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怎樣讀書,才會通透?

由 孫琬童讀書 發表于 攝影2021-10-11
簡介02霧滿攔江先生曾經提到過一套系統的讀經典書的方法,以前我也分享過,這套方法包括四個部分,也可以視作四個階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理為文用、文為理用

通透感是什麼意思

怎樣讀書,才會通透?

01

讀100本平常的書,不如讀一本經典。

一年讀了100本書、1000本書,不如老老實實讀一本經典。

市面上的暢銷書太多了,我們總怕錯過,錯過一些發財的機會,錯過一些認知升級的機會,錯過一些獨門秘籍,所以就忍不住買了一堆,讀的時候感覺非常過癮,覺得非常有道理,但是讀過之後,一段時間之後,自己還是那個自己,自己並沒有因這些書而改變,這些書只是幫我們增加了一些資訊量,或者說緩解了我們的一些焦慮而已。

讀經典的好處,就是一旦你讀進去了,經典的智慧就好像會慢慢“長”在你的身上,在潛移默化當中滋潤著你。

就像一條河一樣,讀經典就好像在加固河床,而讀普通的書最多隻是增加了一些泥沙,這些泥沙不經意就會被河水沖走,而河床始終會在那裡,成為你的堅強的基礎。

讀經典會幫助你“開智”,真正開啟你的心智,讓你變得有智慧,如果你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年的書,回過頭去看,還是覺得生活很迷茫,生命很無助,那肯定是因為你讀的書當中沒有幾本經典。

經典就像壓艙石,會讓你變得非常穩,非常定。

讀經典就是在練內功,如果沒有內功,常年迷戀於招式,學到的也只能是花拳繡腿。

經典書籍的思維密度跟普通的書是不一樣的。

思維密度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就是思維的含金量,比如一本《老子》,跟一個公眾上作者隨意日更的一篇文章,其思維密度肯定是不同的,兩個作者的境界、在作品裡所傳達的知識量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要把時間花在那些思維密度大的東西上,只有這樣日積月累,我們才會變得不一樣。

徐滬生曾經發表過一次演講,估計你也聽過,他說,

沒讀過上百本經典,談什麼獨立思考?

他提到,

蘇格拉底的話是真理,奧古斯丁的話也是真理;康德說的是真理,黑格爾說的也是真理。孔子的話是真理,老子的話是真理,耶穌的話是真理;托爾斯泰、契訶夫、巴爾扎克、福樓拜……都是大師中的大師。那些偉大的著作,只要認認真真讀上一本,就會立即發現,那種輕浮的人生哲學,是多麼愚蠢。但是,你就會在長達四五年的時間裡,與這些東西徹底隔絕,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裡。

但我們為什麼不怎麼讀經典呢?

因為經典要麼時間久遠,語言跟當下的不怎麼相同,要麼行文晦澀,不是那麼好啃,於是乎“心有慼慼”。

經典的東西,不是一讀就懂,所以往往不知所云,讀起來成就感、快感不夠,慢慢也就被我們放下了。

經典的東西,有時甚至需要你讀上很多遍,才會有一點體會,現代人普通焦躁不安,哪有那麼多心思花在上面,還不如讀幾個致富秘技來得痛快。

曾國藩說,

讀書能改變人的性情,甚至能改變人的骨相。

讀經典,才有可能改變人的性情和骨相,一般的書,遠遠達不到這個效果。

怎樣讀書,才會通透?

02

霧滿攔江先生曾經提到過一套系統的讀經典書的方法,以前我也分享過,這套方法包括四個部分,也可以視作四個階段: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理為文用、文為理用

。每一個階段基本上要用時一年,總共用時四年,方可大功修成。

1、第一年:古為今用

第一個動作,在《論語》、《老子》、《莊子》等國學經典當中選一本,最好薄一點,最好是《老子》,5284個字,把它背下來。

在霧滿攔江的朋友當中,諸如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守彬、文德先生鬼腳七,都能將《老子》倒背如流,他們都從這本書中吸取了智慧。

霧滿攔江認為《老子》內含的是人類頂級智慧,一定要背下來,只有背下來它才屬於你,才能瞭然於心、運用自如。

背完之後,第二個動作,就是讀一本《老子》的解讀版,推薦南懷瑾的《老子他說》,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個動作,找一本你一直想讀的外國名人傳記,如《林肯傳》、《俾斯麥傳》、《喬布斯傳》等,拿老子的智慧往這些人身上套,看是否靈光。你就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人性,感受到未曾有過的頓悟之感。

做了以上三個動作,就等於在自己的腦子裡安裝上了一套作業系統,再有新思想輸入,就會立即體現出價值。

2、第二年:洋為中用

讀一本或幾本古希臘的典籍,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霍布斯《利維坦》等都可以,把書中的思想綱要記下來,往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放一下,看看是否靠譜。

3、第三年:理為文用

把數理理論,往人生上比劃比劃。

萬維鋼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只有科學理性思維才能洞穿我們常見的“常識思維”背後的謬誤,現代社會其實更需要“反常識思維”。

而理工科思維的源頭其實就是“取捨思維”(tradeoff),取捨思維要求我們知道每一個事物的利弊,要求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這其實就是在鍛鍊我們的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水平,決定了人與人之間境界的不同。

4、第四年:文為理用

有了前面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就走向了洞穿文理、融會貫通的地步。

以上四個階段,只要完成了第一個階段,人生際遇就會完全不同了。

當古聖哲的智慧慢慢滲透到我們的大腦裡,我們就能夠固守出新,應時而變,變得簡單、明快、愉悅而睿智。

因此,從霧滿攔江的讀書四階段論裡面,我們知道了讀書也是要講究方法和格局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大概就在於這些地方吧。

剩下來的,就是刻意練習了。

與其到處瞎讀書,不如讀一本經典。其中的妙用,讀了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