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有機產業讓朱䴉故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由 新華社新媒體 發表于 綜藝2021-07-10
簡介目前,草壩村已建成有機大米和有機菜籽油加工廠、梨果儲藏庫等,推出了大米、菜籽油、梨、有機飼料等25種有機產品,成立了朱䴉湖產業公司,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

故鄉如何和人類和諧共處

有機產業讓朱䴉故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朱䴉故鄉”洋縣油菜花盛開。新華社記者蔡馨逸攝

新華社西安4月22日電(記者王穎、蔡馨逸)一張桌子、三把凳子、一筐有機黑米、兩臺機器,在生產車間裡,祝秀俠和同伴配合著將黑米裝袋塑封。這些有機黑米由他們親手耕種、包裝,將成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工廠外,群山青翠,幾隻朱䴉在水邊、在天空中覓食、飛翔。

位於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漢中市洋縣被稱為“朱䴉故鄉”。上世紀80年代,在世界多國宣佈野生朱䴉滅絕的背景下,中國科學家歷時3年,走遍大半個中國,終於在洋縣姚家溝發現7只野生朱䴉孤羽,使拯救這些“東方寶石”有了一線希望。

從此,當地居民與朱䴉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保護朱䴉,當地政府提倡農民在朱䴉活動和覓食區的農田裡不使用化肥農藥,並且封山育林、恢復天然溼地,為朱䴉營造適宜生存的棲息環境。

有機產業讓朱䴉故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朱䴉在空中翱翔。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不用化肥農藥意味著農作物減產,一開始有些人不理解,還有牴觸情緒。”洋縣有機產業發展專家李天剛說,直到洋縣摸索出發展有機產業的路子,解決了朱䴉保護和百姓增收間的矛盾。

45歲的祝秀俠就是有機產業的受益者。由於從小身患疾病,她無法外出打工,也不能幹重體力活,五畝水稻田帶來的綿薄收入維持著一家五口的生計。3年前,村裡聯合有機糧油企業鼓勵村民種植有機黑米,此後,祝秀俠的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種子和有機肥由村裡購買,黑米收穫後,企業統一回收。因為黑米比普通稻米出米率低,我們還有300元補貼。這樣算下來,每畝黑米比普通稻米能多收入400多元。”祝秀俠邊說邊熟練地將黑米裝進袋子塑封。前年,她開始在當地糧油企業工作,憑藉打工和種植黑米,一家年收入能達20000多元,預計今年就能脫貧。

有機產業讓朱䴉故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陝西洋縣梨花盛開,吸引遊人前來觀賞。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洋縣紙坊街道辦草壩村在有機產業這條路上起步較早,經過10多年發展,當地已變成“村前米糧川、村中大花園、村後花果山”的小康村。去年,草壩村全村512戶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0元。

“黃金梨”是草壩村推出的第一種有機農產品。最開始一斤梨賣6角錢,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甚至挖掉樹改種其他農作物。現在一斤梨賣3元錢,農戶把梨園當成命根子,洋縣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草壩村黨支部書記、洋縣朱䴉湖產業聯合體黨委書記劉開昌組織成立了洋縣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一邊組織技術專家普及農業技術,一邊去四川、重慶找銷路。“洋縣的鹼性土壤適合梨生長,自然環境好,結出的梨個頭大、果型好、甜度高。再加上我們有朱䴉這個金字招牌,不愁找不到銷路。”劉開昌說。

有機產業讓朱䴉故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陝西洋縣朱䴉生態園內朱䴉在水邊。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靠“黃金梨”闖出了名氣,草壩村又開始規模化種植有機水稻。為了符合有機農業標準,劉開昌和當地的農業技術好手發現將苦楝子、“狼牙刺”製成生物農藥殺蟲防害的辦法,並安裝了殺蟲燈。

目前,草壩村已建成有機大米和有機菜籽油加工廠、梨果儲藏庫等,推出了大米、菜籽油、梨、有機飼料等25種有機產品,成立了朱䴉湖產業公司,實現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去年,合作社實現產值600多萬元。

李天剛介紹,目前洋縣已被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命名為全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全縣有機認證企業達27個,建立有機認證生產基地14。3萬畝,有機產業產值達到10。32億元。2017年,“洋縣朱䴉生態有機產品”區域品牌評估價值達70。57億元,躋身全國農業區域品牌百強榜。

保護朱䴉與發展有機產業讓洋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中國更廣大地區,推廣使用有機肥,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精準施肥,正構成春耕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