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李鐵:成渝城市群首要優勢在人口,如何“變現”是關鍵

由 每日經濟新聞 發表于 綜藝2022-12-11
簡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成渝城市群作為新增長極的首要優勢在於巨大的人口規模,但要完成這一紅利“變現”,還需要從交通、產業、人口就業等多方面發力

成渝城市群的短板是什麼

每經記者:餘蕊均 實習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劉豔美

李鐵:成渝城市群首要優勢在人口,如何“變現”是關鍵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世界經濟競爭已經進入以城市群為單元的階段。7月16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城市群”成為熱詞。作為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區域增長“第四極”的成渝城市群,更引發熱烈討論。

上週,重慶黨政代表團赴四川考察,雙方就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簽署多達10餘項合作協議。這是繼去年6月成渝兩地高層互訪並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後的又一次“大動作”。川渝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解讀相關檔案時表示,要“共同推動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面臨新機遇,成渝城市群能否迎頭趕上,與沿海三大城市群一同參與世界經濟競爭?又該如何擺脫困擾多年的“啞鈴式”發展結構,實現從“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的轉變?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成渝城市群作為新增長極的首要優勢在於巨大的人口規模,但要完成這一紅利“變現”,還需要從交通、產業、人口就業等多方面發力。

人口規模是首要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都無法脫離其周邊國家和區域背景而獨立存在、發展。

與世界上很多幅員遼闊的國家一樣,中國的城市和區域間發展差異性極大,城市群和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對於能否實現整體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就目前全國城市群發展現狀來看,李鐵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活力和人口政策方面表現最為突出,長三角次之,京津冀則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最快的。”李鐵認為,該區域處於較為特殊的區位環境和經濟發展階段,相比其他城市群而言,外來人口最多,經濟活力也最充沛,基本上沒有對外排斥的表現,屬於典型的外向型發展模式。“這一點,也使得大量的人才能夠在這裡聚集和發展。”

長三角城市群的特色則在於其以工業為主導、多中心的發展模式。李鐵分析說,長三角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完成從上海這個特大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的輻射擴散,呈現出較為均衡的三省一市發展格局。

“京津冀還處於一個發展非常不平衡的階段。”李鐵直言,這一區域的大量產業都圍繞政治中心的功能而展開,對人口和產業發展的排斥性相對更高。

對於發展中的成渝城市群,李鐵認為,該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其首要優勢在於巨大的人口規模。公開資料顯示,該區域以重慶和成都兩大中心城市為核心,範圍包括四川15個市和重慶市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部分地區,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擁有1億多人口和6萬多億元的經濟總量。

同時,李鐵提到,生產和生活成本低、傳統體制壁壘少,以及東西部產業轉移等發展機遇,均是成渝城市群的優勢所在。

加快補齊交通和產業短板

儘管優勢不少,但成渝城市群要想真正崛起,還需加快補齊短板。

在李鐵看來,核心在於改善交通環境和最佳化產業結構。他在受訪時表示,交通不暢通是該地區的一個“關鍵短板”。城市之間距離遠、聯絡不緊密,會直接導致城市群內部欠缺優勢互補的能力。

相比而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內部聯絡較強,京津冀和成渝還處於“弱聯絡”狀態,這也是影響幾大城市群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對此,李鐵建議,可以利用城際軌道交通,把中心城市和周邊的次級城市緊密連線在一起,從而建立一個有利於人口和產業要素合理分佈的交通網路。

“這就可以為同城化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所謂同城化,是要在幾個城市之間形成一個最有效的通行半徑,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小時經濟圈。”李鐵表示,在這一點上,成渝地區實際上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但還需進一步改善,比如強化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縮小內部通勤距離,這樣才能透過價格成本變化,自動形成一些產業再分佈。

在此過程中,又涉及到川渝兩地的產業發展、產業振興問題。

李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成渝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不僅產業互補性不強,還常常存在競爭。如何才能實現該區域產業振興?是應該全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還是各種不同產業都要發展?未來如何進行產業佈局和規劃?這些都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李鐵認為,所有的舉措都是要解決“人”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