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由 世間詞話 發表于 綜藝2021-05-10
簡介”齊王說:“那好吧,那這1000斤黃銅,平均分成四份,你們一人得多少呀

傻冒是什麼意思

有一次去商場買東西,看到收銀員為一位四十歲左右的顧客打好小票,裝好物品,說了句:“二百五。”

那位顧客把裝好的東西往收銀員身上一扔,氣勢洶洶地說:“我來這兒是消費的,不是找氣受的,誰二百五,你才百五呢!”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收銀員冏得滿臉通紅,囁嚅著說:“我,我只是報出了你買東西的價錢,生這麼大氣,幹嘛!”

“報價錢?分明罵人嘛!這東西我不要了!”顧客說完,揚長而去。

我覺得好奇怪,就因為一句二百五,精心挑選的東西都不要了,怒懟收銀員,失了風度不說,還裝了一肚子氣回去。

這是怎麼回事,二百五果真是罵人嗎?帶著滿腹孤疑,我查了一下詞典:

二百五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或是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

原來如此,怪不得那位顧客勃然大怒。二百五分明是一個數字,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窮酸秀才,晚年喜得貴子,而且是兩個兒子。秀才好賣弄學問,又覺得一生成敗已定,給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一天,秀才外出,給兩兒子佈置了寫字的作業,大兒子成事寫三百,小兒子敗事寫二百。並囑咐妻子在家督促兩兒子寫字。

晚上,秀才回到家,詢問二子功課寫得如何,妻子說道:“兩個孩子都寫了,不過成事沒寫到300,敗事超過了200,都寫了250。”

秀才搖搖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是二百五啊!”

故事一傳十,十傳百,這二百五就指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這是斥責辦事拙劣,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誰願意擔這惡名呀,二百五可不成了罵人的話了嗎?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半封銀子起源

古代銀子論兩,用封紙包銀子,每500兩銀子包一封,250兩銀子為半封。因為“半封”與“半瘋”諧音,有人就以“二百五”,來稱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一吊錢是1000個銅板,也就是一千錢。二半吊子錢,也就是250個銅板。那麼二百五就成了不著調,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為魯莽的人。久而久之,罵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戰國蘇秦起源

戰國的時候,有個叫蘇秦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頭懸樑、錐刺股”故事的主人公——蘇秦。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他說服了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結成同盟,一同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歷史上稱“六國封相”。

那可是八面威風,聞名於列國,但也與許多人結下了“樑子”,那些人在暗中使壞,有一天,他在齊國被仇人殺害了。

齊王怒氣衝衝,非要找出兇手替蘇秦報仇雪恨。可兇手也不是吃素的,沒那麼好找到,於是齊王心生一計。

把蘇秦屍體車裂於市,並命令官員們到處張貼榜文:“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的人是功臣,獎黃銅千斤,望來領賞。”

榜文貼出不久,4個愣頭青自薦稱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一看便知4人是衝著黃銅來的,就說:“冒充可是欺君死罪。”

4個人一口咬定是自己親手乾的,說完還描述起細節來。

齊王說:“那一千斤黃銅給誰呢?”4個人商量了一會兒:“大王,這1000斤黃銅,我們可以四個人平分呀!”

齊王說:“那好吧,那這1000斤黃銅,平均分成四份,你們一人得多少呀?”四人異口同聲道:“一人二百五。”

齊王厲聲大喝道:“來人,把這4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人們常把傻瓜、笨蛋、和財迷之人,說成是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