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由 東家APP 發表于 旅遊2021-07-21
簡介2007年,藉助村落造紙傳承人龍佔先老先生在寨子裡的威望和聲名,團隊跟村落一起探討怎麼樣把村落的文化保護下來,除了可以收集到的之前使用的手工紙、印刷的地契和文書這些靜態的東西,把造紙人的技術融入進來,展示、交流,也是極重要的

紙博物館在哪裡

紙,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不僅改寫了歷史,也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它是書寫的載體,是食物的包裝,是油紙傘的“傘頂”,是糊窗格的封紙,還是孩童手裡百變的玩具……

現代社會資訊科學技術的發達,帶來了書寫方式的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傳統造紙似乎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有工業製作的膠板紙書籍、列印紙,甚至無紙化辦公正在盛行;食品包裝用得更多的是PP膜、PE膜、錫罐等;富有江南韻味的油紙傘也不再是雨天出行的必備工具……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國畫和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頗講究意境和韻味的藝術,對紙張的要求自有流傳千年的選用標準,傳統手工造紙富於吸水性和沁水性,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極大的滿足了中國書畫用墨表現的效果。似乎只有書畫領域成了傳統手工紙的一塊聖地,保護它不受現代工業的侵襲。

手工造紙只剩下書畫用紙這一條路了嗎?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它有何作用,將走向何處,騰衝的手工造紙“高黎貢紙”或許是一條解題之路。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我最早知道騰衝的手工紙,是因為幾年前看的一個記錄片,關於中國科技大學啟動的中國手工紙的課題研究。湯書昆教授帶著研究組的成員花了幾年時間,走遍了中國現存的保留有傳統手工造紙的村落。

“高黎貢紙、鄭變和麻紙、高平桑皮紙、稷山竹紙、平陽麻箋、普安白沙手工紙、靈川瑤族竹紙……這些紙的名字你們聽都沒聽說過吧。其實這些都是全國各地各具特色的手工紙”。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生活於高黎貢山腳下的村民在這座被稱為“世界物種基因庫”、“東亞植物區系的搖籃”的這座高山峽谷裡,尋找、挖掘出一種適合於造紙的的野生瑞香科植物杆莖,去皮、摔打、蒸煮,山泉水浸泡漂洗、打漿,抄紙,榨紙,背紙,晾紙,理紙,經過九大工序三十多道小工序後,最後製作成極富韌性的“高黎貢紙”。

而真正瞭解騰衝的古法傳統手工造紙,則來自於這個非遺保護文化專案的“創舉”——建於雲南騰衝市界頭鄉新莊村龍上寨的“高黎貢山手工造紙博物館”。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於2007年由幾個朋友與村落傳承人合作共同發起籌建,2014年,NGO工作多年的劉衎衎也加入了博物館負責日常運營管理工作。從最開始的原計劃拆建老房子改造的小專案,到真正選址做博物館、團隊人員確立、建築設計師的加入、收集展品、建築造型確立、落地開工……

2012年2月,博物館建成。這中間,團隊經歷了從浪漫主義、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理性主義,把最開始的情懷變成了一項集手藝保護傳承、產業發展、文化傳播於一體的事業。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2007年,藉助村落造紙傳承人龍佔先老先生在寨子裡的威望和聲名,團隊跟村落一起探討怎麼樣把村落的文化保護下來,除了可以收集到的之前使用的手工紙、印刷的地契和文書這些靜態的東西,把造紙人的技術融入進來,展示、交流,也是極重要的。

造紙,是這裡的生活常態,也是當地傳承下來的手藝,現在也是一種生活理念和方式的傳導。高黎貢紙除了製作工藝延用傳統,不用工業酸鹼浸泡製作以外,最獨特的是就地選材。

和其他傳統手工紙多利用竹子為主料不同的是,高黎貢紙利用植物王國雲南大山所擁有的豐富植物纖維原料滇結香(也叫構皮)為主料,用山泉水流水漂白,在用膠時採用植物膠仙人掌汁以02:09:56的比例,“手口相傳”做成。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這種滇結香原材料是非常好的,我們研究日本的造紙,主要分三種原材料,這種原材料日本叫三椏皮,這是日本皇家用紙的標準原材料。騰衝的紙曾經有一個繁榮期,在清末民國時期,騰衝是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所以當地所有的文化用紙,都是用那兒的紙。

在三四十年代的時候,很多文化名家都聚集在保山、昆明和四川一帶,所以大量使用這種紙,包括徐悲鴻當年對騰紙的評價也非常高。騰紙當年有非常繁榮的時期。”——博物館發起人、設計師一岸如是介紹。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我們的紙一直是可以用來包食物的,沒有化學成分,不容易腐蝕食物。以前家裡的牆也都用紙來貼,沒有蟲蛀,久用不壞。我們看的書也是一股清香草本味道,也不容易因陽光照射而發脆。

作為書畫用紙來講就更好啦,你看看我們的構樹皮,韌性是極好的,摔打、浸泡都要很長時間,做出的紙柔韌性也是特別好。”說起高黎貢紙的特點,當年的老族長,博物館發起人,第一任博物館館長龍佔先老先生如數家珍,一一倒出。

“其實工藝麼,跟其他地方的手工造紙基本差不多,我們保留得更傳統一點,大體要經過選料、泡構(指構皮)、煮構、打漿、抄紙、榨紙、背紙、晾紙等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張手工紙的製作。據新莊村龍上寨‘龍姓祖傳家譜’記載,我們的祖先是在差不多500多年前,從湖南地區遷入,把湖南漢族的一種傳統造紙工藝帶到了這個村莊,然後利用當地的植物原料,改良成後來的造紙原料和技術,一直保持到了現在。”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新莊村的造紙技藝在舊社會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一般以戶為單位進行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目前新莊村的造紙人家有276戶,寨子裡各家造紙的基本工藝是共知的,基本一致,不排斥傳播與交流。在基本工藝之外,每戶人家又都有自己的一些訣竅和心得,當地人稱為‘方子’。‘方子’好的人家造出來的紙質量好,形成口碑後銷量也大一些。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方子雖然不排除關係好或者血緣近的人家之間相互交流的情況,但對於村外人則是保密的。”

新中國成立後新莊一度以生產隊為單位來造紙,實行集體制,由於公社化生產以及現代紙張工藝發展傳播的衝擊等原因打擊了抄紙人的生產創新積極性,新莊周邊村落的抄紙業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新莊村的抄紙技術也受到了極大影響,盛況不再。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現在只剩下村莊造紙,並且造紙只有低端用途,導致現在基本上沒有人造紙。在建博物館的過程中,創始團隊在村裡面做過一次調查,問村民的願景,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告說,不希望下一代再造紙。

“所以當年我們做這個專案的基本原則就是完成保護和創造,村落對這個事情也很期待。但具體怎麼做才是可持續的保護和創造,我們從最開始的浪漫主義情懷變成了真正的理性思考,仔細想完了以後,要做的事也還原得比較清晰。我們明確了我們的工作方向,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保護傳承,第二個是產業發展,最後是文化傳導。”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從保護傳承來說,第一步,博物館收集整理整個新莊村的造紙文化和可保護的東西,讓造紙手藝人可以留在村莊,利用博物館的資源,對外交流,參加展覽和很多文化活動。

這不僅從一定程度為造紙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技藝展示的平臺,同時,在實際上也為界頭村的發展帶來了一些效果——參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村莊現在都在改建。也許下一個階段的文化旅遊、鄉村旅遊潮流,就要藉助這個契機到來。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第二步,紙產業的發展,也就是團隊思考得最深的問題:所有的民間手工藝,面對的最重要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是誰在用它,它和當代生活的關係是什麼,解決了使用群體和作用的問題,幾乎也就找了產業清晰發展的方向。

“在藝術用紙方面,我們每一批新紙都會送到書畫專家那兒試紙,在它的功能和品質上做檢測,包括我們和大型的紙業公司,用他們的實驗室做纖維檢測。有位畫家在香港瑞典所有畫展、紙本展也是幫我們把宣傳帶到那邊去。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在設計用紙方面,我們現在透過與設計師合作,大學的合作來達成定向銷售。比如我們供紙的設計師有用紙漿塑性做燈,參加北京的燈具展。紙的服裝也是一個實驗,還有為酒店定製紙偶,開發了旅遊紀念商品類的扇子、書籤、筆記薄、紙藝燈等等。我們甚至用當地一種對動物有微毒的植物實驗後去掉毒性做成紫莖澤蘭紙,專門用於包裝用途還有裝飾用途。”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在介紹高黎貢紙在藝術紙產業發展方面的嘗試與開拓時,現任館長劉衎衎欣慰的告訴我:“我們的團隊的每一個人都竭盡自己心力,去高黎貢紙開啟現代用途的新局面。所有的試驗是團隊成員合作的結果,比如紙漿塑性與紙藝燈來自駐館設計師武軍、將紫莖澤蘭做成顆粒加入紙漿做成紙的最初想法來自龍文與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成功老師……”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現在博物館的團隊還準備,利用雲南植物的豐富性,在當地做一個染色工作室,把當地造紙人送到北京學習,再在當地做成一個染色工作坊,開始生產更多的產品體系。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第三步是紙文化的傳導,這透過教育和產業實踐來實現。團隊計劃引進社群大學,帶來手工藝以及藝術的教育。再在社群大學那邊設四個工作室:一個染色工作室,一個雕版工作室,一個裝幀工作室,一個是紙塑型工作室。透過工作室吸引藝術家、設計師、大學生來這個村莊,把工作室的工作成果發散到村民那兒。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採訪時值2017年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劉衎衎館長髮起了一個眾籌專案:邀請村裡的孩子和視覺藝術家良亮人一起用高黎貢紙做剪紙,藝術家為博物館創作山海經剪紙作品,與當地民間藝人合作紙影戲。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所有的作品請來攝影師大越,全程跟拍,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代表中國色的紅,在騰衝湛藍的天空襯托下,映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臉……這美麗和諧的畫面,將成為大家心中美好的回憶,作品也將被博物館和村落儲存。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為了守護一張紙,幾個大城市的年輕人在雲南騰衝,建起造紙博物館

“我們選擇做高黎貢紙,其實已經從最開始簡單的保護傳承遠遠發散開了,讓它能為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所用,發生緊密關聯,拉動產業的發展,帶動旅遊經濟,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得以延傳。手工造紙,這不僅事關技術的保護,藝術的傳承,更是我們尊重的傳統生活價值觀。”這是高黎貢紙博物館團隊發起專案的初衷,也是他們共同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