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為什麼品牌logo花大價錢做微調?

由 尚世睿達商業策略 發表于 攝影2022-12-05
簡介就像雷軍說的,一個成熟的成功品牌,logo只能小改

幾何線條logo

為什麼品牌logo花大價錢做微調?

最近,移動辦公平臺釘釘召開發佈會,宣佈品牌升級,並且7年來首次更換了logo。你可能對釘釘的logo還有印象,它是一個簡單的藍白配色圖形,主體形象是一隻翅膀,下方拼接了一道閃電。這次logo更新,釘釘稍微調整了圖案的角度,讓視覺中心從閃電挪到了翅膀上,並且把羽毛的形狀調得更圓潤了一點。

為什麼品牌logo花大價錢做微調?

很多人說,新logo看起來更輕盈,翅膀展得更高,也顯得更有活力了。不過,也有不少人表示,這個logo

“換了個寂寞”,不把兩張圖放在一起仔細對比的話,根本看不出差別。

我猜你肯定想起來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小米去年釋出的新logo,由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操刀。跟舊logo比起來,肉眼能看到的唯一區別就是邊框的直角變成了圓角。再比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新logo只是調整了三個字母的間距,然後換了一個小一點的字型。再往前,IBM更新logo的時候,僅僅是把三個字母上的條紋,從12條改到了8條,等等。這樣的案例每年沒有十起也有八起。

要知道,品牌換logo,可不是僅僅設計一個圖示就完事兒了,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大工程。從開始設計到定稿,要花3到6個月,商標註冊,耗時一年左右。接下來,設計方案落地,所有的產品、包裝、門店、網站,甚至工作人員的服裝等,都得全部換成新logo,這是花錢的大頭。比如,英國石油公司在2000年更換logo的時候,總共花費了大約13億元人民幣,其中設計費只有4000萬左右,剩下的主要就花在了各種應用場景的更新上。

這樣看來,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卻只對logo做了點兒小改動,難道不是浪費資源嗎?

首先看來,品牌為什麼要更新logo?換logo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配合品牌的戰略調整。當一個品牌有重大的戰略調整,而且,它想向公眾傳達出自己進行戰略調整的決心時,最好的辦法肯定不是長篇累牘的文字說明,而是透過更換logo的方式,用視覺來向公眾傳達。就像傳播學家李普曼在100

年前說的:

“影象是最可靠的觀念傳達方法。”比如釘釘這次更換logo,就是為了配合它的品牌定位的轉變,從強調效率,到表達價值。品牌slogan

也從原來的

“釘釘,讓工作學習更簡單”,變成了“釘釘,讓進步發生”。

但是,品牌更新logo也會有風險,可能會擾亂使用者記憶,削弱品牌認知度。所以,一方面品牌需要透過更新logo來表達決心,一方面又不敢對logo動大手術,這麼一來,就只能做小調整了。就像雷軍說的,一個成熟的成功品牌,logo只能小改。

那麼,在這些小改裡,它們在改什麼?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部分品牌換logo

的核心思想就是簡化

——化繁為簡、突出重點。具體來說有這麼幾個方向。

第一,從寫實走向抽象。

前網際網路時代的logo設計比較寫實,而現在的logo更偏向幾何線條風。比如百事可樂,早期的logo是一個寫實的玻璃瓶蓋。後來,logo上去掉了瓶蓋,只留下瓶蓋上的圖案,再後來又對線條也做了簡化。再比如,Instagram最早的logo,是一個寫實的拍立得相機,後來簡化成了白色線條組成的相機圖示。

第二,減少細節。

因為現在的logo需要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上出現,很多設計細節在小螢幕上很難體現出來。為了保持logo在各種螢幕上的一致性,就乾脆去掉不必要的細節。比如微信換logo時,縮小了聊天氣泡;華為的新logo取消了花瓣上的漸變色。

第三,簡化字型。

原來很多國外品牌喜歡用花體字、手寫字,或者對字型做一些額外的裝飾,在視覺效果上顯得莊重優雅,而現在,像YSL、巴寶莉、巴爾曼等奢侈品大牌,都把logo改成了沒有額外修飾、粗細統一的字型,不如原來優雅,但識別度更高。

再給大家看一下谷歌logo的變化圖,它在2010年去掉字型的陰影,在2013年去掉了字型的立體效果,在2015年去掉了漸變色並且簡化了字型,可以說是一步步走向了極簡風格。

為什麼品牌logo花大價錢做微調?

當代極簡主義設計師哈姆斯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凝結成一句話:Less,but Better。少,但更好。

為什麼品牌logo花大價錢做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