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由 大覺中人 發表于 旅遊2021-09-01
簡介水閣系曲靖境內儲存較為完好的三重簷清代樓閣建築

城牆上的樓閣有幾種名稱

中國的古代建築中有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叫做“樓閣”。

樓閣泛指樓房,出現的時代不詳。最早記載見於《後漢書·呂強傳》:“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線,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西安鼓樓

在早期,樓與閣是不同的建築。樓是指重屋,一般是狹長條形狀,在建築群中居於次要地位。如寺院中的藏經樓,民居建築中的廂樓等;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一般為正方形,兩層或多層,在建築群中可居重要位置。如許多寺院中的觀音閣,還有著名的風景名勝地滕王閣等。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滕王閣

到了後期,古建築中的樓閣已可以互通,不再分彼此。

閣樓有多種建築形式及用途。如建於城牆上的城樓;寺廟裡常見的藏經樓及佛塔建築;風景名勝登高望遠的樓閣建築等等。

古代帝王深信神仙方術的說法,認為建造樓閣越高就離神仙越近。因此,帝王紛紛建造高的樓閣,據說漢武帝時建造的井榦樓高達“五十丈”。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古建築樓閣形式的一種。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應縣木塔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兩處名字相同的地方樓閣建築,這兩處建築雖然名字相同,然而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因此用途也各有差異。

這兩處樓閣的名稱都叫水閣。

水閣,與水有關,原意是臨水的樓閣。一般為兩層建築,四周開窗,可憑高遠望。而這兩處水閣建築中就有“雖與水為名,而實與水無關”的特例。

一, 水閣村水閣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水閣村水閣

水閣村水閣位於雲南省陸良縣三岔河鎮水閣村委會水閣村中央。坐南朝北,系一座三重簷歇山頂抬梁、穿鬥式相結合的閣樓建築。面闊3間,進深3間,底層正方形,邊長10。7米。二、三層逐層內收0。9米,金柱為通柱,通高約12米。翼角全部採用穿鬥式,儲存基本完好。

這是一座典型的水閣(臨水的閣樓),閣樓建於地方人工河“杜公河”下游魚形洲島之首,地以閣得名。據《水閣碑記》記載,水閣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其狀如水上閣樓,勢如“中流砥柱”,貌似“瓊臺玉宇”。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水閣村水閣重簷翼角

1985年當地群眾自籌資金5萬多元,對其進行維修恢復了原樣,並劃出一片保護區域。2019年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水閣系曲靖境內儲存較為完好的三重簷清代樓閣建築。建築結構中抬梁與穿鬥製作巧妙的融合,使整座建築穩重大氣,勢如“中流砥柱”,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技藝,代表了這一地區清式閣樓建築的最高水平。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水閣村水閣內部木構架區域性

水閣原系古人用來趨避水患,保佑百姓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之用。其建築藝術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託有機地結合,為我們瞭解當時當地人們的生活面貌和自然環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二、雍家村水閣

距水閣村水閣約10多公里處,還有一座“水閣”。

雍家村水閣位於雲南省陸良縣芳華鎮雍家村西南。建築坐東南向西北,呈正方形,邊長6。84米。系重簷四角攢尖頂、穿鬥式土木結構建築。頂尖處立有一葫蘆形寶頂,四脊上各置兩個貓狀的瑞獸。水閣為單體建築,總佔地面積46。8平方米。雍家村水閣始建於民國時期,2015年進行過簡單維修。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雍家村水閣

水閣作為雍家村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但是附近並沒有水源經過。這座建築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原來,在村莊西北方向不遠處有一片山林,山並不太高。早些年,山中的林木經常會無緣無故地突發山林大火。當地百姓屢次請人調查,都找不出具體原因。

於是,人們認為山上有邪氣,會引發山火。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雍家村水閣攢尖頂內部結構

為了鎮住邪火,村裡人就集資在村邊正對著山林建造了兩層的“水閣”。寓意水閣的“水”滅了對面的邪火。相當於現代的“消防救援機構”一樣。

總之,中國古代流傳的文化精神,特別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融洽互通。樓閣就是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文化思想的實物體現。在古代,人們認識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人們竭力衝破自身的枷鎖,尋求與天地、與自然、的交流。這種交流包括物質層面及精神層面的有機結合,不斷地探索滿足人們精神昇華的體驗。

名稱相同,但用途迥異:地方樓閣建築——“水閣”

北京祈年殿

樓閣既是古人追求長生不老,與神仙精神交融這種神話幻想的構建平臺,同時也是滿足對現實美好生活追求的物質體現。

樓閣自由、灑脫,在中國古建築史中獨樹一幟!

我是“大覺中人”,一名基層的文物工作者,專注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期待你的關注與支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