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書法技巧:書法學中的線條訓練

由 抒發美好情懷 發表于 攝影2021-05-16
簡介中國書法線條內涵所容極大,但不外乎中鋒用筆(立體感)、波磔變化(節奏感),筆力(力量感),這三個基本要求去衡量書法線條的成敗,無數歷史上書法珍跡告訴我們扁薄的線條,雜亂的節奏、軟弱無力的筆法永遠不是出自一流書家之筆下,足見線條訓練對於初學者

線條結構有哪幾種

書法技巧:書法學中的線條訓練

商峰

-

眾所周知,書法是一門以文字為載體的抽象的線條藝術,書法線條富有神奇的表現力,組成書法藝術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線條和結構。相對而言,中國書法對線條的要求更為苛刻,線條是書法的基礎,書法的靈魂,是書法賴以延續生命的唯一媒介,是構成中國書法藝術魅力的重要所在。在書法教學中,我們始終要把線條訓練貫穿於書法教學當中。

一、書法線條的審美價值

當一幅書法作品映入眼簾時,抽象的線條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審美印象呢?讓我們先引一段古人的論述: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以上是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所描述的,是古人對書法線條審美的認識和理解,是從視覺(書法線條)到視覺(自然形象)的藝術欣賞的豐富聯想。千姿百態,揖讓呼應的書法線條,在傾入作者的情感和欣賞者的聯想之後,陌生的線條如此親切,如此美麗,跳動的點線、虛靈的空間增加了書法藝術無窮的魅力。漢代書法家蔡邕在評論書法之美時,有一句至理名言“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他認為中國毛筆的柔軟效能是中國書法線條得以發展的根本,為書法藝術千百年悠久的繁榮立下漢馬功勞。書法藝術既然是線條的藝術,我們可以書法的一切看作線條,可以從線質、線形、線律、線構四個方面分析線條。線質就是線條的質量,線形就是線條的方向和外形,線律就是線的起伏和節奏,線構就是線條組成的構架。要想寫出如此精妙頗具魅力的線條就必須說到用筆,什麼叫“用筆”,籠統說用筆是初學者學習書法必須要掌握的筆法要領。如中鋒用筆,藏鋒起筆及運筆過程中的一波三折,以及由之而生髮出的筆力、筆勢、筆性等要求。一件作品如果不遵循這些要求,它很難獲得人們認可。

二、中鋒用筆(立體感)

南齊謝赫六論法中“骨法用筆”是對書畫用筆提出重要的要求,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先生提出“平、圓、留、重、變”等等,無數古人先賢在書論、畫論中都有對用筆精彩的論述。中國書畫家對線條的意義極為明確,對造型之外的線條獨特的審美價值有著深切的理解和繼承。“用筆不是筆桿垂直豎起,就是中鋒,中鋒的好處在於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所以不論寫字作畫,都貴中鋒……”“圓的對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斷續無氣,妄生圭角。要做到圓,第一筆鋒必須永遠在墨痕的中心,也就是中鋒,筆平劃是中鋒,但轉了一個彎,筆鋒偏出墨痕邊緣,就不圓,就不是中鋒,這樣必須換筆鋒……以上是現代山水畫大師陸儼少先生對書畫用筆的精僻論述。所謂中鋒用筆是指書法家在揮毫時使筆鋒走線上條中間,而不偏出墨痕的邊緣,做到萬毫齊發,形成圓厚,立體的線條視覺效果。用筆中鋒是表現線條的基本要求,能使線條豐實壯健,而無偏枯纖弱之病。用筆要圓,是中鋒行筆的具體表現。線條在紙面上是平鋪的,由於中鋒用筆,線條骨便確立了,骨藏於內,肉散於外,便構成一個立體的凸現的圓柱形,古人稱“綿裹鐵”,線條在平面的紙上塑造了立體的美,使二度空間變成了三度空間。

三、波磔變化(節奏感)

任何一門藝術都應該有審美節奏的變化,比如空間節奏,用筆起伏節奏,黑白節奏,方向節奏等等。書法線條的節奏感是透過線條的提按、轉折、變化的豐富性來表現的。波磔雖然是一種用筆效果,但從更深層次中反應出生命的意義,反映書法心理節律並構成書法的旋律感和節奏感,每一根線的波磔運動,疾緩節奏都顯示出作者創作心理的痕跡,從作品中可探尋作者內心世界的奧秘,它是構成書法藝術魅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線上條中表現出了書法家的個性、審美、閱歷和修養,是一種鮮活的的生命載體,熔鑄了每一位書法家獨特的生命價值。這樣我們縱使再過千萬年,面對前人遺存的書法真跡,依然讓人感受到古人的鮮活的生命價值存在和書寫創作時的藝術狀態,使觀者怦然心動,產生審美的共鳴,這就是書法藝術。

四、筆力(力量感)

筆力是毛筆寫出的線條留給人的視覺審美感受,由於抽象的特徵,它更偏重於內含,是一種念忍之力。不是張牙舞爪,聲嘶力竭,也絕非筋骨畢現,略無餘味,真正的力是含蓄的,耐人品味的。如顏真卿書法中的線條從單純的力轉向筋的表現,是含而不露的筋力,沉著,紮實,穩健。只有用筆學會了,寫出的線條才會有力度,才能有效地展示書法的氣韻,這樣用筆才勁健有力,墨色也會飽滿厚重有光,作者的精氣神更能充分的注入線條,傳達給欣賞者,產生藝術的審美。中國書法線條內涵所容極大,但不外乎中鋒用筆(立體感)、波磔變化(節奏感),筆力(力量感),這三個基本要求去衡量書法線條的成敗,無數歷史上書法珍跡告訴我們扁薄的線條,雜亂的節奏、軟弱無力的筆法永遠不是出自一流書家之筆下,足見線條訓練對於初學者重要性之所在。

五、書法線條的訓練方法

認識到書法教學中的線條內涵 ,無疑找到了解密書法本質的鑰匙,透過近十年的書法教學訓練與創作體會,筆者總結如下的線條訓練法:

(一)直線訓練法

要領:中鋒用筆氣要平,力要均,藏頭護尾,體會如錐畫沙的感覺。線條質量效果圓、厚、活,且忌、平、死。

(二)畫圈訓練法

要領:中鋒用筆,筆要提起來,注意用筆轉換,保證線條質量,體會線條節奏,氣貫線中。

(三)S線訓練或8字訓練

要領:注意中鋒和側鋒的用筆轉換,使用筆提按,用筆要毛,用筆要入紙,感受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波浪線訓練

要領:一根波浪線畫完要和下根氣貫上,重點體會線質的松毛,墨色的虛實變化,用筆的輕重提按,節奏變化,線上條的行走中注意中指微微撥動,練習指力,有助加強筆力。

(五)不規則線條訓練

充分發揮毛筆的效能,體會毛筆筆根到筆尖的運動規律,提按,起倒,收放的用筆技巧、練習作者控能毛筆的能力,達到心手相應的境地。

中國書法把線的藝術推向了極限,其中顫動著時代風雲與書家的情感密碼,能使幾千年知音受到靈魂的震撼,產生強烈的共鳴,達到兩心相視而悅的喜悅,它雖然沒有再現物象的能力,但卻擺脫了許多束縛,抽象地呈現書法家心象。透過加強線條基本功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認識到一根單調的書法線條千萬不能等閒視之,因為中國人的精神在一根抽象的線條裡實際上已經包融得非常具體。

書法教學中的線條訓練

□ 梅方勝

書法是抽象線條的王國。書法線條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現力,是因為線條具有極為複雜的屬性,諸如質感、力感、動感、立體感、節奏感等等。在小學書法課中,由於時間短,學生數多,教師往往偏重於紀律、氣氛、數量(即一堂課寫幾個或幾張)而忽視了書法線條的訓練。線條是書法藝術的語言,是書法藝術主要構成材料,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認為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水平,就要加強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節奏感的教學。

質 感

質感或質量感,是指人們在審美過程中,對造型物表面質地(如堅硬、細軟、光滑、粗糙、細膩、柔潤)和量度的感受和聯想所達到的真實程度。書法線條無不具有一定的質感,有的粗澀凝重,有的細潤華滋,但都顯示出一定的質感。《書譜》中所謂“重如崩雲”、“輕如蟬翼”;《筆陣圖》中形容點畫如“千里陣雲”、“高山墜石”、“萬歲枯藤”等,這是審美感受,其實要說明的是線條的質感。

那麼,怎樣去訓練學生呢?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

一、由於書寫工具效能不同,筆法不同,墨色不同,會造成不同質感的線條效果。在平時教學之中一般要求濃墨(但濃而不滯)正鋒,重按澀行,則筆實墨沉,線條圓渾剛勁,骨肉相稱,“藏骨抱筋,含義包質”(“文”指形,“質”指神)線條力度大,質感強,因而會給人以渾厚含蓄,豐盈充實的感覺,如金文、魏碑、顏楷線條即是,而墨乏、墨淡、筆飄墨浮,墨不入紙,其線條或拋筋露骨,或肉豐肥漲,會給人輕薄笨弱之感,線條力度小,質感弱,質量感與落筆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關。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質感,一般來說有質感的線條能喚起審美聯想,所以選擇一種特定形質的線條,去表現特定文字內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內容、形式相統一的佳作。例如濃重粗澀的細線,宜於表現“鋼鐵長城”的意境,柔軟細韌的線條,宜於表現“細雨春風”的意境,枯燥凝澀的線條,宜於表現“寒林漸肅,虎嘯猿啼”的意境,否則,難以創造出書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韻味來,更不會釀造出渾樸或高逸或妍麗或霸悍的風格。總之,落筆著實用力,濡墨濃重充盈,行筆穩健勁澀,所造成的線條效果,無論粗壯或細柔,都會給人以明顯的質量感覺。

力 感

我國書法藝術的顯著特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非常重視點畫的筆力,因此作書時需凝神靜思,將一身之力達於筆端,傾注於點畫之中,使之呈現出有力度的線條,字型顯得筋骨遒健。所以書法教學中力感訓練是很重要的,那麼怎樣創造有力度的線條呢?它與執筆、運筆、用墨、用線有關,概括起來有三大方面:

(一)取勢。得勢則生力,無勢則力弱。勢指的是形勢、姿勢、態勢、氣勢等。從線條分析有點勢、撇勢、橫勢、豎勢、鉤勢、挑勢、執勢等,從用筆看有正勢(中鋒)、側勢(側鋒)等。書法藝術之類,從根本上說是“勢”的綜合體現,沒有線條的力度就沒有書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識勢。

(1)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從書寫實際出發,視字型篇幅大小採取相應的姿勢。如坐勢小書,指、腕力量即可滿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則以站勢為宜。

(2)靈活運筆。“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古人極重執筆,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以為能將“指實掌虛”、“腕平掌豎”、“筆直心圓”、“虛懸直緊”、“腕活指死”等融會相通,靈活理解就算達到要求。所謂用筆不外“執”、“運”二字,“指”主“執”,“腕”主“運”,二者結合得當,即可達到用筆之目的,小學生要學會五指執筆法,最好懸腕。

什麼樣的線條才算有力感呢?一般來說銳線、剛線、粗厚渾圓線、細韌柔勁線,則易產生力感;而泡線、漲線、浮滑輕飄和粗墨癱軟的線則難以產生力感。

總之,具有力感的線條,都是具有生命律動感的線條。

立 體 感

在中國書法的審美因素中,除布白結構外,最重要的是線條。除力感外,線條的立體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歷來評論書法都推重圓勁。勁,指的是力感,而圓指的就是立體感,中國書法用紙雖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滲化的紙是很少的,所謂力透紙背,實際就是以書寫時的滲化深度來表現線條的厚度。力透紙背的線條能夠透過紙的半透明性線上條邊緣顯得立體的厚度感覺;而紙面一掃而過,墨色未及紙張深層的線條則完全沒有這種厚度感。單靠“力透紙背”還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體感。要達到圓的境界,則必須透過高度的用筆技巧才能表現出來,在小學書法教學要學生做到:

一、巧用中鋒

中鋒用筆之所以容易形成圓勁的線條,是由於筆毫著紙時的壓力分佈。沿筆鋒中心線壓力最大,向兩邊副毫壓力逐漸減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潤不同,出現中間厚邊緣薄或中間潤邊絲燥的細微差異,表現出線條“圓”形的立體感。

二、善於換筆

換筆也稱換向,指行筆過程中,遇筆畫轉折處,須提筆換鋒轉向(即把筆毫輕提,重複頓下,換向執行)。

動 性

動性,是線條的本質屬性之一。“動”者,即指線條的流動韻律。一幅書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動線條構成,則具有生機盎然的動態美。

一、從用墨、行筆和馭筆能力去訓練

墨濃筆滯,動感弱;墨潤流暢,動感強。筆緩則動感弱,筆捷動感強。但墨過淡則線條腫漲,缺乏神采;運筆過速,則線條易浮滑輕薄。所以要告訴學生執筆需靈活虛寬,圓轉自由,用墨要濃淡相宜,滲化自然,行筆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著果斷,運筆不能一味緩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執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動美的線條。

二、點畫間的斷連關係是按一定結構規律進行的-

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內後外,這種線條間的銜接關係實際是氣脈相連的線條流動過程。

節 奏 感

世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無不具有一定的節奏,書法藝術也如此,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這一點。書法藝術節奏離不開發生的時間、空間和筆、墨、紙以及筆法、用墨、章法、間架結構等問題。

在小學寫字課的楷書教學之中,八種基本筆畫的起、行、收筆,都有一個簡單的動作節奏。要完成轉折或改變用筆方向時,也有一定的節奏,主要靠手腕的靈活。藏鋒和露鋒也有動作節奏;藏鋒落筆,先要有逆著行筆方向的空中動作,而露鋒則是落筆便行。用筆時要努力找準這些動作的節奏規律。在書法訓練中,對節奏的認識是判斷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筆順也是節奏,並有一定的規律。行、草書的筆順是楷書筆順加以發展變化而來的,漢字的結構是透過書寫時協調的動作完成的。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應力求:(1)把筆畫寫得成功;(2)進一步把筆畫寫到恰到好處的位置。如果把結構理解為基本筆畫的簡單堆砌,是浮淺的,表現的,是“做字”,而不是學書,這種工匠式的製造工藝,正是書法教學之大忌。章法(或稱佈局,分行布白)是節奏所涉及的重要內容。在楷書章法中,首先要求字與字之間要貫氣,這才成行,行與行之間要協調,才能成篇,其中還有疏密、落款、鈐印等問題都要考慮。行、楷書中,章法的節奏感更加強烈、複雜。

中國書法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是中國諸般傳統藝術中最為普通,最為典雅而最富有內涵的藝術。既是具體的造型藝術,又是抽象的表意藝術;既是實用藝術,又是超實用藝術,歷來,它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

而造成這種一個個錯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萬變的線條,因而我們在書法教學中要重視線條的質感、力感、立體感、動性、節奏感的教學。

參考文獻:

《書法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

《歷代書法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

《書法學習必讀》,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書法教學》,上海書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