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由 天天拉呱 發表于 明星2021-08-04
簡介舊時,民間每到午夜十二點時,家家戶戶開始下鍋煮餃子,熟後先供家堂祖先、供各神位,燒香燃紙、磕頭叩拜、燃放鞭炮,全家先向祖先磕頭辭舊歲、拜新年,然後,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發紅包(錢),一人一份,叫做“年份子”、“壓歲錢”,據說壓歲

除夕12點的鐘聲叫是年鍾嗎

除夕是農曆年臘月的最末一日,春節的前夜。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習俗有有:貼對聯、祭天、打滿缸(添財)、撒歲、布燈、接神、放鞭炮、包餃子、吃團圓飯、守歲、辭歲等習俗。除夕上午貼春聯,亦稱對聯、對子、桃符等,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舊時,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貼對聯與貼門神並行。“門神”系民間用木板彩色套印,披掛甲冑執戈,懸弧佩劍的神荼、鬱壘,以示驅鬼避邪,保護家人平安。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恭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門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年三十中午舉行祭天儀式,舊式庭院正房(北房)屋門東側牆壁上,修有一個“神龕”,俗稱“天爺堂”。除夕中午,家家戶戶舉行祭天儀式。天爺堂前擺設供案,供品一般是葷菜五碗,素菜五碗,兩個大棗糕,糕上摞上打著紅點的大饃饃,有的人家在饃饃上插上紙蠟花,還有必不可少的香爐、蠟臺、酒盅、等祭器。案前供上五小碗,每碗五個剛出鍋的水餃,稱“上供”。祭祀開始,由家中長者焚香,插入香爐,家長率全家跪拜,焚燒黃表紙,同時燃放鞭炮。中午時分,千家萬戶同時燃放鞭炮,黃表紙焚畢磕頭撤供,祭天儀式結束。年三十下午,各家男子都要挑著水桶,到水井邊、自來水供應點去挑水,把家中水缸或盛水器具都打滿水,謂之“添財”。舊時人們認為水即是財,添滿缸就是添滿財,期盼來年生活富裕。又因,從除夕晚上接神後到正月初二送神前,民間風俗不準添水,初二下午才允許添缸(添財)。所以,年三十下午必須把缸打滿水,以備過年用。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除夕下午,各家庭院和空房屋內都要置燈。早年民間屋內多用“燈碗”(棉芯燃豆油、食用油等)、蠟燭、煤油燈;庭院置掛彩紙燈籠、玻璃燈籠;庭院大門外懸掛大紅燈籠或玻璃罩燈;影壁牆或過廊處置各種各樣的壁燈,意在於驅除黑暗,換來光明,增加節日氣氛。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舊時,除夕日接神祭祖儀式最為隆重,在這種追念先祖的活動中,也帶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年三十傍晚民間家家擺供品、掛家堂,家堂(卷軸圖畫)要掛在堂屋正中,供案上擺放錫燈蠟臺、香爐、酒盅、茶杯等,供品祭器擺列有序,備好燈籠、香、紙表、鞭炮等物,年三十早晨到下午都能請祖,由本族中長者帶領子孫,手執燈籠、香,紙等,到村頭跪下,一邊燒紙一邊唸叨“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燒完紙、點燃香,便起身回家。進大門、二門、屋門都要燒紙表,面向大門叩頭,並念道:“爺爺奶奶回家過年了,請門神讓路”,然後才邁步進門,在家堂前供上數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插好香、燃紙、叩頭,點燃明燭,徹夜不息。進了大門以後,要在門口橫放一根木棍,叫做攔門棍,攔住凶神惡鬼不準進門。同時,燃放鞭炮,以示慶祝祖宗回家過年。逝世不滿三年者不能上家堂當神供奉,需要另寫牌位單獨供奉。初一拜年,初一傍晚送神。除夕這天,鳴放鞭炮是一項重要活動。爆竹的功能主要避邪驅鬼,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就不算過年。除夕零點“辭歲”鳴放鞭炮最多,煙火此起彼伏,鞭炮聲響成一片,五顏六色的焰火佈滿上空。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包水餃、吃水餃是本地過年的重要習俗。年三十下午,當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大年初一、初二的餃子也要在三十下午和晚上包出來。水餃一般包三種:一是素的,祭神用和除夕夜、初一吃,因這兩天不食葷,特別是對除夕之夜的素餡餃子非常重視,寓意一年素素靜靜、平平安安,有的要包上豆腐,吃著有“鬥福”之運,吉不可言;二是驗歲的,其中一個餃子包上硬幣,初一早晨吃,誰吃到誰有福,表示“新的一年有錢用”,這種習俗稱“驗歲”;三是葷的,初二送神後才能吃。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除夕夜包的水餃叫做團圓餃子,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餃子包好後,以環形排列在蓋墊上,要蓋上一層黃表紙,再放上芝麻桿,叫做“驅邪避惡”,以防惡神等偷餃子,因除夕夜丟餃子一年不吉利。除夕煮餃子時,每一蓋墊水餃都不準全部下鍋,要留蓋墊中心部分,表示富富有餘,同時,要燃放幾掛鞭炮,越響則認為越吉利。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祥,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除夕這一天極為重要,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一些遠在千里之外的遊子,事務再忙也要趕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吃團圓飯。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舊時除夕守歲有很多忌諱。民間凡是做供品的餃子要用素餡,一般用豆腐、雞蛋、白菜和植物油調餡,餃子要小一些,形狀像元寶,據說這樣的餃子,神靈吃了頭腦清醒;除日請神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神靈請來以後,家人不得吵鬧,更不得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不得打碎盤碗等餐具;不準打噴嚏,以免驚動神靈;不準說“沒、死”等不吉利的話;大年夜,需把笤帚、掃把藏起來,以免撲上掃把星,把家中掃窮;已嫁女不能在孃家過年,不能看家堂、看家堂窮孃家;婦女忌針線;夜間如果家中有人需要出屋門,要倒退三步出門,再向屋內叩頭,然後轉身再走,以防出門碰到“太歲”一年不吉利;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時可以帶上幾張黃表紙到井臺上焚燒,以求得井神保佑。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按舊時天干地支的計時法,午夜12點為“子時”,又稱“子夜”,子時鐘聲一響人們便由舊的一年邁進了新的一年,稱為“更歲交子”。舊時,民間每到午夜十二點時,家家戶戶開始下鍋煮餃子,熟後先供家堂祖先、供各神位,燒香燃紙、磕頭叩拜、燃放鞭炮,全家先向祖先磕頭辭舊歲、拜新年,然後,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發紅包(錢),一人一份,叫做“年份子”、“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除夕半夜煮的餃子全家人共食,這叫包“辭歲”,每人都要吃上幾個餃子,謂之“吃五更餃子”,此時,人們沒有食慾,但是非吃不可,如家中幼兒睡了,家長或把其喚醒、或留出一碗待其醒後再吃,今天,人們還有除夕半夜吃餃子的習俗。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各家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大年初一,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年長者還要給兒童壓歲錢。清晨天剛放亮,人們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相互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舊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本地拜年的習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鄰里、單位領導、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隨後再拜其它親戚朋友,房寺鎮傳統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沒豆腐也沒渣”之說,拜年不超過正月十五。

山東禹城市房寺鎮的年三十有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大年初一傍晚,各家的送神儀式開始了。送神時,由族長或年長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燒香燃紙、叩首,口中唸叨:“爺爺奶奶回去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攔門棍,到屋門、院門都要燒上幾張紙,以示門神讓路,一直送到衚衕口或馬路邊(農村有的送到墳上),再燒紙、叩頭、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