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地質地貌實習心得

由 三農學問 發表于 寵物2021-11-18
簡介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岩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

東北黑雲母多少錢一噸

在地質地貌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心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地質地貌實習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地質地貌實習心得篇1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肇慶七星巖》由9686範文網精心為您收集整理的一篇關於肇慶,地貌,地質,實習報告的範文,希望您喜歡。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巖,黃埔區蟹山公園,華農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 肇慶七星巖

石灰岩山峰

透過查閱有關資料, 七星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 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 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岩石;由於此地區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 灰巖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透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岩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慶七星巖地區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於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於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於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歷過4次發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裡,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育的連線處發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裡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於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岩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於過飽和狀態,於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線成為鈣環。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育,石鐘乳隨處可見,並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並沒有發現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後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於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佔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於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 黃埔區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後,我們對這裡的岩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築後,其泥土和岩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裡的岩石進行了分析。

這裡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還有泥岩和頁岩。在一處多岩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現這裡的岩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後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岩。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裡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透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釐米後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為河流衝擊成的平原,經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岩。老師後來還說到,這裡的岩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裡的岩石為紅色,是因為岩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 華農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岩。我們發現,這裡的花崗岩風化之後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岩搓揉,可感到裡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過較完全風化後的花崗岩,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崗岩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雲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岩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岩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於某些花崗岩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透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岩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岩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儘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並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

地質地貌實習心得篇2

砂岩、夾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蝕低山、侵蝕臺地和沖積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斷層線附近還有老虎坳組(d2l)的砂礫岩、石英砂岩夾砂質頁岩、泥質頁岩,估計是上覆新地層被侵蝕掉而出露表層的。

另有兩組為晚泥盆世地層,分別為帽子峰組(d3m)的頁岩、粉砂岩、砂岩互層、夾灰巖和天子嶺組(d3t)的灰巖和泥質灰巖、夾鎢質頁岩。

4。 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層廣泛出露於西江北面的沖積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發,向北嶺方向分別從巖關階(孟公坳組)(c1y)砂頁岩過渡到測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質頁岩夾煤層。

七星巖地區也主要為石炭系的地層,石牌附近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巖夾泥質頁岩,阿波巖為壺天群(c2+3ht)白雲石化灰巖、微粒灰巖、夾角礫狀灰巖。

5。 二疊系(p)

龍潭組上部(p2lb)石英砂岩、頁岩與粉砂質頁岩互層、夾煤層只在圖中西江東南的沖積平原上找到一處,位於高要市東北部。

6。 三疊系(t)

這一時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佈。為礫岩、砂礫岩、石英砂岩、粉砂岩與泥質頁岩互層、夾灰質頁岩及煤層(t3r-j1a)

三疊紀時期比較重要的地層是晚侏羅世燕山三期黑雲母花崗岩(〥32(3)),這是在發生在三疊紀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主要分佈於西江南岸,形成黑雲母花崗岩群;另外在羚羊峽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區也有較多出露。

7。 第四系(q)

主要分佈於西江沿岸的沖積平原上,為現代河床沉積。其中南岸主要是礫石、砂夾紅黃色粘性土,北岸主要為砂、砂礫、夾粉砂質粘土;另外在市區北部公路附近還有砂、砂礫、砂質粘土、夾泥炭及淤泥層的第四系地層。

(二)構造

1。 褶皺

肇慶地區的褶皺是在構造運動中岩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幾乎整個肇慶地區都處於這一大型褶皺構造之上。北嶺、欄柯山是桂頭群為主的背斜山,中部平原是石炭系灰巖為主的複式向斜谷。

肇慶平原的沉積主要來自西江對凸岸的沉積,大約距今三至四億年前,在肇慶地區首先沉積了砂岩和頁岩,後來又沉積了一層厚達百多米深的石灰岩。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形成向上彎曲突起的構造,即“背斜構造”,原來水平排列的底層變成了向側斜傾的地層,兩側岩層傾向相反,分別形成南北兩翼。

2。 斷層

從地質圖上看到,在北嶺山有一段連續的正斷層,還有一些性質不明的斷層和岩層不整合面。

我們知道,北嶺山地層巖性主要為泥盆系的砂頁岩,七星巖為石炭系的石灰岩,按照地層時代來看,年代老的泥盆系地層應該在較新的石炭系地層之下,但是北嶺比七星巖高出許多,原因就在於地殼發生過斷裂,上升一側突起成山,低降一側形成低地。北嶺斷裂時上升成山,露出了古老地層;肇慶平原就斷陷成為西江谷地。北嶺山腳就是一條斷裂帶。

我們在七星巖公園能夠看到明顯的大型斷層崖和斷層三角面。北嶺南坡和雞籠山北坡的“斷層崖”實際上是由抗蝕強岩石形成的斷層線崖。北嶺南坡的“斷層三角面”實際上是該背斜山的向南傾斜的蝕餘層面;該斷層在北嶺林場場部、西江大學的北面洪沖積地形基底透過,並無錯斷這類地貌。④

這一斷層屬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北西向斷層,它的形成定型於喜山期末期,即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活動時期。

三、肇慶地區主要地貌型別

(一)侵蝕低山

由於肇慶地區的岩石多為石灰岩、煤系砂頁岩、紅色巖系以及風化強的花崗岩。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在這一地區內,相對高度大於200米的由侵蝕作用形成的山都看作是侵蝕低山,最高的是雞籠山(海拔高度1000。3m),在正斷層下降盤,由桂頭群(d2g)組成,這是由於巖性抗蝕性差異形成的。在地貌型別圖上,我們把北嶺山(從西郊三榕峽以東直至鼎湖山的一段大山)都劃分為侵蝕低山。

(二)侵蝕丘陵

在西江南岸高要市地區,多為坡度較高的侵蝕丘陵,甚至有些陡崖。與侵蝕低山相比,相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也有個別超過200米的。在這裡一般發育有較厚的紅色風化殼。

(三)侵蝕臺地

零星分佈於西江北岸的沖積平原上,高度在十米上下,坡度一般小於15度。許多村莊和城市建築就位於侵蝕臺地上,在洪水時期,它們不會被淹沒。這也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一個典型示範。

(四)河流階地

在西江兩岸可以觀察到保留下來的三級河流階地:第一級河流階地多呈現半埋藏狀態,且多被交通線路和工農業生產佔據,不易於觀察其上的沖積物,習慣上把它歸於第七類沖積平原中;第二、第三級階地都屬於基座階地,即河流下切時切過了原先河谷的底部。

第二級階地分佈在上南岸碼頭公路旁小山咀、新興江江口和鼎湖等地,高程25至30m,基座高程15至25m,沖積物與第三級階地相似,時代屬中更新世。

第三級階地位於西江大橋南橋頭東側沿江四路的自來水廠高地,是中山大學地理學系劉尚仁、王鴻壽教授近年發現的階地。高程50m,沖積層是2m厚混有紅土地河床相磨圓卵礫石,屬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粒徑多小於5cm,現已被蓄水池遮蓋住,下伏為中泥盆統桂頭群砂岩。

(五)沖積平原

從地貌型別圖可看出,其它的許多地貌型別,如侵蝕臺地、喀斯特丘陵、溶蝕窪地等都分佈於沖積平原之上。肇慶沖積平原由全新統的高河漫灘和上更新統的半埋藏階地組成,並以後者為主體。 高程約為3—11m,在西江兩岸都有分佈。

①河漫灘(t0)。由全新世灰黑、灰褐、灰黃色粘性土和砂層組成。河漫灘的分佈,在西江北岸為城中路以南至西江河岸,南岸為高要沿江二路、沿江三路。

②第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t1),主要由晚更新世沖積層組成。當地半埋藏階地的形成,是原先形成的階地由於地殼下沉(或海面上升)而引起的。由於階地基面相對變化,使原先的階地面與高河漫灘類高,能被數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沒,但階地面可露出地表,除了被蝕低的地方有補償沉積外,基本上沒有被新沉積連續覆蓋,或約有一米的新沉積蓋層。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它佔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我們所看到的西江北岸的沖積平原大部分都屬於第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在西江北岸主要為城中路以北至星湖、旱峽附近。

(六)洪沖積階地

西江的洪沖積階地主要分佈在北嶺山、雞籠山、龍門山和欄柯山的山前地帶。大致可分出老、新兩級洪沖積階地。

老洪沖積階地為出露的,高出山前傾斜平原,形成於中更新世(距今73-12。8萬年間),少量可延續至晚更新世早期,許多屬基座階地型別。廣東省電力職工休養所、933冶金地質隊、肇慶地質隊、林業科學研究所(舊址)、肇慶黨校等就建在該階地上。該階地高出傾斜平原10~40m,且多在海拔70m 以下。可見紅土漂石、卵礫石,礫徑多在30cm以下,最大達1m以上,呈次稜狀和次圓狀,巖性為該山區河流流域內的砂頁岩,常深度風化,用手可摳動。東崗村西北側海拔26。2m 的高地是源自北嶺山的河流所形成的洪沖積階地。

新洪沖積階地呈半埋藏狀態,沒有完全出露,與山前傾斜平原屬同一地貌面,在扇頂部位可呈埋藏階地。該階地由晚更新世(距今12。8-1萬年間)的紅、深黃、灰黃色粘性土與漂卵礫石組成。該漂卵礫石的大小、巖性和磨圓度與老洪沖積階地相似,但風化不強烈。如七星湖北岸與禾婆巖北側的緩坡地、林業科學研究所新址、肇慶學院(原西江大學) 等就位於新洪沖積階地上,常為水稻田景觀,地面坡度5°~1°,並與沖積平原中的第一級半埋藏階地在七星湖附近銜接過渡。該階地是山前傾斜平原的主體。由於植被茂密,半埋藏的衝洪積階地在野外不易被察覺。

(七)洪(衝)積扇

在北面山地的麓部谷口發育著洪沖積階地和洪沖積扇,具下述條件時規模大:谷底與平原高差大;溪流的匯水面積大;山前平原寬度不能限制洪沖積扇發育;河流對洪沖積地形侵蝕弱。

洪(衝)積扇一般形成於全新世(1萬年以來),尚未被切割成階地狀態,它僅在上述新洪沖積階地的扇頂附近發育,在肇慶學院北面可見, 到扇中、扇緣, 全新世的洪沖積物一般成為新洪沖積階地被蝕低後的補償性堆積。正像西江沖積平原由q3 第一級半埋藏階地與q4 河漫灘共同組成那樣, q3 半埋藏的新洪沖積階地與小型的q4 洪沖積扇共同組成山前傾斜平原。

(八)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丘陵

七星巖就是喀斯特丘陵,原來的許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後來的流水沖積作用破壞了,現在僅僅殘餘下七座石灰岩石峰。

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波巖(119。6m),肇慶平原上的喀斯特丘陵尚有禾槍巖(124。0m,與阿波巖合稱禾婆巖),東湖的校杯石(38。8m),石牌、獅崗出米洞和水泥廠的幾座石峰。上述石峰均由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組成。⑤

我們考察經過的石峰有阿波巖、石室巖和天柱巖。

阿波巖地形上東西走向,呈條狀石山;巖性上為白雲質石灰岩,是石炭紀中上統壺天群的岩石。淺灰色,成分以方解石,白雲石為主,岩石顏色內淺外深;地質構造上為七星巖背斜的北翼,岩層向北傾斜,傾角在45°-70°之間。

石室巖呈長條狀,由堅硬厚層的石灰岩構成,有灰白色、純白色兩類,且夾有二十米以上的石灰角礫岩一層。它屬於七星巖背斜構造南翼。

天柱巖與石室巖的地質構造相同。它的地層傾角較大,山坡陡峭壁立。這裡岩層傾角達80-86度,幾乎垂直。

2。 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我們考察的為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另外還有經過構造抬升與河流下切而形成的高位水平幹溶洞。在七星巖的天柱巖巖壁,保留著四層水平溶洞。

第一層高度3-12米;第二層高度25-30米;第三層45-50米左右;第四層65-75米。在天柱巖考察的溶洞為第一至第三層的水平溶洞。

3。 溶蝕窪地

肇慶還有很多由溶蝕窪地形成的湖泊。溶蝕窪地的形成是由多個溶鬥逐漸擴大融合而成。因此,地殼相對穩定時期越長,溶蝕窪地面積越大。有時溶蝕窪地積水,可形成湖,稱岩溶湖。如七星巖公園內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蓮湖、中心湖、紅蓮湖、裡湖),以及水泥廠附近的一些零散窪地湖就是溶蝕窪地積水所成的岩溶湖。它們四周多被峰林圍繞,山水纏繞形成了秀麗迷人的風景。

4。 落水洞

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

在七星巖還能觀察到一些落水洞的形態。其中有一些由於石山和巖洞間的岩層不厚,當石山上的落水洞擴大後崩塌,形成“天窗洞”。我們在馬欄崗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裡正好是岩層層面和岩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八)滑坡體

我們考察的滑坡體遺址,位於在高要市西江南岸渡口上游(緊貼渡口),此處曾於1983年11月26日,晚上9時40分突然滑坡,塌方長200米,沉降深度10米,馬安煤場及一幢大樓下沉水底,3人失蹤。 滑坡舌伸入西江,由於規模不大,沒有造成河道淤塞。

在西江干流一些河段,由於河砂過量超採,導致河床下切,有些堤段因河床不穩定而易於產生滑坡,特別是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如今年六月我國南方的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威脅了高要市的人民生命安全),後果不堪設想。另外,由於長期開採,形成邊坡過陡,部分懸空,上部巖體(土體)失穩而崩塌,或礦山開採形成採空區,也是產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原因。從地質構造上看,滑坡後壁為泥盆系中統粉沙質砂岩、泥岩,而滑坡體為第四系鬆散堆積物,這樣在二者之間就形成了一個不整合面,更增加了滑坡形成的機率。

四、肇慶地區地質地貌發展歷史

(一)地質發展史

肇慶地區的地質發展歷史,是與廣東省的地質史無法分割的。按照廣東省地質史看,肇慶地區在地質歷史發展程序中,經歷了早古生代地槽、晚古生代地臺和中新生代地窪的大地構造發展階段, 形成褶皺基底、沉積蓋層和上迭盆地三個基本構造層。[10]本區地質史上發生的主要運動有鬱南運動、加里東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以及燕山運動。

1、震旦紀—晚志留世,早古生代地槽發展階段(pz1)

震旦紀及早古生代(pz1),廣東地域為一個地向斜,屬於華夏古陸華南地臺(加里東地槽)一部分,早古生代之前為海水所淹。晚震旦世晚期全省發生明顯的海退,出現含炭質沉積層。寒武紀(∈)是一個由海進到海退的過程,但僅表現在海盆中海水深淺變化而已。肇慶地區的海槽沉積物來自華南的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

寒武紀末(∈)、奧陶紀的早奧陶世初(o1)在廣東省範圍內發生了鬱南運動,造成粵西、桂東之間的雲開大山一帶的升起。志留紀(s)開始,地殼明顯上升,肇慶地區奧陶系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系地層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由深變淺。

志留紀末,席捲華南的加里東運動發生,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形態——複式背斜帶,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2、泥盆紀—中三疊世,晚古生代準地臺發展階段(pz2)

從泥盆紀(d)開始進入相對穩定的準地臺發展時期。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早泥盆世(d1)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岩和粉砂岩(d1-2gt),海陸相互動,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湧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頭群的不整合地層。

到了距今3。4—2。8億年的石炭紀時期(c),整個肇慶地區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初期氣候溫暖,貝殼類生物繁殖很快,由於海水碳酸鈣濃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澱,石磴子灰巖(c1ds)由此形成。後來又發生海退,許多地區都形成了濱海環境,出現濱海和沼澤,形成含煤碎屑岩-測水灰巖(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時期,氣候炎熱,海水運動不強烈,流動性差,開闊的淺海臺地生物不發育,在化學作用下,生物化學風化、海水蒸發濃縮形成層理不發育的白雲石灰巖,即壺天組灰巖(c2+3ht)。

早二疊世(p1)晚期(茅口期) 是東吳運動的前奏,地殼普遍上升,陸地範圍擴大,海盆範圍縮小,形成早二疊世煤層。早二疊世末,東吳運動發生,表現為大範圍、大幅度的地殼上升,而在晚二疊世(p2)的早期,東吳運動以後,地殼又輕微下沉,此時呈海陸互動相,肇慶地區成為濱海沼澤。

三疊紀(t)是印支運動的前奏,整個廣東地域以大面積大幅度上升為標誌,海水急劇向北和東北撤出。

3、晚三疊世—近代,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

三疊紀末,印支運動發生,結束了廣東大規模海浸的歷史,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並由相對穩定的準地臺階段轉入強烈活動的大陸邊緣發展階段。

早侏羅世(j1)末期,由於庫拉—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加劇,導致燕山運動首幕的發生,表現為大範圍陸升和斷裂,岩漿活動也相當活躍。侏羅紀末,燕山運動第二幕發生,使中侏羅世連同以前的地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晚侏羅世的地層以角度不整合覆於其上。

晚侏羅世,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進一步加劇,強烈的斷裂活動和岩漿活動席捲廣東大陸,這是燕山運動的第三幕,也是燕山運動的主幕,距今1。55—1。35億年。這一時期黑雲母花崗岩體入侵,熔岩侵入,後來鈣質被剝蝕使花崗岩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岩群。

晚侏羅世末到早白堊世(k1)這段時間,板塊俯衝速度減慢,故使早白堊世成為燕山期內的相對穩定時期。至此,肇慶地區的地質發展也趨於穩定。

(二)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以前,即距今1。5億至70萬年之間,由於燕山運動與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的侵蝕,溶蝕,使中更新世以前形成了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北面侵蝕低山,南面丘陵,中間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峽、羚羊峽等。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

早更新世末期與中更新世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北嶺南坡形成洪積扇,而後抬升為洪沖積階地;此時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原先的地下溶洞抬升為高位幹溶洞;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礫石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衝洪積階地。

在晚更新世時期,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形成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七星巖的地下河在此後繼續抬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後,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

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基面下降,河流下蝕;二是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後,大陸構造下降,第一級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一級半埋藏階地。

地質地貌實習心得篇3

普通地質實驗室實習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徵,初步掌握礦物的鑑定描述方法。

實習三、風化作用

在校園後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徵並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透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影,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徵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徵;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型別。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岩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岩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岩。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透過構造模組認識褶皺、斷層的型別,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特徵;

2。透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岩漿岩

觀察認識常見岩漿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岩漿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岩漿岩。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岩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岩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鑑別特徵,初步掌握變質岩的鑑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岩。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透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普通地質野外認識實習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後,將進行為期三週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絡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內常見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並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透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瞭解實習區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係,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徵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岩作用的型別,沉積岩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岩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製信手剖面圖。

透過參觀煤礦、石灰岩礦,瞭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徵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