中卻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相傳蜀地有一漢人秀才,雖有入仕當官的夢想,可到了60歲卻仍舊名落孫山,至此研究“堪輿之術”;時逢明軍久攻“僰人”不下,老秀才不甘寂寞找到了當地知府,百般獻殷勤。知府正在發愁,就隨口說“你若能破僰寨,別看你已年逾花甲,我依然將女兒許配給你,還要向朝廷保舉你當官”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60歲的不第秀才竟真的混入僰人群體,並開始以“堪輿之術”招搖撞騙;待時機成熟,秀才開始散佈謠言,說僰人千年不得勢是因為“風水不好”,如果將逝者葬於半空懸崖峭壁上,後世子孫定能翻身為主。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或許僰人沒那麼多心眼,竟然真的相信了秀才的話,開始冒著生命危險將戰死的人連棺一起懸於峭壁上;結果可想而知,無數“僰人”因放置懸棺而墜落懸崖,其整體實力被削弱,明軍這才最終將其全族盡滅。巧合的是,以目前考古專家對懸棺的鑑定,多數懸棺的年代與明軍入川的時間相吻合;當然,這裡講的相對簡單了,而且可信度不高,因此關於“懸棺”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其時間可追溯到三國“孔明徵南蠻”。時期。整個過程和之前的差不多,也是諸葛亮久攻不下,便命人散佈:“僰人”雖勇,但“風水不好”,如果將祖先遺體懸於空中,定能“飛龍上天”云云。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或許諸葛亮是“堪輿先師”的原因,“僰人”聽聞後紛紛將祖墳刨開,再將遺體安置與懸崖峭壁之上;頗為“巧合”的是,直到今天在四川多地還有“石棺無遺體”的考古發現,這似乎也證明了“傳說”的真實性。但畢竟沒有文字記載,因此考古專家對這種說法多數是不認同的;雖說如此,依據兩則傳說,專家大膽判斷僰人信奉“堪輿風水”,由此也出現了第三種說法——“僰人信鬼神”。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僰人懸棺”主要以天然洞穴、鑿龕懸葬、木樁承載這三種形式出現,而最先出現的就是“天然洞穴”式的懸葬;專家以“僰人信鬼神”為依據,推斷這些懸棺中成殮的並非正常死亡的人,而是“凶死者”。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所謂“凶死”,多指的是感染瘟疫、少年夭折、自殺、被殺等,這些在古人眼中都屬於“怨氣”比較大的人,甚至會給生者帶來不祥;其實“凶死”並非僰人獨有,雲貴、西南等地至今仍有特殊處理方法,比如西南苗族一支,他們就有“倒壇葬”這種特殊的安葬方法,總的來說,無論是哪一民族的特殊葬法,其目的都是一樣的:把活人與“兇魂”隔開。按古代人的理解,非正常死亡的人“怨氣”很大,而且其“魂魄”還不能轉世投胎,只能遊離於人間造成破壞;專家猜測,或許僰人正是出於這種思想,將“凶死者”懸於峭壁之上,使其“上天不能,入地無門”,而且生者終身不復祭祀。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當然,考古專家這麼說並非沒有根據,早在上世紀,四川巫溪縣荊竹壩的一具懸棺掉落兩個頭骨,經專業鑑定,這兩個頭骨均為未成年人,且是被人以鈍器擊頭而死,這一發現似乎也能證實“懸棺凶死者”的說法。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問“古代棺槨重有千斤,加上屍體的重量,古人究竟是如何將棺材放置在這麼高的懸崖上的?”公正的說,這個問題就連專家都難以解釋,比較流行的有3種說法;一說“古代洪水”將棺材浮起,僰人趁機將棺材安置與懸崖峭壁,這種說法明顯的不可信。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另外一種說法是僰人在懸崖峭壁上“先修棧道”,再將重達千斤的棺木抬到指定位置;這種說法很快也被專家否定,蜀地岩石結構疏鬆,在峭壁上修棧道並不現實,而且即便修成也要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邏輯上可行性不大。還有第三種說法,就是普遍認為的“滑輪說”,即僰人先在石壁上鑿出空洞,再由滑輪控制將棺材吊放在指定位置;乍一看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數百年前的“滑輪”機械可沒今天的科技發達,要想承受“千斤棺木”的重量,滑輪機械要幾十米高才行,而且以人力為主的古代,這種操作的可行性並不大。

懸崖峭壁上放“棺材”,卻從來沒有人祭拜,考古專家不敢輕舉妄動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出主意“既然僰人歷史不明,專家為什麼不進行考古發掘,說不定這些懸棺中會有什麼文物,這不就佐證歷史了嗎?”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僰人懸棺”從來沒有祭拜者,就連土夫子對此也避之不及;今天的“僰人懸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古遺蹟,更是少數民族的代表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