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青年策展人計劃】任心怡:青年策展人計劃,讓你的作品更有創意!

由 藝術眼ARTSPY 發表于 明星2021-05-02
簡介青策計劃2018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18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5樓7號展廳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鳴謝:瑞士斯沃琪公司、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法國駐上海領事館、香港藝術發展局票價:免費“青年策展

任心怡多少歲了

青策計劃2018

青策計劃2018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18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5樓7號展廳

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鳴謝:瑞士斯沃琪公司、上海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法國駐上海領事館、香港藝術發展局

票價:免費

“青年策展人計劃”,創立於2014年,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年度學術專案,旨在探討展覽在今天的意義以及策展的新可能。2018年的第五屆 “青策計劃”在招募期間共收到了61份有效方案。今年7月,PSA學術委員會委員霍米·巴巴(Homi Bhabha)、克里斯·德爾康(Chris Dercon)、唐娜·德·薩爾沃(Donna De Salvo)、丁乙、費大為、馮原、高士明、龔彥、侯瀚如、馬克·維格利(Mark Wigley),客座評委雷內·洛朗索(René Lorenceau),以及特邀評委弗蘭克·戈特羅(Franck Gautherot)組成的國際評審委員會面試了入圍終評的8組方案,“有毒”(策展團隊:呂凝珏、李靜秋、任心怡)與“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策展團隊:陳子澂、張瀞尹)從中脫穎而出。這兩組獲選方案歷經4個月的深化與落地,將於2018年11月2日正式向公眾呈現展覽成果。

在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時代,展覽“有毒”以大膽、新穎與思辨的視角看待“人機共生”的可能性,並重新發現藝術與現實生活的微妙關係。馬克·維格利評價道:“策展團隊透過將社會——文化——個人——機構結構解讀成程式碼系統並且將計算——資料——機器的結構解讀成社會生物體系,從而嘗試解開人和機器之間二元對立的關係,引出了‘共生’的概念,即在這狀態下各個元素邊界模糊互相交織。”展覽“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則在全新的世界再度發問感知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聯,透過藝術家的視角重構感知與經驗,將個體化的感官與經驗拓展至更深層次的美學範疇與社會責任。霍米·巴巴點評道:“這個專案將文化感知、藝術解讀和機構發展等關鍵的議題連線在了一起。我們如何衡量藝術家聯絡外部世界時所產生的美學和道德價值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一行為需要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在此互動過程中新生的事物。這無論對於美學而言,還是對於構建世界生態和文化演化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不斷自我更新與拓展中,“青策計劃”在五年內共助力了30餘位華人策展力量實現了14場展覽專案,聯合全球多家高校、文化機構開展了巡迴活動,並提供獲選策展人海外研修機會。“青策計劃2018”展覽同期,PSA將舉辦“青策計劃”5週年特別展覽與活動,透過文獻資料、紀錄片、出版物等方式,回溯並梳理“青策計劃”與青年策展人共同成長的歷程,同時向未來的展覽策劃與藝術語言提出全新的設想。

青策計劃2018

策展團隊:呂凝珏,同濟大學工學學士,米蘭理工大學建築學及同濟大學建築學雙碩士。自2013年起參與多項建築展覽相關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築歷史理論、建築媒體、出版及策展。李靜秋,中國美術學院文學學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碩士。現為視覺設計師,主要研究視覺設計及動態影象。任心怡,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在讀,現工作生活於紐約。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和後網路藝術。

青策計劃2018

呂凝珏

青策計劃2018

李靜秋

青策計劃2018

任心怡

展覽介紹:“有毒”是一個考察網路時代人機共生關係的新媒體藝術群展。展覽以“壞程式碼”一詞為出發點,探討了這一存在於實用工具和畸變病毒之間的概念在後網路藝術的多種可能。展覽將由內外兩個部分組成:外層為“亂碼現實”,展現了利用程式語言或新媒體計劃再現或介入世界的作品;內層則為“現實亂碼”,這部分的作品將集體構成一個類似於現實生活壞程式碼的荒誕空間。

藉助空間設定與作品呈現,展覽試圖探討在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普及的時代背景下,機器無所不在、演算法無孔不入現狀中微妙的人機關係。展覽同時相信壞程式碼並非只是存在於螢幕背後的妖精,更是一個早已滲透所謂“真實”世界的幽靈。僅存在於後網路時代的種種病態關係,如同程式碼異味一般充斥在展廳空間中。

“有毒”不是另一個受恐懼驅使的科技異託邦幻想。相反,“有毒”以一種近乎冷漠的疏離狀態來看待自身所處的世界,並饒有興致地琢磨這個新世界所帶來的新規則。最終,“有毒”向觀者們丟擲的是一個駭客挑戰:什麼樣的作品或什麼樣的語言可以像病毒一樣入侵這個世界的神經中樞?

青策計劃2018

今童,《全知之眼 β-1》,2017,互動動態裝置,280 × 400cm。藝術家供圖。

青策計劃2018

aaajiao,《水測·石油》,2017年,綜合材料裝置,綺怡玻璃瓶,BLK水,蠕動泵結構,金屬和亞克力配件, 20 x 12 x 50 cm。藝術家供圖。

青策計劃2018

何卉琦,《局外人》,2017年,彩色數碼影片,6’32”。藝術家供圖。

青策計劃2018

策展團隊:陳子澂於倫敦與多倫多分別學習策展與東亞研究,曾任職漢雅軒等多家國際畫廊,並於世界各地策劃並製作多個展覽,包括在上海美術館的“陳福善的世界”。作為獨立策展人與作家,其研究集中於藝術家實踐與當代城市問題,獲選香港Para Site新晉策展人並策劃展覽“言靈”。張瀞尹是藝術行政管理人、展覽策劃與製作人。曾任職於臺北當代藝術館、香港a。m。space等藝術機構與藝廊,並參與獨立專案計劃。現為香港藝術中心資深策劃主任,負責視覺藝術展覽與節目,以及跨領域專案之策劃與執行。

青策計劃2018

陳子澂

青策計劃2018

張瀞尹

展覽介紹:題目“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源於一個自古以來的哲學難題:我們自身所觀察範圍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西方先哲將世界本體與我們的感官分離,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物質本體,而是我們所感知到的總和。量子物理學家以“薛定諤的貓”來借代真實世界與人類感知之間的關聯與糾纏,提出萬事皆為眾多可能性坍縮的結果。如同盒內貓在被窺視前無法得知其生或死,開盒後只能看見二者之一,讓可能性坍塌成為確定的現實。我們無法知悉感知以外的世界,但藝術家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林中路,讓我們得以打破物體的疊加過程,觀看到確定的世界。

藝術家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反映在他們的藝術實踐當中,在過程中重申自己的世界觀,作品成為個人認知與現實中間的橋樑,顯示出藝術的思想與表達系統。藝術品是觀眾與藝術家的橋樑,在展覽之中,藝術家或是展現以物入藝的不同面向,或是對現實與虛擬的界線發出質問,或是探索與批判個人與藝術家身份的自身經驗。

當今的網路科技盛行,無論是社交媒體形成的交流空間,或是VR技術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人們皆能觀看或是體驗不同的藝術作品,卻容易丟失與忽略“在場”。此次展覽將強調“臨場”的重要性,結合外在的景觀設計與內在的情感與經驗,構建實際感知與創作知識的經歷,測試並重溯當代藝術觀眾本位的原點。

青策計劃2018

鍾正,《暖光》,2017年,單頻錄影,尺寸可變,錄影長度與展覽開放時間相同。藝術家與安全口畫廊供圖。

青策計劃2018

劉衛,《個人肖像圖(星矢)》,2017,典藏級噴繪、塑膠彩,150 x 126 cm。藝術家供圖。

青策計劃2018

鄭婷婷,《日光微涼》,2018年,布本油畫,220 x 150 cm 每張。藝術家與何兆南供圖。

關於“青年策展人計劃”

2014年,PSA創立了國內首個公立美術館對於青年策展人的資助專案——“青年策展人計劃”。五年以來,“青策計劃”始終致力於發掘華人青年的策展與創作力量,為他們提供實踐理想的舞臺、全面且深度的學術指導、進入公共視野的途徑,以及良性的成長環境。“青策計劃”的最大特點在於不設學歷與行業門檻,在“泛策展”的時代,以開放的姿態發現年輕策展人與藝術家,發現有趣且實時的話題以及嶄新的展覽形式。每屆“青策計劃”皆邀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策展人、博物館館長、學者、建築師與藝術家共同組成國際評委會,針對投稿方案進行公開透明的評選。

(文章來源於煙囪P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