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好故事》:作家構築的主觀真實,差別於心理學家追求的真相

由 蓯新讀書 發表于 明星2023-01-29
簡介如果聯絡父子相處的關係、當時的環境、事後的行為,尋求心理應對上的“真相”,深層次地解決水面下的矛盾,擺脫這一件事的束縛,未嘗不會幫助擺脫整個童年陰影的囚籠,獲得人生的自我救贖

好的故事是真實的嗎

這應當是一本經典,為數不多的庫切用非虛構方式表達觀點的書籍,關於他與心理學家阿拉貝拉·庫爾茨之間的對話。

被書名《好故事》吸引,一度以為這是一本從作家角度定義“好故事”的文學類作品,然而封底卻將其歸類於心理學,再看子標題:關於真實、虛構與心理治療,加上自己自知淺顯無研究的心理學知識,這本書讀來甚是晦澀。

庫切,作為南非白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大學教授,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並於20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好故事》:作家構築的主觀真實,差別於心理學家追求的真相

他主角,往往受到沉重的打擊,被剝奪外在尊嚴,因此

如何在逆境中獲得拯救

成為他絕大多數作品的主題。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庫切諾獎時,表示他的數部作品“精準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在不參與的消極狀態中,進行最後的抵抗。

從庫切的作家身份出發,與心理治療師庫爾茨的對話,他們意圖找到“真實”。人們主觀認為的真實,與特定環境下的真相是一回事嗎?為什麼庫爾茨認為可能只有精神分析才能抵達“至深的真相”?群體與個體、個體與歷史有怎樣的關聯?

在一堆晦澀的文字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能幫助理解這本書。

一個男孩與父親打網球過程中,他八歲的記憶是父親曾用球拍打他,這件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過重的痕跡,以至於後來的生活和行為會受到此事的影響。而父親的解釋則是,他不小心碰到的,並沒有打他。雙方各執一詞的回憶,從主觀來說,都有可能是所謂的“真實”。

《好故事》:作家構築的主觀真實,差別於心理學家追求的真相

如果聯絡父子相處的關係、當時的環境、事後的行為,尋求心理應對上的“真相”,深層次地解決水面下的矛盾,擺脫這一件事的束縛,未嘗不會幫助擺脫整個童年陰影的囚籠,獲得人生的自我救贖。

作家創作故事,故事裡有圍繞作家創作而產生的人物,能夠自圓其說,甚至藉助人物合理的反應表達應有之義,創作人物就不能天馬行空、無所顧忌。錢鍾書創作《圍城》中,雖沒有直接的人物原型,但人物的每個小特點、小故事似乎又都能找到對應的人和事。

寫作需要共情或者同情能力,而“同情是把自己投射於他者經歷的能力”,正是人們感覺富有同情心,才有了面對真相的勇氣和尋根問底的可能,去尋求人生意義上的面對和反抗。心理治療師則透過精神分析,將被思考的體驗投射於病人,把自我與他者分離開,合理的情緒和能量在尋求“真相”的過程中轉移給需要的人。

《好故事》:作家構築的主觀真實,差別於心理學家追求的真相

在庫切的《恥》中,“像狗一樣”的世俗咒罵中,激起人們的不適與反抗,以期獲得精神層面的解救。庫爾茨從每個人的故事中,找到他們的痛點與心結,解開由於過度思考導致的極度矛盾,獲得自我的拯救。

偉大的作家,有著偉大的現實意義。

讀到這,不知所言,積累心理學知識與再讀庫切作品之後,回頭翻翻這本書,也許有不一樣的收穫。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