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攝影2023-02-01
簡介在大柵欄地區的保護修繕過程中,首開房地集團所屬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專案的修繕團隊有意保留下老牆體,就連牆上的磚縫都是依照老樣子一點點恢復出來的,為的就是留住過去的資訊和滄桑感

怎樣拆除衣服上的刺繡

北京有個地方,它的名字很特殊。別說沒來過、不知道的遊客,就連地道的北京人都有很多人容易把它的名字唸錯。它就是北京前門外那條著名的商業街——大柵欄[dà shí lànr]。大柵欄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 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柵欄,大柵欄也因此得名。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經過多年的歷史滄桑,如今,大柵欄已不再是一個地名、一條街,而是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個地區。

從2008年至今,首開集團房地總承包部第十分公司在這裡先後承接了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的修繕任務。煤市街、珠寶市街、糧食店街、楊梅竹斜街……這些因時代變遷而斑駁殘損的舊巷,在首開古建修繕團隊的修復、呵護下,重現歷史的韻味。

十多年間,這個全部由老北京人構成的專案管理團隊,近距離和浸潤在自己血液中的城市文化對談,用真情和付出守護著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街區。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今人流連的大柵欄,同仁堂、張一元、內聯升、瑞蚨祥,京城老字號名家名品集聚,鐺鐺車的悠然聲中,舊時光彷彿又回來了。不止這些,在這裡我們還能找到眾多多元的品牌和文化符號,體驗現代的文化藝術、設計創新和生活方式。傳統和現代,在融合中傳承著城市的根脈,滋養著人心。

尋找勸業場“真容”不止“按圖索驥”

大柵欄不僅是北京商業街的代表,而且絕對稱得上是“老前輩”。清末民初,大柵欄的商鋪已經接近千家,諸多老字號匯聚於此,電影院、戲樓的落成更是讓大柵欄的興盛達到頂峰,成為彼時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市井氣、煙火味、風俗和人情都在長長的歲月中慢慢昇華,最終演變為街區的味道,城市的味道。後來,歷經多年變遷,這樣的味道漸漸被更多的東西所掩蓋,帶著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和熱愛,首開房地集團所屬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專案部,開始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的“尋味”之旅。

這一地區最為有名的就屬位於正陽門西南側的百餘年建築——大柵欄勸業場,要讓大柵欄恢復原有味道,勸業場是個重要專案工程。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修繕前的勸業場曾為新新賓館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修繕前的勸業場外景

勸業場始建於1905年,是清政府當時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勸工陳列所”,意為“勸人勉力、振興實業、提倡國貨。” 勸業場是一棟外觀四層的樓房,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是北京最時髦的去處,日用百貨商品、應用書籍、文物和特藝商品、蘇湘刺繡,還有畫像館、照相館、理髮館、鑲牙館、廣告社、彈子房、乒乓球社、“新羅天”劇場……簡直就是現代商業MALL的雛形。

在1975年到2010年的35年間,勸業場先後被改成服裝店、賓館對外營業。被當做賓館使用期間,內部被分隔成許多房間。在首開修繕工程專案部修繕之前,勸業場門頭則被廣告牌遮擋,一層外觀被鋁板、角鐵掩蓋。無論從內、外來看,幾乎看不出勸業場的原貌。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如何讓勸業場露出塵封已久的原貌?

與古建修繕相比,近現代建築的修繕有所不同。“由於我國古代歷史悠久,建築方面的典籍很多,很多建築都有自己的建築規制。也就是說,很多建築都有自己的建築標準,這對修繕來講就非常有幫助,因此修繕時可以參考典籍上的規制。而近現代建築,尤其是近現代民間建築很多並沒有統一的規制,有一些是建築師個人的想法,加上當年施工圖紙留存的也很少,這些都給修繕、修復工程帶來了很大困難。”首開房地集團所屬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專案技術負責人王偉說。喜歡摩托車、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的他,平日裡有著年輕人的陽光氣質,但卻有顆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古建修繕行業的心。

為了找出勸業場“真容”,王偉和同事們翻看了大量資料和老照片,一頭扎進故紙堆裡,對現存的建築資料進行研讀分析。但在這些資料中,建築雖然看得見,但是摸不著。究竟是什麼材料?內部是什麼結構?使用了什麼工藝?這些細節問題都等待王偉和同事們在實踐中邊幹邊摸索、邊印證邊總結。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在當年,中國的近代建築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勸業場就誕生於中國建築史上這一急劇變化的階段。比如,中國古代建築為磚木結構,近代建築則開始使用鋼筋混凝土。通過了解,王偉和同事們進一步確認,勸業場就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磚石結構,臨街立面為巴洛克式,並在此基礎上做了因地制宜的創新,大門入口處作了西洋柱式的門罩,二樓和三樓用壁柱、窗套和陽臺裝飾立面,簷上作女兒牆。當年勸業場內部裝飾十分豪華,原有三個中庭,是北京城第一批帶廂式電梯的建築。

在參考老照片的同時,王偉和首開古建的師傅們還會找附近居民,儘可能多地瞭解當時的情況,透過多方反覆論證,才確定施工方案。“您聽過老一輩兒說過這是什麼樣兒的嗎?”“您印象中,原來有這個柱子嗎?” 在一次次的追問和尋找後,勸業場的面目在王偉的腦海中漸漸清晰。

保護性修繕絕非大拆大建

在接下來的復原、修繕工作中,首先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要拆除勸業場南北庭所建的柱子和在中庭二、三層新增的八角形樓板。

在古建街區中拆東西,是個令人“心驚膽戰”的事。拆的少了,無法還原文物原貌,拆多了,會破壞古建本身。

“修繕中的拆除工作並不是大刀闊斧,而是細緻入微地保護性拆除。”王偉回憶,在拆除後來搭建的樓板時,他帶領工人們先計算拆除前的建築承重,還要計算拆除後的結構拉伸,不能因為拆除影響整體建築的質量。

為了不對建築造成擾動,全都由人力用工具一點一點地拆除,絕不能用大型機器“一鍵搞定”。工人們用小錘子一平米一平米地地敲打,尤其是和古建本體連線之處,更是小心翼翼,一層層地剝離需要拆除的部分。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經過幾十天的“精耕細作”,工人們終於成功拆除了後加的柱子和兩層樓板。這些“不合時宜”的建築一除,勸業場內部真容露得冰山一角。

如履薄冰的拆除工作大功告成後,更重頭的保護性修繕隨即展開。

“投鼠忌器”是王偉和師傅們常用的一個比喻——想擲打老鼠,卻擔心老鼠身旁的器物被擊壞而不敢下手。不像在一個大工地上可以大開大幹,大柵欄街區衚衕狹窄曲折,緊鄰居民區,衚衕外擺放著不少雜物,建築內更是處處是文物。修繕現場附近集中了大量設施、材料,隨著工程的推進,機械與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叉作業越來越頻繁。

比如在用混凝土為柱子、牆體、梁加註,綁鋼筋的時候,材料的運輸就非常困難,即便是搬架子管師傅們都要小心翼翼怕磕碰旁邊的物品。夜裡澆築混凝土,也要杜絕施工擾民問題,施工難度較大。

不能進出大型車輛,就全部改用人力,將建築材料化整為零,“肩扛手提”運輸到作業面。師傅們在有限的作業空間裡閃轉騰挪,進退有度,諸多工序,一道也不能馬虎。

就如同日常生活中修車或修電器,如果壞的部件修起來特別麻煩,有的店家會建議直接換新,這樣對於店家來說更省事更賺錢。但古建修繕與此相反,首開古建修繕師傅們乾的就是這種“麻煩活兒”,能修的就不換,需要換的也要按照原結構形式、原材料、原工藝去更換。

勸業場挑空的樓頂上有一扇窗戶,一直用的是鐵藝框架的夾絲玻璃,也就是將普通平板玻璃加熱到紅熱軟化狀態時,再將預熱處理過的鐵絲或鐵絲網壓入玻璃中間而製成,以免玻璃掉落對人造成傷害。如今,鐵藝框架和夾絲玻璃已經生鏽、斑駁。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有了比夾絲玻璃更安全的夾膠玻璃、雙層或三層中空玻璃。是人工打磨將夾絲玻璃恢復如新?還是乾脆直接換成鋁合金材質框架、明亮嶄新的玻璃?

在一番論證研判後,首開古建修繕團隊發現,如果用夾膠玻璃,建築的承重會增加。最後,師傅們透過一點點打磨,將原有的鐵藝框架恢復如新,保留了窗戶原有形制。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修繕時,還有些腐朽的柱根是埋在磚裡的,師傅們就先把磚慢慢拆除,露出柱子,將糟朽柱根一寸一寸的鋸掉,然後給柱子打上鐵箍進行保護,再進行防鏽防腐處理,最後再把拆掉的磚牆砌回原位。

為何要如此的大費周章?“是保護修繕,而不是大拆大建。”這是首開古建工匠們給出的答案。重新更換雖然看似節省了時間,但會對文物造成破壞,尤其是對文物修建時手藝的破壞,讓後人看不到文物修建時原有的技藝。

在樸素的語言中,在誠摯的熱忱中,在辛勤的工作中,在默默的付出中,首開古建工匠們不知不覺成為了城市文脈的傳承者。

用情用理做“永遠的鄰居”

大柵欄地區雖然商鋪林立,但依然保留著老北京的衚衕肌理,整個街巷的走向大都沿著老北京胡同的走向,也就是說,大柵欄地區老北京胡同比較多,而且衚衕縱橫交錯,居民院落錯綜複雜。而這些衚衕中仍有很多保持老北京的時代風格,並以居住為主要功能。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這種商用、民用建築混雜的情況對於修繕工作來說,挑戰著實不小。很多民用建築與商用建築屬於連體式結構,比如有的民房與商用建築共用同一個牆體。這些都對修繕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施工作業時,雖然已經做到儘可能減少噪音,並控制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但仍會對周邊居民產生一些影響。還有一些居民認為修繕工作和自己沒關係,不願意配合。

怎麼解決這一棘手問題?

現已經退休的首開房地集團所屬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專案經理李世平是個“老北京”,小時候生長在衚衕,長大後從衚衕中走出來的他,更懂得“街坊們”的所思所想。用情用理去打動、說服他們。“大道理老百姓都懂,但有人之所以不配合,是覺得修繕的事和他們沒關係。修繕的過程中是不是眼裡只有活兒而忽視了人?”在修繕大柵欄地區時,李世平經常和工人們說,“在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放下工作的身份,換個思路角度,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而不是上來就冷冰冰地講道理。”

在忙碌的施工作業之餘,李世平與徒弟王偉時常抽出時間走進衚衕裡的居民家,瞭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尤其是他們在自家房屋修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儘可能地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和需求。比如,誰家需要修理後山牆,他們就搭把手加鍬泥;誰家需要鞏固屋頂防止下雨漏水,他們也上房幫忙重新鋪油氈,加固防水層。這些事情雖然不大,但是做的多了,自然就拉近了師傅們與當地居民的距離。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兒叫,伴隨他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兒冰糖葫蘆就算過節,他一日那三餐窩頭鹹菜麼就著一口大碗兒茶……”這首傳唱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不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當時老北京人的生活場景進行了還原,還京腔京韻地唱出了前門大柵欄附近的實際情況。

這也是李世平和同事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歲月記憶。十多年來,這個全部由北京人構成的專案管理團隊,默默地將對城市的熱愛砌進一磚一瓦,將對城市的感情藏進一牆一梁。

修舊如舊 守護歷史記憶

古建是一面歷史的鏡子,鏡光射向明日。可以說,古建從來都是見證歷史,映照未來。

在大柵欄地區的保護修繕過程中,首開房地集團所屬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專案的修繕團隊有意保留下老牆體,就連牆上的磚縫都是依照老樣子一點點恢復出來的,為的就是留住過去的資訊和滄桑感。

勸業場門口的臺階,也是將搭建物拆除了二三十公分以後,才露出來原有的面貌,最終在修繕維護後,保留了老臺階。想象著,多少現代人踏過這個臺階,與古人的腳印重疊,這是一種真真切切的歷史對話。

中國傳統建築的旋都是拱旋,就如同拱橋的起拱是往上的,而勸業場建築外部則有一個反旋,向下起拱,這是為了抵消土的反作用力。這些都進行了保留和展示。

師傅們用現代混凝土對勸業場的地基基礎、牆體和柱子加固的同時,在柱子上還做了“開窗”,保留了原來的牆體和原有的模樣,可以讓參觀者更直觀地瞭解傳統技藝。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作為修繕者,首開古建工匠們十分懂得什麼叫“修舊如舊”。他們知道,在修繕的時候要尊重歷史,要將古建築恢復昔日風采,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們、瞭解它們、記住它們才是古建修繕的真正價值,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

拿勸業場來說,重生後成為展示、傳播北京乃至全國各地優秀商業文化的場所,如歷久彌新的老字號、經久不衰的老手藝等,每年都有很多場展覽在這裡舉行。

“新建的建築工程好比是從0到1,完全拆除的工程好比是從1到0,而古建修繕的工作是從0到1,到2,再到3,甚至更多。”有著約40年古建修繕經驗的李世平對工作有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由於古建修繕需要在修繕的過程中加入工作人員對古建的理解、認識等,因此,要想將古建恢復如初,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技藝,還要有對文化、藝術、歷史等方面知識的掌握。這樣修繕出來的建築才能不僅還原其形,還能恢復其神,讓原有的底蘊、味道煥發出來。

歷史川流不息,文化代代相傳。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透過建築代代傳承,首開的匠心精神在李世平和王偉這樣亦師徒亦父子的首開人之間代代相傳。

中軸線上的首開人|匠心讓這條街的“味兒”回來了

“有那個味兒了。”百年建築在這裡脫胎換骨,百年潮流在這裡光芒閃耀,傳統和現代在這裡迭繼交織。經由首開匠人們的雙手,大柵欄地區在文脈保護與傳承、城市功能與空間演進、老城更新與民生保障多元融合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首開修繕小檔案】

專案名稱:前門大柵欄地區

年齡:500年+

修繕時間:2008年

修繕範圍:廊房頭條、煤市街、珠寶市街、糧食店街、楊梅竹斜街等

【建築故事】

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

作為一個有著數百年曆史的老商業街,在大柵欄有不少國內外聞名的老字號,如經營中藥的同仁堂,經營布匹綢緞的瑞蚨祥,經營帽子的馬聚源,經營布鞋的內聯升,經營茶葉的張一元,經營醬菜的六必居,此外還有一品齋、步瀛齋、聚順和、長乘魁等都是擁有百年曆史的老字號。

除了商號,大柵欄還曾經是京城的一處娛樂中心,歷史上曾經有過五個大戲樓: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同樂園;北京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電影院大觀樓也是坐落在大柵欄的。

【守護者說】

首開房地集團所屬大柵欄勸業場和廊房頭條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專案經理李世平

修繕建築這個行業如果要想做好,並且能夠堅持下去的前提也是要喜歡這份工作,要對修繕這份工作感興趣。

當然,只有喜歡是不夠的,這個喜歡最終還需要昇華到情懷,而情懷的初衷、原點則是對這份工作,這門手藝的喜歡。要想做好這份工作,還要有所尊重和敬畏。其中,尊重的是傳統。傳統是過去經驗的總結。不能因為創新就認為過去的經驗過時了,就把過去的經驗拋在腦後。而敬畏的是歷史。我們要對古人的智慧,歷史的傳承有所敬畏。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天馬行空地做,而是應該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體現,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對於一個工匠來講也至關重要。古建修繕行業就需要沉下心來,安靜下來去做,也是修身,更是修行、修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