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由 一卷小日常 發表于 旅遊2021-07-14
簡介因此人們推斷,張既可能是在鸇陰渡上游某個渡口過的黃河

包頭黃河渡口在哪裡

有了河,也就有了渡口,從此河就有了生命力。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一個個古渡口的背後隱藏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往事。鸇陰渡,絲綢之路上最為古老的渡口之一,它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傳奇呢?黃河在這裡拐了彎。一座石壁,從山中猛然伸出了手,輕輕地一拉,咆哮而來的黃河,便乖乖地順著它的手勢走了。這裡便是紅山峽口。9月中旬,我們在白銀尋找黃河岸邊的史前巖畫時,不經意間,遭遇了紅山峽口和鸇陰渡。紅山峽口距離平川區水泉鎮並不遠。出水泉鎮向南走了七八公里,拐入一條鄉間水泥路,順路向東北而行,穿過村莊,就是一條大砂河了。沿著砂河,直奔黃河邊,紅山峽口便堵住了我們去路。紅山峽,以山崖呈現紅色而聞名。從此地順黃河而下,闖過跌宕起伏的黃河大峽谷後,便進入寧夏平原。紅山峽、黑山峽是黃河上兩個最為出名的峽谷,也是乘坐羊皮筏子去包頭的最險要地段之一,這裡曾讓無數的艄公、乘客終身難忘。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令那些乘客們想不到的是,紅山峽口邊就是黃河古渡鸇陰渡。這裡如同一個十字路口,渡口溝通了東西,大河連線了南北,眾多的使節,難以計數的商隊,在這裡交匯。沿著一條砂石路,慢慢來到渡口邊,四野空曠,河對岸的石壁肆無忌憚地逼迫著我們,農田裡棗樹上掛滿了棗子,金黃的苞谷裂張開了笑臉。鸇陰都是黃河上最為古老的渡口之一,也是絲綢之路上最古老的渡口之一。鸇陰一詞源自渡口東面十公里處的鸇陰古城。鸇是一種鷂屬猛禽,這裡峽谷深幽,經常有鷹鷂類猛禽出沒其間,故而人們將這裡命名為鸇陰。鸇陰則最早出現在漢書西羌傳中,書中說,趙衝追擊叛羌到建威鸇陰河,結果趙衝戰死。可見,鸇陰渡和古代生活在黃河西岸的少數民族密切相關。翻開史書,這裡曾是西部少數民族通往內地的要道,至今鸇陰渡附近還有諸如西番窯之類的地名。其實,在鸇陰渡這個名字出現之前,這座渡口就在使用。數千年間,一個個傳奇在這裡上演,一位位名人從這裡東去西來。三國時期,曹魏大將張既在這裡上演了經典一幕。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三國是一個紛亂不休的時代,也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在三國演義中鮮見張既;然而在三國志上,卻有張既傳,可見張既並非無名之輩。三國演義中是站在蜀國的立場上寫的,過分突出了諸葛亮,雖鮮見張既,但他卻實實在在是諸葛亮的對手。張既識破諸葛亮的計謀,給諸葛亮來了一個真正的空城計。張既在劉備佔據漢中之前,就建議曹操將漢中人口遷走,於是三萬戶居民遷到了關中。結果,曹操雖丟了漢中,卻得到了充足的人力資源,諸葛亮雖得了漢中卻失去了人力資源。張既以真正的空城計,破了諸葛亮的戰略目標。後來,張既還和曹洪等在下辨擊退蜀將吳蘭。在許多史學家眼中,張既和趙充國一樣都以巧渡黃河,成功安撫少數民族而聞名。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渡船正在向對岸駛去,在石壁的阻攔下,河水變得很平緩,正適合船渡。河對岸的碼頭上是一條沿著石山而來的砂石路,很快就拐入了山中,我們在河岸上,看不到對岸的人。黃河峽谷就有這點好處,兩岸大山連綿,便於軍隊隱藏。我們是順著大砂河而來的。砂河在這裡和黃河交匯,形成了一處寬約一兩千米的平灘,顯然這個地方不適合做渡口,因為砂溝中經常有洪水咆哮而下。人們只能將渡口選擇在砂溝下游兩三百米的地方,也就是紅色石壁的對面。張既的經典之戰就發生在鸇陰渡邊,他巧妙利用了這裡山多溝深的地形。三國時期,今日的甘肅屬於魏蜀兩國所有,蜀國佔據著隴南,而魏國則佔據了天水北部、金城等地。魏國建立之初,河西四郡則被當地豪強所把持,處於半獨立狀態。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魏文帝曹丕先派大臣鄒岐治理河西四郡,結果當地豪強不僅聯合反對,而且鼓動盧水胡(匈奴的一支)發動叛亂。曹丕無奈,只好派遣重臣張既前往。張既的渡河之戰,可謂是一場經典之戰,典型的聲東擊西。張既先抵達金城後,便揚言說,金城無船可渡,所以打算到下游鸇陰渡口渡河,他派出的人手,在山中打出旗幟,虛張聲勢,河對岸的盧水胡不知虛實,將大部分人馬調來防守鸇陰渡。想必,當年我們面前山谷中人嘶馬叫,盧水胡的騎兵耀武揚威,而他們對面的山頭上也是旌旗舞動,可惜的是旌旗下卻沒有多少人。張既成功將盧水胡的主力吸引到這裡後,他率軍從金城悄然渡過黃河,然後從揖次(漢代縣名)繞過洪池嶺(今烏鞘嶺),輕鬆奪取了姑臧城。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而此時,盧水胡的騎兵才大夢方醒,他們以為神兵天將,弄不清楚張既從哪裡過的黃河,只好匆忙追擊,結果被張既部下成公英誘到永昌,張既的伏兵四起,七千盧水胡騎兵全軍覆沒。其實,從張既渡河的情形來看,他並不是在金城渡河的,從金城渡河後,只能翻越烏鞘嶺,而不能繞開烏鞘嶺。同時,對於揖次大部分人認為在今天古浪縣土門鎮一帶。因此人們推斷,張既可能是在鸇陰渡上游某個渡口過的黃河。在靖遠境內(平川曾為靖遠管轄)大體有5個古渡口,即鸇陰古渡、虎豹口渡口、索橋古渡、烏蘭津、白卜渡。由此看來應該是從索橋渡或五佛寺渡河的,惟其如此,才是繞過烏鞘嶺,經土門,直逼姑臧城的最佳路線。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在缺乏大型機械的年代裡,人們大多依山傍水而行,山邊水旁平坦易行且取水方便。這是古渡口千年不衰的秘密。從漢到唐,自元到民國,這裡一直都是溝通東西的交通樞紐。沿著河邊而行,能聽到不少的傳說。我們遇到了一位村民,他講了一個傳說,說唐代大將尉遲敬德曾從這裡渡河西征。據說,唐太宗遠征大漠被困,寫了調兵血詔送到京城,坐鎮京城的尉遲敬德,立即帶大軍救援,結果被大河擋住去路。此時正是六月天,河上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結果幾個架橋探路的人都被斬了。最後一個探路人實在無奈,只好回營。然而,他在途中遇到一老人。老人說,你只要告訴大將軍河上有橋便可免死。探馬無奈只好回覆說河上有橋。尉遲敬德聽聞此訊息後,立刻率軍前往河邊,準備過河。誰知河邊依舊是晴空萬里,他立刻喝令將探路人斬首,誰知天忽然下起了冰雹,氣溫急劇降低,冰雹在河上凍成了冰橋,大軍輕鬆過了黃河。

古渡口是點綴在黃河上的明珠,每個古渡口的背後都有一段往事

這自然是個神話,當不得真。在黃河沿岸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相類似的故事,有楊家將,有薛仁貴……這是同一個母本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或許說明真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但更多的目的是告訴後人,這裡曾經是烽火連天的古戰場。到了明洪武三年,在此地設了迭烈遜巡檢司,人們把這個古渡口稱為迭烈遜渡。迭烈遜是蒙古語,意思是芨芨草。芨芨草早在漢書中便有記載,當時稱作白草。我們不由想起了岑參的詩句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酒泉西望玉門道,千山萬磧盡白草。芨芨草是渡口的必備物品,它是製作繩索的上好材料,芨芨草搓成的繩索,遇水則堅韌之極。千百年來,古渡口也如同芨芨草一樣堅韌頑強。到民國時期,古渡口依舊很興盛,1947年在這裡置辦了現代化機器渡船,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漸漸沉寂下來。站在岸邊,清風吹過,一叢叢芨芨草依舊在風中擺動。我想古渡口雖然人少了,但渡船猶在,來往於兩岸的人猶在,只要芨芨草猶在,它的生命力也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