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由 天馬行知 發表于 綜藝2021-08-22
簡介1.教給孩子識別憤怒並控制無論是工具性攻擊還是敵意性攻擊的兒童,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改變他們看待社會和身邊問題的方式,從而使他們認識到攻擊並不是正當和有效的

媒體暴力會導致行為問題嗎

最近兩天,我一直在關注發生在安徽的13歲男孩殺害堂妹的新聞。

4月14日,郎溪警方接到小婷家人的報警,小婷疑似走失。警方經過多日偵查,17日晚上犯罪嫌疑人楊某某被捉拿歸案,令人痛心和驚訝地是,楊某某正是小婷的堂哥,今年13歲。

今天又看到最新報道說,嫌疑犯楊某某的父母申請將他送到少管所,希望待兩到三年,給他一個教育,以後有重新做人的機會。

看到這裡,我無比憤怒,一種無力感襲來,楊某某想重新做人,那他的堂妹小婷呢?誰能給她重來的機會。平靜下來,之後,我翻看了一些對新聞的評論,很多人在討論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刑責年齡降低的問題。

今天,我想討論這樁慘案的另一個問題“暴力傾向”,因為,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問題。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媒體在採訪中,和楊某某關係要好的朋友告訴記者,楊某某和他的堂妹小婷有時也吵架,“楊某某脾氣有點怪,有時候很暴躁,亂打人。”很明顯,楊某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暴力傾向。

那麼這種暴力傾向從何而來呢?

暴力傾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用40年時間分析上千例罪案,她就對暴力傾向做過研究。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暴力傾向就是指不滿18歲的少年透過言語和動作對他人的心理造成恐懼感,對他人的身體造成傷害,這種行為和表現都為暴力傾向,輕則是言語表現,重則就是動作。人在發展過程當中要經過生理和心理,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在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情況下,小孩子就會找一個最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就類似於我們人類發展的過程。

人類早期為了爭奪土地,爭奪珠寶等等,會發生戰爭。那個時候的戰爭,人們都會拿著矛拿著盾,或者騎著馬拿著刀砍,誰砍的人多,誰就贏。那個時候主要拼體力,但是隨著社會現在的戰爭,拼的是武器和科技,是智慧。

所以,一般成年之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勾心鬥角不動聲色的方式進行。但是人在未成年時期,往往是以言語攻擊和動作攻擊為主。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但是,極少數兒童在發展中並不能學會控制身體攻擊,這些兒童往往在整個童年期都表現出身體攻擊行為。他們通常存在有社交困難或者心理問題,而身體攻擊強的學齡期男孩到青春期很可能表現出犯罪行為。新聞中殘忍殺害自己堂妹的楊某某,就是這樣的例子。

其實,攻擊行為並非一無是處。攻擊行為多出現在社會性遊戲中,那些打架最多的孩子也是社會性傾向最強、最有能力的孩子,這是兒童發展社會性必要的步驟。

但是,我們需要辨別出攻擊行為背後的問題。

認識攻擊行為

在發展心理學上攻擊行為按照攻擊動機分為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按照攻擊形式可以分為外顯(身體)攻擊和關係攻擊。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1.什麼是攻擊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是孩子將攻擊作為達到目標的工具,這是童年早期常見的一種攻擊型別。兩歲半到五歲期間,兒童常常爭搶玩具和對“領地”的控制權。

而敵意性攻擊是旨在傷害他人的攻擊行為,比如孩子認識到類似取笑和散佈謠言之類的行為是“故意的”,他們知道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是憤怒,目的是傷害他人。

在小學的前幾年,兒童的攻擊性一般都會降低或者攻擊的形式發生變化。因為兒童的合作性增強,利己主義下降,同理心能力增強,能更好地與人溝通,也能發展出更多積極的方式維護自己。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2.攻擊行為產生的根源?

我因為做了多年的校外教育,接觸到很多孩子,比如常常被問到關於孩子打架的問題,曾經有朋友很苦惱,他的小侄子非常調皮,出生就是來報仇的。現在快成村裡一霸了,上個幼兒園把幼兒園的孩子全打了一遍,孩子這麼強的攻擊性從何而來?

另外,我們夏令營活動中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有的孩子為了完成某一個專案,如果隊友配合不好,他就會憤怒地把孩子按倒在地,面目猙獰。孩子為什麼會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就如同上面所說,攻擊行為往往在童年早期就開始形成,但是影響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緊張而乏味的家庭氛圍、嚴苛的教養方式、缺乏母愛和社會性支援、處於攻擊性的成人和鄰居的環境之下,頻繁變換團體。這些消極的社會化經驗使兒童在一種高危環境中成長。

比如第一個孩子常常和幼兒園孩子打架,問題可能是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性支援,孩子把家庭中的任性霸道帶到幼兒園,幼兒園卻沒有及時給予孩子警告或懲戒;而另一個孩子展現較強的攻擊性背後是家長嚴苛而高期望的教養方式。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家長該如何做?

1.教給孩子識別憤怒並控制

無論是工具性攻擊還是敵意性攻擊的兒童,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改變他們看待社會和身邊問題的方式,從而使他們認識到攻擊並不是正當和有效的。

成人可以教給兒童如何識別自己的憤怒並進行控制,幫助兒童抑制敵意性攻擊。如果沒有獎勵,工具性攻擊就會停止。

曾經有機構在某學校做過實驗,發現透過參加討論和小組角色扮演這樣一種解決衝突的課程,兒童的敵意歸因偏見、攻擊行為和行為問題都會減少,他們對社會情境的應對方式也更加有效。這種方式,建議家長也可以嘗試,透過在討論與角色交換中,讓孩子以同理心明白他所攻擊物件的恐懼和痛苦。

安徽13歲男孩殺害堂妹,孩子常見的攻擊行為背後的惡魔你知道嗎?

2.減少媒體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現在媒體娛樂無孔不入,兒童青少年花在螢幕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但是,很少有家長意識到其中的風險,尤其是媒體暴力帶給孩子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觀看媒體暴力會降低個體的自控力。因為媒體暴力常常被理想化,只描繪本能的衝突而不必付出任何代價,所以這導致兒童誤認為暴力是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電視、電影和遊戲裡,不論英雄還是壞人都可以透過暴力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使兒童認為暴力是解決衝突的有效途徑。這導致他們對暴力導致的痛苦不再敏感。

另外,經典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兒童對影片中榜樣的模仿對於對現實榜樣的模仿。電視節目中的暴力、電子遊戲以及網際網路中的暴力,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減少,產生攻擊思維,並對他人的挑釁進行武力報復。

所以,建議家長把兒童接觸媒體、遊戲的時間每天控制在1-2個小時,對那些有暴力場景的內容出現時家長應該監督或適當干預,讓孩子明白暴力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理解現實世界暴力傷害帶給他人或家庭的痛苦。

中國有句古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孩子成長中,如果家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關愛,相信孩子受傷害的機率會大大下降。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你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是,任何家庭都承受不起暴力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