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到底是什麼意思?

由 讀經論道 發表于 明星2021-07-15
簡介可老子這裡偏偏說人“不自見”、“不自是”才能彰明,這是何道理

惟與唯怎麼區分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曰:

“不自見故名,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這裡老子提出了四個“不”,這四個“不”是老子的勸世名言。

老子勸世與孔子不同,孔子都是正面勸導,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而老子剛好相反,他總是告訴我們不該做什麼。

比如前兩句“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人們常常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時常反省自己。

可老子這裡偏偏說人“不自見”、“不自是”才能彰明,這是何道理?

其實老子這裡的“不自見”不是指不要自我反思,而是不要總是抱有自我的主觀成見。

而“不自是”則是不要自以為是。

人如果心中總是揣著一個自我的概念,遇到問題總是覺得“我認為”一定沒錯,那麼便聽不進去別人的觀點,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判斷。

正如老子自己所言“窪則盈”,心中沒有了東西,把自我的概念,執著的觀念全部都清空,那麼才能吸收到更多有用的資訊,這是一種大智慧。

所以縱觀歷史,英明的君王向來容得下敢於直言相諫的臣子,例如漢武帝敬重的汲黯,唐太宗身邊的魏徵。

當代的人們也是一樣,人人心中最核心的就是“我”,尤其是身居高位的領導,更容易因自我成就導致內心膨脹,聽不得別人的觀點。

這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改正難免要出大錯誤的,應當予以重視。

之後老子又說:“不自伐故有功”,“自伐”就是自我誇耀。

真正的功績不是靠自我誇耀出來的,而一旦自我誇耀,原本功勞的光輝也就一下子暗淡了。

就比如做好事的問題,我們絕大部分人,並不是不樂意做好事。

而是做完好事之後總要把行善這件事揣在心裡洋洋得意一下。

而且總喜歡自我彰顯,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

甚至有的人做好事是為了求回報,我幫助了你,你就欠了我人情,等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就得還。

有這個“攢人情”念頭在,便已經不是真正在做好事了。

當然回報不僅僅限於別人的回報,有些人做善事求神佛的回報。

他們認為佛祖或是神仙在天上看著自己,只要多做善事神佛能夠看得見,自己就能收穫福報。

殊不知這種心態早已偏離佛法甚遠,這種心態下為善,完全是自己的私慾催動出來的,依然是屬於在自我貪念中打轉。

真正有道的人,行的是真善,無事的時候自己不會去強行找事,事情找來的時候也絕對不逃不避,一切自然而然。

而且做完善事之後立刻就把行善這件事忘掉了,不會自我得意,不求別人回報,更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福報。

如此才可謂大功,什麼神佛庇佑、自身福報、功績、回報等等一切自然也就來了。

之後“不自矜故長”,“矜”就是自高自大、傲慢。

“傲”為百惡之源,人一旦產生出傲慢的心理,那麼一來難以再進步,二來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自尊心太強。

如此便成為一個惡性迴圈,越是傲慢便越不進步,不進則退,失敗是早晚的事。

所以人想要不斷成長,長久守護住成功,最重要的便要空掉自我,保持謙遜的態度。

最後老子總結: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一個人真做到了無爭,那麼天下再沒有什麼能夠與他爭的了。

凡是爭奪,必須要有想要的東西,什麼都不在意了,一切對他來說都是空的,那麼便沒有了競爭的關係,還怎麼跟他爭呢?

所以老子說,“全”這種絕對的圓滿,不是爭出來的,當你一切都不爭了,反而也就圓滿了。

這就是以反求正、以曲求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