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七國語言唱響唐詩名篇,90%為中國首秀!這場演出讓中國文化與世界音樂同頻共振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綜藝2022-11-29
簡介歷經十年蒐集一首唐詩唱出多重韻味談起這場音樂會的創意,沈洋的思緒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時我就開始關注國外的作曲家,以中國詩詞或中國元素、中國故事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

唐詩在什麼時期開始轉變

七國語言唱響唐詩名篇,90%為中國首秀!這場演出讓中國文化與世界音樂同頻共振

從李白的《靜夜思》到杜牧的《江南春》,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10月21日晚,上海交響音樂廳奏響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攜手鋼琴演奏家張奕明、講述者王耀慶,用七國語言、22首以中國唐詩為題材創作的藝術歌曲為觀眾唱響了“唐詩之路”,也讓中國文化與世界音樂同頻共振。

歷經十年蒐集

一首唐詩唱出多重韻味

談起這場音樂會的創意,沈洋的思緒回到了十多年前,“那時我就開始關注國外的作曲家,以中國詩詞或中國元素、中國故事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僅我知道的,包括歌劇、管絃樂、鋼琴曲、藝術歌曲等就超過500首。”於是,在一場音樂會中集中演唱世界各國作曲家譜寫的中國題材作品的念頭一直縈繞在沈洋心頭。

為了心中所想,整整十年裡,沈洋在演出之餘潛心挖掘、蒐集曲目,最終選定了此次音樂會的曲目單。其中既有奧地利作曲家漢斯·加爾為《春江花月夜》的譜曲之作,也有捷克作曲家帕維爾·哈斯筆下別有韻味的《望月懷遠》。

一首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更是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音樂人譜寫出了不同的旋律。記者瞭解到,在這場音樂會中,沈洋用三種語言唱出了這首唐詩背後的多重韻味。“德文版就像一個歐洲人的飲酒歌,英文版有紳士微醺的感覺,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則更加含蓄內斂。”

七國語言唱響唐詩名篇,90%為中國首秀!這場演出讓中國文化與世界音樂同頻共振

七國語言演繹

“誤讀”帶來獨特意境之美

在沈洋看來,儘管中國唐詩有其獨有的意境,翻譯界也素有“詩不可譯”的說法。但語言畢竟是詩的載體,而非詩的囚籠,有時“誤讀”也會流露出一種文化差異之下獨特的意境之美。

就像此次音樂會中的22首藝術歌曲,“外國作曲家在創作時,並非簡單地從詩歌的字面意思來翻譯,而是融入了他們對詩歌的理解、思考和共情,所以他們通常會用自己的母語進行創作。”也是因為這樣,在這場音樂會中,觀眾可以聽到沈洋用漢語、英語、德語、法語、捷克語等7種語言演繹這些作品。

不僅如此,作為講述人,演員王耀慶還在音樂會中以唐音誦讀起了詩歌,並講述了一首首作品背後的故事。加上張奕明彈奏的鋼琴之聲,那些融入中國人文化血脈的唐詩名篇穿越千年,在音樂、詩歌、翻譯、歷史的多元交織中撲面而來,讓人有種“便引詩情到碧霄”的酣暢。

七國語言唱響唐詩名篇,90%為中國首秀!這場演出讓中國文化與世界音樂同頻共振

90%為中國首秀

謝絕掌聲感受文化餘韻

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沈洋告訴記者,他把這場音樂會的名字定為“玉亦萬重”,就是希望借“玉”這一中國的美好象徵之物,展示中華文化的萬重變化和多樣魅力。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你看這次演出的曲目,90%都是首次在中國亮相。這些歌曲鮮為人知,但可以看出,早在一百多年前,世界很多國家的人已經開始用他們擅長的藝術來講述中國故事了。”

而如今,熱愛中國文化、為中國詩歌譜曲的作曲家也越來越多。此次音樂會中有首世界首演的作品,是美國當代作曲家尼科洛·安森創作的《山石》,其靈感就來自韓愈的同名詩歌。

在沈洋看來,中國文化的魅力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影響更深遠。因此,不同於常規的音樂會,此次演出特意不設掌聲。“我希望把掌聲留給這些作品的創作者,觀眾可以安靜地聆聽,自己去感受,千年之後,這些詩歌在我們的內心中究竟能引起怎樣的波瀾和餘韻。”

(上海交響樂團供圖)

【來源:勞動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