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由 說咱閩南話 發表于 旅遊2021-05-14
簡介歷史上起著海上航標作用的還有六勝塔,它與姑嫂塔一同被列為我國申遺專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代表性古蹟遺址,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窺見當時泉州社會的空前繁榮及海外交通的鼎盛

瑞光塔有幾層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閩南地區有很多珍貴的古塔,是閩南歷史的見證。它們有的存在於繁華都市,穿越古今;有的立於青山環繞之間,飛鳥相伴;有的身處蒼茫大地,遺世獨立……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我國現存上千座古塔,遍佈大江南北,宗教信仰相對比較濃厚的閩南地區就有不少。在閩南,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建造的古塔。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塔源自於古印度,原名Stupa,是佛教的一種建築物。經過長期的發展,它形成了兩種型別,一種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sū)堵坡”,本義為墳冢;另一種是被稱作廟,內無舍利的“支提”或“制底”,即塔廟。

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傳入,古印度的塔也隨之進入中國,與中國各地的本土建築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古建築。

“支提”演變成我國的石窟寺,“窣堵坡”則發展成為各式各樣的古塔。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印度桑吉大塔,是目前儲存最完好的古代窣堵坡形式佛塔 @Wikimedia Commons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是沒有塔的,早期的漢字中也沒有“塔”字。塔傳入中國時,其譯名五花八門,音譯的有“窣堵坡”“私偷簸”“偷婆”等,意譯的有“佛圖”“浮屠”“浮圖”等,按形狀翻譯的也有,如“方墳”“圓冢”等。後來,人們根據梵文佛陀(Buddha)之音韻,加以“土”字作為偏旁以表達“葬佛土冢”之意,專門造出了一個漢字“塔”。它屬於形聲字,始見於篆文,晉朝以前尚無此字。據《說文新附•土部》,“塔,西域浮屠也,從土、荅聲。”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據瞭解,閩南人在晚唐開始興建古塔,並逐漸形成了一股建塔風潮。閩南地區保留至今的古塔中,建於南宋和元代為多。

閩南多佛塔,其中,位於泉州開元寺內的東西塔,為中國現存最高、體量最大的一對樓閣式佛塔

古代的房屋等各類建築高度往往都只有一兩層,少數樓閣可以達到四、五層。在當時眾多相對低矮的建築中,泉州東西塔以一種上衝之勢成為了城中高高突起的一個標誌,其高聳的輪廓線豐富了古城上空的天際線。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西塔-仁壽塔 @國家地理中文網

東西塔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閩南一帶幾乎無人不知其盛名。東塔名為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西塔為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其塔身均有數十尊浮雕像,多取材於佛經及古印度民間傳說。從木塔到磚塔再到石塔,歷經上千年的風雨侵襲,這期間還遭遇過地動山搖,東西塔卻仍屹然挺立,足以見古代建築技術之精湛。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14世紀以後,塔逐漸世俗化。隨著社會趨於穩定,佛教作為政權輔助的作用大不如前。在普羅大眾無窮的創造力之下,出現了更多式樣、用途不一的塔,甚至脫離了佛教。

閩南的塔也開始褪下佛門光環,走向民間,服務於人民的情感需求

位於安海鎮安平橋頭的瑞光塔,是晉江現存最早的古塔,與安平橋同年(南宋紹興二十二年)建成。因塔身塗白灰土,故俗稱白塔。建造初期本是當作用來存放舍利子的佛塔,到了明朝更名為“文明塔”,寄託著振興當地文風、多出人才的祝願。據《安海志》記載,這之中還流傳著“白塔點燈,金榜題名”的佳話。同類型的古塔還有位於同安鳳山之巔的文筆塔,象徵著同安文運。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安海白塔 @網路

象徵著家人守候的姑嫂塔,又稱萬壽塔、關鎖塔。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港口之一,與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生意往來。姑嫂塔就成了海上行船的航標。其名由來於傳說,據傳古時有姑嫂二人,因思念飄洋過海的親人,每日壘石登高遠眺,久盼親人不歸,傷心而死。後人築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情感加諸於塔。南宋起,因戰亂及旱災,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批遠涉重洋、背井離鄉到南洋謀生。當歷經磨難歸鄉時,茫茫海面上尋見這座姑嫂塔,便覺心潮湧動,莫名傷感。雖然姑嫂塔的故事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但也從側面描繪了閩南人民過去的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

歷史上起著海上航標作用的還有六勝塔,它與姑嫂塔一同被列為我國申遺專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代表性古蹟遺址,

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窺見當時泉州社會的空前繁榮及海外交通的鼎盛

閩南的塔:從佛門走向世俗

左圖為姑嫂塔 @霧雨川;右圖為六勝塔 @張梓昌

閩南地區的塔猶有許多。因榕樹生在塔上,被叫做“榕塔”的石塔(晉江);始建於宋代被稱為國寶的“五座塔”(南安);廈門島內僅存的古塔“埭頭石塔”;福建唯一的海中塔“石礬塔”(漳州);與當地風水有著重要關係的“水尾塔”(石獅)……

這些古塔作為古代社會和生產勞動的實物遺存,再現了閩南地區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

從佛門跨入人間,它們不再只有世俗之外的高高在上,也留下了世俗之內的真實與親切。

參考文獻

[1]蔡華。 中國古塔的歷史與發展演變[J]。 四川水泥, 2015, No。231(11):96。

[2]龍燕, 楊衛波。 解讀中國古塔建築文化元素[J]。 科協論壇:下半月, 2009, 000(009):P。187-188。

[3]王瑩, 趙龍珠。 淺談中國古塔的發展歷史研究[J]。 黑龍江科技資訊, 2010(7):282-282。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