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由 傲立一棵孤樹 發表于 明星2021-10-09
簡介事實上,這場戰爭是以色列在1967年4月7日發動起來的,當時以色列挑釁性的耕種了敘以非軍事區內屬於阿拉 人的土地少並且破壞停戰協定,當天就向敘利亞發起了進攻

以阿戰爭指的是什麼

引言:

以色列為了實現其野心,假借關閉蒂朗海峽事件對埃及和敘利亞發起襲擊。而實際上,這次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與蒂朗海峽的關係之間並無太大的關聯。這只不過是以色列發動戰爭的一個託詞,美化其在國際上聲譽的一個手段。

最近一次的以阿戰爭是從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襲擊埃及和敘利亞的飛機場開始的。

只是在安理會發出四次停火令之後,戰鬥才停止下來。

以色列在實現其領土野心,即攻佔耶路撒冷舊城、打到約旦河岸和蘇伊士 河、以及佔領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之前,對停火令一直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雖然約旦接受了安理會於1967年6月6日發出的停火令,但以色列卻繼續作戰,直至完全攻佔了耶路撒冷舊城區和整個約旦河西岸。在敘利亞戰線方面,在停火令發出之後,以色列發動了進攻,並且繼續戰鬥,直至它的軍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為止。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引起人們更多的注意和廣為傳播的

是這場戰爭的那些戲劇性事件

而不是這場戰爭的真正的原因。

談到這場戰爭的原因,一定要分清原因和藉口的區別。以色列起初聲稱,它並未發動這場戰爭,只是反擊埃及於1967年6月5日發動的空中和地面的進攻而進行了自衛。這種辯解已經證明是虛假的,因而以色列現在也就不再依靠這種辯解了。但是,以色列後來又聲稱,它使用武力的唯一目的是進行自衛,反擊埃及的封鎖, 因為埃及於1967年5月22日關閉蒂朗海峽,不許以色列和給以色列運送戰略物資的船隻通航。

然而

關閉蒂朗海峽並不是這場戰爭的原因,而僅僅是一種藉口。

蒂朗海峽事件被渲染到這種程度,以致掩蓋了這場戰爭的真正的原因。

這場軍事衝突的根源在於以色列在蒂朗海峽關閉之前已經進行的某些挑釁性行動。

以色列這些行動的目的,是為了製造必要的條件,以便在一場可以把罪責推到阿拉伯人身上的戰爭中達到某些目的,其中包括消滅埃及軍隊。敘以非軍事區便是這些挑釁行動發生的場所和起點。

根據1949年7月20日敘以停戰協定的規定,建立了一個非軍事區,雙方武裝部隊都得從這一地區撤出

並且不準入內。

該協定第五條規定,任何一方的武裝部隊,不論是軍隊或準軍事部隊,如進入該非軍事區的任何部分,是嚴重違反停戰協定的行為;混合停戰委員會主席有權准許平民返回村莊,居住在非軍事區,並有權僱傭數量有限的、在當地招募的民警,以維持該地區的治安。有關當時在這個非軍事區內的上述武裝部隊的撤退日程表也附在這份協定上。

以色列人在各種場合和許多方面都違反了停戰協定的條款。

他們拒絕讓在1948年戰爭期間逃離的阿拉伯平民返回他們在非軍事區內的家園。 他們又把沒有離開自己家鄉的阿拉伯居民從非軍事區內驅逐出去,並且耕種了這些阿拉伯人的土地。他們在非軍事區內構築防禦工事,駐紮軍警。而且他們多次向敘利亞人發動軍事進攻。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所有這些破壞停戰協定的行為都遭到了混合停戰委員會和安理會的譴責。

安理會還認為,以色列政府的軍隊在1951年4月5日採取的空中行動,是“不符合停戰協定的條款和根據聯合國憲章所應承擔義務的。”安理會在同一決議中還提到了以色列將阿拉伯人土地所有者從非軍事區驅逐出去的情況,並且決定:“被以色列政府從非軍事區趕出的阿拉伯平民,應當允許他們立即返回自己的家園,混合停戰委員會應當根據該委員會決定採取的方式,對阿拉伯平民的返回與正常生活的恢復進行監督。”

以色列並沒有遵守安理會的這一決議

而且不允許那些被他們違反停戰協定而從非軍事區趕出去的阿拉伯人土地所有者和農民返回。

但是,安理會並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迫使以色列遵守安理會關於讓被趕出的阿拉伯人返回自己的土地和家園的訓令。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也未能制止以色列人耕種那些屬於阿拉伯人的土地。結果是,在以色列武裝部隊的支援下,以色列的拖拉機每年都耕種或企圖耕種非軍事區內屬於被趕走的阿拉伯人的土地;

而敘利亞軍隊則竭力阻止這種耕種。因而在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每年接連不斷地發生事件。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此外,以色列還違反停戰協定的條款,在非軍事區內構築防禦工事,駐紮邊防警察。

而且,從1951年以來,以色列拒不參加敘以混合停戰委員會的例會,並拒絕讓停戰監督組織的聯合國觀察員進入非軍事區調查以色列的活動。擔任聯合國巴勒斯坦停戰監督組織觀察員的哈欽森司令曾談到,敘以邊界的局勢“由於以色列不斷地企圖全面控制在某些地段將兩國加以分開的非軍事區而惡化了”。

1962年2月1日,以色列攻佔了塔瓦菲克村,炸燬了村裡的房屋。

混合停戰委員會

接著還有安理會

都譴責以色列對塔瓦菲克村的進攻是嚴重違反安理會1956年1月19日決議和停戰協定的事件。

馮霍恩將軍談到,停戰協定只允許在非軍事區內從當地招募有限數量的民警,但以色列沒有遵守這一規定。“相反,由以色列國家邊警察組成的巡邏隊常常乘著裝甲車來到這裡……無怪乎阿拉伯農民感到他們自身和他們的土地受到了威脅。”

以色列破壞停戰協定

不顧非軍事區內的土地所有權

企圖侵吞敘以非軍事區內的全部土地

這隻能說明它的野心是要用一切手段來掠奪巴勒斯坦的所有屬於阿拉伯人的土地。但是

以色列人不能利用他們的

在外者法令”奪取敘以非軍事區內的阿拉伯人的土地。所以他們就代之以武裝的拖拉機、槍炮和飛機。

安理會曾多次譴責以色列進攻和侵犯敘以非軍事區“嚴重違反了”停戰協定。然而我們完全可以公正地說,敘利亞方面連一次也沒有因為進攻以色列或侵犯非軍事區破壞停戰協定而遭到安理會的譴責。以色列的宣傳機器常常把敘利亞人描繪成蠻橫無理、殺人為樂的人,說這些人竭力阻止以色列農民耕種他們的土地,因而阻撓了工作程序。

事實上

敘利亞人所阻撓的

是以色列蠶食非軍事區的行為。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聯合國秘書長在1966年11月2日就非軍事區的狀況向安理會所作的報告中,提到了以色列連續不斷違反停戰協定和安理會關於非軍事區的各項決議。這位秘書長說:“從 1956年以來,以色列不準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哈格羅夫裡姆和蘇西達地區進行調查。以色列還拒絕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進入處在非軍事區中心區的塔爾塔拉地區。

對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活動作這種限制,使我們無法就敘利亞最近對以色列在非軍事區內構築防禦工事所提出的控訴進行調查

。”

這份報告還提到了停戰協定規定的關於讓平民返回他們的村莊所必需的條件;又說,以色列警察實際上已控制了整個非軍事區。這位秘書長指出,在非軍事區的西岸,“阿拉伯村莊已被毀壞,村裡的居民已被趕走。而他們在河西岸的土地級以及在同一地區的霍利農莊,現在均為以色列人所耕種。”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後來,就到了 1967年4月3日。

這一天,以色列報紙宣佈,以色列內閣已經決定耕種非軍事區內的全部土地

特別是屬於阿拉伯農民的第51號區和52號區。

然後,在4月7日,一輛以色列的裝甲拖拉機以以色列正規軍為後盾,開始耕種非軍事區內一片有爭議的土地。敘利亞用小型武器向以色列拖拉機開了火;以色列則以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進行回擊,其中包括使用大炮、坦克和飛機。

以色列挑釁性地耕種非軍事區內的土地,造成了 1967年4月7日這次重大事件。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4月7日事件以後

以色列還對敘利亞明目張膽地進行軍事威脅。

以色列參謀長拉賓將軍在 1967年5月10日說,以色列部隊可能“進攻大馬士革並且改變敘利亞政府”。5月11日,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在一次公眾演說中說,鑑於以往這些事件,“我們可能必須採取不亞於4月7日事件中的那些措施。”意味深長的是,這些威脅性的言論也在“包括蘇聯人在內的新聞記者和外交官員”中間私下裡流傳。

1967年5月15日,敘利亞提請安理會注意以色列領導人所發出的威脅性言論,這些言論證明以色列企圖對敘利亞採取軍事行動。

在向敘利亞進行這些軍事威脅之後

以色列

進行了軍隊的調動和集結。

5月15日,以色列違反與約旦簽訂的停戰協定,不顧聯合國關於耶路撒冷地位的決議,在耶路撒冷組織了一次軍事檢閱。敘利亞、埃及和蘇俄收到了有關以色列軍隊沿敘利亞邊界集結的報告。以色列則否認有任何這類集結。

但是

根據以色列能夠將軍隊立即動員和遣散以及它所發出的那些威脅來看,以色列否認軍隊集結是不可信的。

雖然聯合國秘書長報告說,聯合國官員沒有看到在以色列佔領區內有任何軍隊的集結。

但這種說法並不能消除人們關於以色列軍隊確實在進行集結這樣一種普遍的看法,因為多年來

以色列不讓聯合國觀察員去某些地區進行調查和在邊境上進行監察。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在以色列對敘利亞進行威脅和集結軍隊的背後,它的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它是要制止敘利亞人或巴勒斯坦游擊隊嗎?這是很難叫人相信的,因為4月7日的衝突既不是由敘利亞人挑起的,也與巴勒斯坦游擊隊無關。

正是由於以色列挑釁性地耕種屬於阿拉伯人的土地而引起了這次衝突;也正是由於以色列對敘利亞進行大規模的襲擊而擴大了這場衝突;正是由於以色列發出威脅

要入侵敘利亞和佔領大馬士革,以致局勢更加惡化。

面臨以色列的武力威脅

敘利亞根據1966 年11月的共同防禦條約向埃及求援。

埃及因此將軍隊調到亞歷山大和伊斯梅利亞。埃及作出這種反應,不僅是由於大馬士革和開羅對以色列即將侵略敘利亞這種局勢確實感到擔心,而且也因為納賽爾總統對以色列在1966年11月13日侵略約旦的薩姆村和在1967年4月7日侵略敘利亞沒有采取行動而遭到了批評。

但是,為了在以色列進行侵略時能夠有效地援助敘利亞,特別是為了制止以色列的任何這類進攻

埃及軍隊必須 調到埃以停戰線。

這就需要使1957年以來得到埃及許可而駐紮在沿停戰線的埃及領土上的聯合國緊急部隊撤走。因此,在與聯合國緊急部隊司令的幾次討論失敗之後,埃及於5月17日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將緊急部隊撤走。第二天,秘書長接受了這一要求,埃及軍隊就沿著停戰線駐紮了下來。

聯合國緊急部隊撤出的地區之一是沙姆沙伊赫,這個地區控制著位於亞喀巴灣入口處的蒂朗海峽。

在聯合國緊急部隊撤走之後,由於沙姆沙伊赫是埃及的領土,所以埃及軍隊在1967年5月 21日佔領了該地。因為蒂朗海峽的航道離埃及海岸不到一英里,蒂朗海峽就屬於埃及的領海範圍,因此埃及就在1967年5月22日宣佈,

今後蒂朗海峽將對以色列船隻和為以色列運送戰略性的戰爭物資的船隻實行封鎖。

這一行動等於回覆到了從1949年到1956年蘇伊士戰爭前的那種局勢,也是埃及合法的行使它的領海主權和交戰權。

以色列的不軌行為是阿以戰爭爆發的根源

隨後,在邊界兩邊,緊張氣氛開始加劇起來。

一方面:敘利亞的呼籲援助和埃及的武裝示威,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引起了一股幾乎很難預計到的激動的浪潮,而且必然對事件的程序發生相當大的影響。

從 卡薩布蘭卡到巴格達,幾乎沒有一個阿拉伯城市不發生某種示威。沒有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政府,不論其政治狀況如何,敢於在這場顯然由侵略成性的猶太復國主義挑起的戰爭中保證給予物質的和道義的支援方面表現得落後……

5月27 阿拉伯聯盟的十三個成員國宣佈團結一致,援助任何一個必須抵抗猶太復國主義侵略的成員國。

1967年5月28日,埃及和約旦簽訂了一項防禦協定。但在幾次公開宣告中,納賽爾總統申明,埃及不希望發動戰爭,雖然埃及將反對以色列 略任何阿拉伯國家。他的目的顯然是要“制止以色列,而不是要挑動以色列進行戰爭”

。另一方面,

就以色列軍隊的首腦們而言

他們卻越來越主張進攻

而且譴責那些和平主義者的猶豫不決是叛變

5月發生蒂朗海峽危機時,某些大國採取了一種混亂而有偏袒的態度。雖然所有大國都請求有關各方課持平靜,但有兩個大國,

美國和英國政府對於封鎖蒂朗海峽這種局面的合法性,以及阿以衝突的根源並不關心,而對以色列並不存在的、或至少是有爭議的航行權

表示了更大的關切。

然後,兩國政府都發表了強硬宣告,譴責埃及的行動,支援以色列有透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這兩國政府甚至主張採取國際行動,以保證蒂朗海峽的自由通航權,而毋須依靠國際法 院,或由國際法院對如此重大的法律爭端作出判決。相反,巴勒斯坦人民所遭受到的嚴重的不公正的待遇,卻從未引起過他們如此強硬的抗議或引起他們要求採取國際行動。霍華德教授和亨特教授曾指出:

“一些大國對以色列在亞喀巴灣的通航權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

而對一百萬被奪去土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權利卻一言不發

即使是最穩重的阿拉伯政治家

也很難把這些國家看作是公正無私的

。”

6月初,埃及接受美國政府的建議,派遣副總統查卡里亞毛希丁去華盛頓商討和平解決辦法。

但以色列根本不想和平解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封鎖蒂朗海峽不讓它的船隻通航這個機會, 認為這是

給阿拉伯人以沉重打擊,並給他們一次

很好

教訓’

的大好時機”

同時,以色列又能達到它所希望的其他目的。一方面,以色列捲入對 阿拉伯人的軍事行動將能解除它從1966年以所經受著的嚴重的人口外流和經濟危機。

如果聽任這種不吉利的發展趨勢繼續下去而不加以制止,那就預示著猶太復國主義在巴勒斯坦進行的實驗要失敗。另一方面,以色列的財政來源正在逐漸減少

那些向以色列提供必需的財政援助

使它在經濟上得以維持下去的人也開始漸漸地厭倦了。

1967年初,以色列的失業人數已達十萬。1967年3月16日,在特拉維夫爆發了工人騷動。發動一場反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尤其是如果這場戰爭在世界輿論面前表現成為一場為了保衛以色列生存的自衛戰,將能轉移人民對國內問題上的注意力,振奮士氣,引起世界的同情,並帶來大量財政上的撥款。

而且,這又是一個推進猶太復國主義的主要目標和擴張領土的機會

因此,以色列就抓住這個機會,把封鎖蒂朗海峽禁止它的船隻通航作為開戰的理由。

以色列方面急不可待地要發動戰爭,是不能用迫切需要通航來解釋的。

因為“在過去兩年內,就沒有懸掛著以色列國旗的商船透過蒂朗海峽”。事實上,

埃及宣佈蒂朗海峽對以色列船隻實行封鎖,就使自己陷入了圈套,向以色列提供了它一直在等待著的藉口。

1967年6月5日清晨, 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起瘋狂進攻,給中東帶來了 1948年以來的第三次戰爭的創傷。

這些就是1967年6月5日以阿戰爭的真正的原因。

從1967年4月7日到1967年6月5日, 以色列所採取的每一步驟都是周密地精心策劃好了的。開始是使埃及捲入衝突,然後是讓全世界相信,以色列是一個很小的沒有防禦力的國家,是由於受到阿拉伯人的侵害,由於遭到惡劣的阿拉伯鄰居的威脅,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存而進行鬥 爭的。

以色列的宣傳工具到處都被動員起來了,在發動侵略之前它們一點沒有忽視製造輿論

作好精神上的準備。

阿拉伯人以吵吵嚷嚷的威脅來對付以色列的威脅,而這正好使以色列能用來給它所策劃的侵略戰爭塗上自衛戰的色採。以色列的宣傳工具竟能製造出這樣一種強烈的氣氛,即實際上它已使全世界相信,兩百萬猶太人遭到一億阿拉伯人要屠殺他們的威脅;

而事實上

如果撇開阿拉伯人的那些誇張的言辭

就根本不存在以色列遭到任何阿拉伯進攻的危險

更談不上消滅猶太人了。

我們還記得,以色列是以自己的行動和威脅挑起這場危機的

它根本不存在遭到進攻的危險,更談不上被消滅的危險

因此以色列

所謂它的安全受到威脅,完全是言過其實。事實上,發動進攻和進行破壞的危險正是來自以色列本身。全世界都感到驚訝的是,人們發現,小小的以色列比它的對手有著更好的武器,更好的裝備,更好的訓練。

小小的以色列只用了六天時間就打敗了三個阿拉伯鄰國及其軍隊,使成千上萬的人民慘遭傷亡

把四十 萬平民趕出他們的家園。

從那時起,許多公正的觀察家對以色列所宣傳的它是孤立無援,它的安全受到威脅,以及它進行戰爭的目的是自衛等等,開始發生了懷疑。以色列繼續佔領著阿拉伯的領土,在佔領區建立了猶太居民區,並且吞併了耶路撒冷舊城區,

這一切說明以色列進行戰爭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開放蒂朗海峽和實行自衛。1967年6月,以色列確實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成功,而且在宣傳和欺騙方面贏得了勝利:

受害者被說成好象是侵略者,而侵略者則被描繪得象是受害者。實際上,這是以色列從開始起就採取的策略。早自1948年起,以色列就把自己裝扮成既得權利的捍衛者,而把阿拉伯人說成是侵略者。

以色列聲稱它有權把封鎖蒂朗海峽作為開戰的理由,這是對歷史的歪曲。

事實上

這場戰爭是以色列在1967年4月7日發動起來的,當時以色列挑釁性的耕種了敘以非軍事區內屬於阿拉 人的土地少並且破壞停戰協定

當天就向敘利亞發起了進攻

人們說,1967年4月7日衝突是“六天戰爭的序幕”,這是很正確的。

另一方面,以色列聲稱

把封鎖蒂朗海峽作為開戰的理由是合理的,這種說法也是沒有法律根據的少或者根據國際法

至少它的合理性是值得懷疑的

而且,至於說以色列船隻是否能在蒂朗海峽通行這個特殊問題,那麼這種通行是為1949年2月24日的埃以停戰協定第二條所不允許的。該協定第二條規定,一方的任何一種武裝力量都不得在另一方離海岸三英里內的領水中進入或透過。

究竟誰應該對1967年6月以阿戰爭承擔責任呢?

從1967年6月5日之前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歷史順序來看

這場戰爭顯然是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所發動的侵略。

以色列為了表白自己無罪,竭力把戰爭爆發的罪責加之於巴勒斯坦抵抗運動、敘利亞人、納賽爾總統和俄國人。這類指責是不符合事實的。

即使人們退一步承認以色列“並未策劃或打算髮動一場戰爭”,

但毫無疑義的是,以色列挑釁性的耕種屬於阿拉伯人的土地

引起了 1967 年4月7日的衝突,以色列又使這場衝突升級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加之以色列領導人對敘利亞公開發出種種威脅,這一切都造成了一連串無法扭轉的事件,並終於導致1967年6月5 日戰爭。

結語:

儘管以色列透過宣傳等方式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受害者,但是隨著局勢的發展和變化,其野心已然暴露無遺。其不斷的挑釁,侵佔屬於阿拉伯的土地是這場戰爭爆發的真正根源。而且,在這次戰爭中,最先開槍的是以色列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