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由 數字尾巴 發表于 攝影2021-07-15
簡介Film vs Digital相信膠片由於是試機卷,一卷只有 24 張,在接下來的一週裡,像個遊客,上下班途中都揣在兜裡,看到喜歡的就拍,在家也不閒著,於是就有了下面這些處女片,全部經富士 SP3000 掃描得到,無後期:由於初次上手這類機

x700用什麼測光元件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從擁有第一臺相機並開始喜歡上拍照到現在,已經有 7 年的時間了,滿意的照片一手數得過來,相機卻折騰了好幾臺,單反、微單,變焦、定焦。

但如果仔細回想,其實初次接觸相機按下快門的時刻,遠遠早於 7 年前。

那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某次郊遊,當同學們把揹包的最後一寸空間都留給零食的時候,我塞了一部傻瓜膠片相機進去。雖然難以記清,但班主任那句:“你的照相裝備還挺專業!”,我是一直記憶猶新,這種好感要比現在拿出 iPhone X 來得體面。

這臺膠片傻瓜機是出自 KINON 的 AW-88D II,爸媽在 90 年代初買的,放入膠片然後拍就行了,不用管對焦、光圈,當時我的並不知道這些。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KINON AW-88D II

終於,在十多年後,我還是在抽屜裡找到了它,一臺看似與現在格格不入的相機,卻引發了我對膠片攝影的興趣。

Minolta X700

豆瓣神機

第一步總是最興奮的,又有理由買新裝備了。由於對膠片攝影一無所知,所以搜遍了常去的數碼網站、知乎、豆瓣等等。一搜才知道,與我有同樣想法的大有人在,膠片、復古是今年特別火的一件事,很多原先玩數碼的都入了膠片的坑。

也終於知道了豆瓣四大神機、英女王同款等膠片圈津津樂道的話題,在看遍各種評測後,鎖定了豆瓣神機(價效比之選): Minolta X700,純手動操作,電子系統僅用於測光,膠片時代的單反,滿足了一切復古念舊和專業的條件,完美,入!

開啟某寶,被價格嚇到了,配 50mm 定焦鏡頭才一兩千人民幣的價格也太便宜了,現在一臺入門的卡片機都不止這個價格,何況是單反神機啊!原來,市面上的膠片機大多都是二手的,成色好的當然會貴些,但還是價格親民。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Minolta X700 + 50 F1。7 入手

然而,在 X700 入手後的第三天,事情發生了轉折:我把這臺神機退了回去。並不是因為質量問題或複雜的手動操控,恰恰純手動機械的操控,讓拍照變得很有儀式感、很酷。

最終讓我放棄這臺機器的原因是:便攜性。

購機之前,就很清楚地告訴自己,玩膠片不是為了追求極致的畫質、優秀的效能,而是慢下來用最樸素的方式去記錄生活以及所謂的膠片質感。

誰願意每天揹著一臺笨重的單反去記錄呢?公司後面那隻貓,等拿出相機調好引數,它早就跑了。當初賣掉單反換來 Fujifilm XT1,也是為了能儘可能的減輕負擔而不錯過想要的畫面(買不起徠卡)。

關於拍照這件事,首先是要你願意堅持拍。其實 Minolta X700 的體積重量已經控制得很好了,但還是笨重,所以無緣了。

Leica CM

口袋!

繼續搜,在一個「新的概念」前停了下來:口袋機,專指膠片機時代那些體積小巧、可以放進口袋的相機,比如家裡那臺傻瓜機也能勉強算上。這。。。不就是我想要的嗎,Perfect!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余文樂的GD同款 CONTAX T3

但是一搜價格,又嚇尿了,同樣是膠片相機,只要是熱門的:權志龍同款:CONTAX T3、水原希子同款:CONTAX T2 價格都不菲,有些甚至過萬。

最後,一位身著紅色可樂標、有著德國血統的小傢伙進入了視線:Leica CM。徠卡,嗯,不是才說買不起徠卡的嘛?這是能買到的可能最便宜的徠卡旗艦機了,想想幾千塊前就能買個可樂標,真是太划算(zhuang bi)了!

某寶找到一臺九成新的,入手: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正面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背面

Leica CM 被譽為世界上最後一臺使用膠片的頂級袖珍相機,釋出於 2003 年,14 年過去了,淘到這樣成色的機器很難得了,鈦合金機身 + 蒙皮。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對比 iPhone SE 真口袋機巴掌大小

關於型號 CM 有一種說法是:Compact M,即緊湊版的 M 系,所以在這臺只有 iPhone SE 大小的機器身上,可以看得到 M 系的身影。徠卡 M 系意味著什麼大家都懂,分明這就是口袋版的 M 嘛。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頂部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頂部

效能引數方面,Leica CM 採用一顆螢石打造的 40mm F2。4 定焦鏡頭;支援自動對焦/測光,有 A/P/M 檔滿足傻瓜式抓拍和專業慢拍;頂部波輪可調節光圈和快門;自動過片倒片,內建閃光燈;不含電池重量只有 300g,再次好評。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膠片倉

由於機身非常袖珍,片倉的空間利用率幾乎達到 100%,放入膠捲後整個倉內就被填滿了;支援暗盒 DX 碼識別,可以根據不同膠捲自動調整 ISO,預設 ISO 100。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Leica CM 原裝皮套

隨機器發來的還有一隻原裝皮套,原主人儲存的相當完好,還有皮質的香味。

裝上一筒 FUJI SUPERIA 100 試機卷,帶著緊張而又興奮地心情,開始了第一卷膠片攝影。

Film vs Digital

相信膠片

由於是試機卷,一卷只有 24 張,在接下來的一週裡,像個遊客,上下班途中都揣在兜裡,看到喜歡的就拍,在家也不閒著,於是就有了下面這些處女片,全部經富士 SP3000 掃描得到,無後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由於初次上手這類機器,對焦、手持穩定等方面,心裡極度沒譜,成就了以下「糊了系列」: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之前做功課時,看到很多人吐槽 Leica CM 最近焦距只有 0。7m,確實挺煩人的,總有種無法靠近被攝物體的感覺。

第一次出片,自己還是滿意的,至少達到了我的預期。坦率地講,這近一半拍糊了的照片,如果是數碼拍攝的,絕不會放出來,因為那就是拍壞了。然而,在膠片環境下,由於你無法提前得知結果,這種「拍壞」也是珍貴的。

這就是膠片的魅力之一,是數碼攝影無法取代的,即便你對比二者: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比起數碼攝影,膠片似乎完敗的這些特徵,卻是它最迷人之處。

Ending

尾巴

膠捲裝片的過程充滿樂趣、很酷;費了勁才能對上的焦讓拍照變得很慢且有儀式感;按快門前會認真思考,因為按下就沒得反悔了;你永遠不會知道得到一張怎樣的照片,驚喜總在後頭;噪點顆粒成了主角,沒有它何來膠片感。。。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在瞭解和上手膠片攝影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油管上有個頻道叫「Analog Series」,講述了若干個直至今日,仍在用膠片相機記錄生活的人和他們的故事,這些影片不是在反數字裝置,而是傳達膠片背後的生活啟發,畫面呈現得很慢,就像手裡的膠片相機;他們忠於生活,就像拍出來的照片。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我不會完全放棄數碼相機,自有它的價值,但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在生活面前,一期一會,世當珍惜。

我們都該有一臺膠片相機

好久沒有在尾巴寫長文了,最後,以 Analog Series 頻道里的 Slogan 作為結尾:I‘m Kevin, I believe in film。

拍攝裝置:Fujifilm X-T1 + XF 35mm F1。4

後期軟體:VSCO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