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由 靈犀有心 發表于 綜藝2021-06-07
簡介從宋代話本,到元雜劇,再到明代公案小說,最後到清代的公案俠義小說,包公這個“箭垛式的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不斷地被演繹加工,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學

包公說你怎麼看

關於包公,胡適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古來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的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因胡適先生的這段話,人們便把包公這樣的人物,稱為“箭垛式的人物”。意思是他如同諸葛亮草船借箭時用的稻草人一樣,本來只是一紮乾草,卻可以吸收四面八方射來的箭,不但不傷皮肉,反而可以立大功,得大名。

從宋代話本,到元雜劇,再到明代公案小說,最後到清代的公案俠義小說,包公這個“箭垛式的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不斷地被演繹加工,形成了獨特的包公文學。今天,我就以歷史朝代更替為脈絡,給大家簡要梳理一下歷史文學作品中的包公形象演變軌跡。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1、宋代:清廉不阿的人

因為歷史上真實的包公生在北宋時期。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們分為三個方面來講:

(1)歷史上真實的包公:為什麼“箭垛式的人物”選中了他?

包公,即北宋包拯,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出生於廬州(今安徽合肥),卒於仁宗嘉佑七年,享年64歲。包拯幼年及少年時代,深得父母寵愛並受到良好教育,自幼刻苦讀書,29歲時(仁宗天聖五年),中甲科進士,除大理評士,任建昌知縣。因父母年事已高,後辭官歸鄉,直到父母去世後,於景祐四年赴京聽選。歷任知縣、知州、監察御史、轉運使、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尹、樞密副使等職。

根據典籍記載和評論,歷史人物包公的主要精神品質可以簡要概括為:忠君愛國、直言進諫;關心民生、為民請命;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清正儉樸、自奉廉潔;嚴格執法、善斷疑案。

其中,最後一點品質,我們要著重強調一下。

包公認為“法令”是立國之本,任何人,包括貴族統治者乃至皇帝本人,也都要在法令允許的範圍內活動。包公一生竭力維護的正是“法令”的公平公正性,這是他能夠成為文學中的“第一清官”的關鍵原因,也是各類歷史文學作品中的包公故事反覆描寫的一個核心主題。

包拯所具有的上述精神品格,使其在當時就受到百姓的稱頌。《宋史·包拯傳》有曰:

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所以,

歷史上的包拯不僅具有清廉正直、秉公執法的基本品質,而且他還敢於橫批逆鱗,彈劾貪官汙吏,故而忠直之名遠播,成為百姓在黑暗社會里所期待夢想的清官,也具有了足夠的能量來承載四面八方射過來的“箭頭”,成為清官的代表和清官文化的“箭垛”,繼而當之無愧地成為後世的文學作品中“清官”的形象代言人。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2)宋代文人筆記中的包公形象:帶有較濃的史料意味。

在宋代文人筆記小說中,士大夫們讚美的主要是包拯忠言直諫、不畏權貴、清廉剛正的優秀品格,表達了對包拯的欽佩。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段子,便是包公彈劾張堯佐的記載,非常精彩。

說是宋仁宗想要升任張皇后的伯父張堯佐為宣徽史,當時作為監察御史的包拯不同意,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包拯“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仁宗只好收回了成命。

因文人筆記主要是記載文壇逸事和文士風流,所以有關包公故事的記載很少,散見的隻言片語,也是在展示他的耿直。所以,這時候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還介於歷史和文學之間,帶有比較濃厚的史料意味。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3)宋代話本中的包公形象:從歷史人物進入文學形象的轉折點。

當包公在嘉佑七年去世以後,他的文學形象便開始在話本小說中出現了。這時候的話本,經過說書人的演繹和藝術加工,開始有了生動的情節,包公的文學形象逐漸變得豐滿。

現存的有關話本,主要有《清平山堂話本》中的《合同文字記》,《醉翁談錄》中的《紅綃密約張生負李氏娘》,以及後來散見於“三言”中的《三現身寶龍圖斷冤》、《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鬧樊樓多情周勝仙》。

這時候的包公形象還處在孕育期,尚未成型,比較單薄,話本只寫了他秉公執法的品質,沒有突出其智慧和才幹,性格介紹也比較平淡。

可以這樣說,宋代話本是最早描寫包公的古代小說,也是包公從歷史人物進入文學形象的光輝起點。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2、元明:片言折獄的神

我們在這個部分,分別從元雜劇、明代詞話和明代公案小說中塑造的包公形象,來分別為大家講述。

(1)元雜劇中的包公形象:開始有了神異色彩。

元雜劇中包公戲的數量比較多,包公的個性特徵也得到了較大的豐富和發展。元雜劇中的包公清廉剛正、不畏權貴、善斷疑案,而且具有摧挫權豪勢力、為民請命的精神品質,體現出民眾對於“公道”和“正義”的強烈訴求。

但,也正

在元雜劇中,包公開始有了神異色彩。

各種包公戲都把包公的開封府比作“閻王生死殿,東嶽攝魂臺”,這樣就把包公和閻王及東嶽判官聯絡起來,表明他具有“日斷陽,夜斷陰”的超人能力與權威。

這時候的包公形象飽滿且富有光彩,不僅概括了當時普通民眾心目中清官的共同特點,同時也為日後包公在文學作品中的清官形象演變奠定了基礎。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2)明代詞話中的包公形象:神性色彩加劇。

明代主要有八種包公詞話,分別是《包待制出身傳》、《陳州糶米記》、《仁宗認母傳》、《斷歪烏盆傳》、《斷曹國舅傳》、《張文貴傳》、《斷白虎精傳》、《劉都賽看燈傳》。

這八個故事在內容上相互聯絡,首次講述了包公在文學作品中的出身故事、成長經歷、家庭關係及為官斷案的經歷。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的《包待制出身傳》中,將包公出身演繹成因貌醜被父嫌棄,後被嫂子撿回並撫養成人;後來考中狀元、官至丞相。

這個時期的包公形象特徵主要是:權威比元雜劇中更加誇大,對皇親國戚的懲處都能得到宋仁宗的支援,皇帝對其有特殊的恩寵;神威也進一步得到強化,先是天上文曲星轉世,後又在斷案過程中可以得到神仙的指引、鬼怪的幫助,甚至連城隍老爺都得聽他的指揮。

這些形象特點成為包公形象的重要標誌,並且直接啟發了後期明代公案小說中的包公形象塑造。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3)明代公案小說中的包公形象:“神”性達到巔峰。

包公在明代公案小說中進一步被神化,成為無案不斷的“超人”。為了讓包公能夠攻克各種疑難雜症案件,明代公案小說賦予了包公很多神奇的超能力。這些超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破字謎。

比如在《扮戲》一案中,劉仙英被人拐去,苦找不到是被何人拐了去。包公便焚香祝告,剛燒完香,就聽到有讀書聲,“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清早起來又聽到衙後有人唱“戲臺上,好生糖,子良也”。包公將兩次聽到的資訊拼接到一起,經過綜合分析,很快得出拐走劉仙英的是戲子唐子良。

②預冤兆。

如在《黃菜葉》一案中,包公出門,發現馬不往前走,便說“這馬有三不走:御駕上街不走,皇后、太子上街不走,有屈死冤魂不走”。遂斷定附近必有冤情,從而牽出了趙王霸佔劉都賽害師家滿門的冤情。

③通鬼神。

每當包公找不到破案線索的時候,他就會去焚香祝告,燒完香一般就會倦意襲來,伏案而睡,睡夢中就會有鬼神來給其提供線索或指引,一覺睡醒來,很快案子就破了。

④斷精怪

。包公在明代公案小說裡,連妖怪都可以斷。比如在《為眾申冤刺狐狸》一案中,寫的就是包公捉狐狸的事。

總體來說,在明代公案小說中,包公的神性形象達到了巔峰。此時的包公,已然失去了凡人的形象,逐漸化身為一種準則和信仰,成為人民大眾心目中的神。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3、清代俠義小說中的包公形象:忠君護主的臣。

在清代公案俠義小說中,包公形象出現了轉變,開始逐漸走下神壇,重歸“凡人”世界。在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幾部文學作品是《三俠五義》、《萬花樓演義》及《清風閘》等。

在《萬花樓演義》中,包公被塑造成為一個圓滑世故、人情練達的忠臣,只是這個忠誠失去了之前文學作品中那種帶點鋒芒的耿直。他善於察言觀色,明哲保身,對君王的態度也有了普通大臣身上的唯唯諾諾。

而到了《三俠五義》中,包公的能力範圍更是大大縮小,不再借助神靈和鬼魂的指引,而是主要透過綜合運用自己的經驗智慧,對案件進行邏輯縝密地推理。比如在劉氏謀殺親夫、沈青在迦藍殿殺死僧人等案件中,他會更多地根據生活常識及各種線索之間的勾稽關係去進行推理,從而將撲朔迷離的案情抽絲剝繭般層層剝開,最後做出公正的判決。

這一時期的包公形象,開始演變為朝廷忠臣形象,其鬥爭的主戰場從統治階級外部轉向統治階級內部,成為維護皇權、反對奸臣的護國忠臣。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包公在文學作品中開始走下神壇,成為一個忠君護主的臣。

包公形象: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再到忠君護主的臣

綜上所述,

包公在我國曆史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包公形象為基礎,經過後期歷代文人的不斷演繹附會和加工,從而塑造出來的“箭垛式人物”。

其文學作品形象,經歷了“從清廉不阿的人,到片言折獄的神,又到忠君護主的臣”這樣一個演變軌跡。

每種演變軌跡背後都藏著一個歷史朝代的社會文化背景,每種包公形象的塑造,都是深藏於民眾心理深層結構中的心理積澱和理想訴求。

我是

@靈犀有心

,微頭條包公案正在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