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守好黃河文化這一民族之“根”傳承好黃河精神這一民族之“魂”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旅遊2022-12-31
簡介李俊傑表示,淄博將持續深化文化賦能,深入實施《淄博市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突破行動方案》,圍繞主動融入山東文脈、打造“尼山淄水”交相輝映的文化格局,持續抓好黃河文化資源普查工作,梳理形成黃河文化遺產傳承譜系

文化的主體是民族嗎

記者 劉雲鶴

10月31日,由山東省委省直機關工委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黃河河務局、大眾報業集團主辦,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承辦的“話黃河•走在前”大型系列對話專訪第三期開播,本期主題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講好“黃河故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力量。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實施黃河國家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山東如何守好黃河文化根脈?就此,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討論。

守好民族之“根”

傳承好民族之“魂”

山東省政府參事、山東社科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黃河文化經濟促進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述存表示,從中華文明傳承的層面上來看,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文化、代表性文化、主體性文化。可以說,黃河是一條承載中華文明基因、傳播民族力量的大動脈,黃河文化中蘊含的團結奮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無私奉獻、惠澤包容等等這樣一些優良精神基因,最終演化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文化孕育的“同根同源”的民族意識,是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精神支撐。黃河文化體現的價值觀念、理想人格、思維方式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所以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守好黃河文化這一民族之“根”,必須傳承好黃河精神這一民族之“魂”。

那麼山東在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有哪些亮點呢?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磊說,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加強保護,既是黃河國家戰略的主基調,也是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的基本遵循。我們組織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就是要努力守住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傳承好黃河精神。

文化遺產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物質文化遺產,即文物;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儘管這兩類文化遺產的內容、形式各異,但都是承載黃河文化、傳承黃河精神的重要載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規格召開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先後出臺《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山東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政策檔案,為系統保護、科學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我們實施了一批重大文保工程,魯國故城、大汶口文化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築群、定陶漢墓等文保專案,都在加快推進。

守好黃河文化這一民族之“根”傳承好黃河精神這一民族之“魂”

魯國故城鳥瞰圖

其次,我們深入開展考古工作,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山東行動,2019年以來沿黃9市考古發掘專案佔到全省的58%。考古過程中,推動地方嚴格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這一做法被國家文物局在全國通報推廣。2021年發掘的元代郭氏家族墓,就是在配合濟南歷城區一專案建設的考古勘探中發現的,是在山東首次發現前後雙室、紀年明確的元代磚雕壁畫墓,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第三,我們積極推動沿黃城市博物館建設,打造文化新地標。孔子博物館、濟寧市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黃河文化博物館群開始陳列布展。在布展上,引導各館充分挖掘黃河文化內涵,打造黃河主題精品展覽。如濱州市博物館策劃推出《黃河之水天上來·歷代黃河輿圖特展》,展出宋元至民國曆代黃河輿圖近百幅。另外,齊長城作為我省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對齊長城的保護,《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透過,2023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全省設立860個齊長城保護公益性崗位,建設安全監管平臺,開展衛星遙感監測核查,這些做法都走在了全國前列。

守好黃河文化這一民族之“根”傳承好黃河精神這一民族之“魂”

孔子博物館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一是加強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建設。我省沿黃地區有國家級名錄118項、國家級傳承人50名,分別佔全省的63%和57%;設立9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佔全省的70%。評選公佈了10個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10個文化生態名鎮,其中5個村、4個鎮位於黃河流域。建設了一批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二是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加快傳統工藝改造升級,沿黃11個專案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成立“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城市共同體”。創新舉辦“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國慶吃麵 國泰民安”新民俗倡議活動等,產生廣泛影響。三是深化非遺與旅遊融合。推出“黃河入海非遺之旅”等旅遊線路,其中,“齊風魯韻非遺之旅”入選全國首批非遺旅遊線路。推進“山東手造”工程,積極發展手造重點產業,設立非遺工坊,組織開展手造進景區、進高速服務區等,有效豐富了旅遊商品供給。

守好黃河文化這一民族之“根”傳承好黃河精神這一民族之“魂”

非遺博覽會 訪談單位供圖

在全省率先推行文物長制

淄博建立五級文物保護體系

作為齊魯文化的組成部分,齊文化發祥於淄博,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稷下學宮”遺址在臨淄得到確認,這裡還有山東省唯一一家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民間博物館。可以說,淄博在保護傳承黃河文化遺產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那麼,淄博實施了哪些具體舉措?

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俊傑介紹,近年來,淄博市統籌推進黃河文化遺產整體性、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維護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據統計,淄博所轄的黃河流域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8處。

一是構建立體保護體系。淄博在全省率先推行文物長制,全面建立市、區縣、鎮(街道)、村(社群)、網格化文物保護員組成的五級文物保護體系,聘請文物長、文物保護員4390人,開發、推廣文物長制APP,實現文物長制度體系全市覆蓋。

二是實施考古前置改革。全面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將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納入基本建設專案聯合審批範疇,從源頭上保證文物安全。2021年以來,全市共開展文物前置審批專案828個、勘探面積達7600萬平方米。

三是開展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我們出臺《全市文物保護三年行動工作計劃》,從2021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對8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全面修繕,同步整治提升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重點實施了陳莊—唐口西周考古遺址公園、青城文昌閣彩畫修繕、魯仲連墓修繕等重點文保專案,確保黃河沿線不可移動文物的安全。高質量完成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店子南遺址、狄城遺址的勘探工作,並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小清河沿岸4處古遺址的發掘工作。

四是加強文保力量建設。圍繞推動文物保護和考古事業健康發展,整合組建了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並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文物保護單位規範化保護和執行經費納入各級地方財政年度預算,市級設立文物保護資金1000萬元。同時積極對上爭取,近兩年共爭取上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5695萬元。

五是深化非遺保護傳承。深入開展非遺宣傳展示展演進景區、進校園、進社群等活動,舉辦“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系列活動,承辦202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場活動暨山東非遺購物節活動,非遺傳承與保護已經成為全民參與、惠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項,省級名錄73項。

實施黃河文化遺產賦能行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下一步,在黃河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將會如何做?王磊表示,一是加強黃河文化資源普查。梳理形成黃河文化遺產傳承譜系,構建黃河文化資源系統化管理機制,強化遺產研究和成果轉化。二是推動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制定實施文物保護計劃,建設黃河干支流線性文化遺產廊道,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工作。推進黃河傳統工藝振興,推動黃河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三是推動黃河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合理挖掘利用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實施黃河文化遺產賦能行動,加快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文旅產業,以此促進黃河文化遺產傳承傳播。

李俊傑表示,淄博將持續深化文化賦能,深入實施《淄博市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突破行動方案》,圍繞主動融入山東文脈、打造“尼山淄水”交相輝映的文化格局,持續抓好黃河文化資源普查工作,梳理形成黃河文化遺產傳承譜系。同時,深入開展黃河文化遺產科學保護計劃,進一步完善保護專案庫、加強專案監督管理,並在此基礎上,合理挖掘利用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創新展示利用和傳播推廣形式,構建具有淄博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讓更多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