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企業家需要什麼樣的“三觀”?

由 中信出版集團 發表于 綜藝2022-12-19
簡介比起來做一個割韭菜的“收割機”、賺快錢的“投機者”,卓越的企業家更追求的是找到商業的意義,藉以穿越人生的搖擺與痛苦,便要找到真正的心靈所寄,以熱愛戰勝恐懼,以信仰穿越慾望

企業家需要什麼條件

華為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一個危機管理經典標本,一個接一個的內外危機把任正非逼成了獨具風格的商業思想家。這個以強大的思想能量和理念領導力管理企業的人,以其卓有成效的管理實驗與管理實踐告訴大家:“在公司裡,思想權與文化權是最大的管理權。”優秀的理念帶來影響力,深刻的認知帶來競爭力,理念是一切優秀組織的原動力。

再偉大的宏圖和事業,都是起源於一種心流,一種憧憬,一種衝動。

一個企業家的理念體系,決定了他的企業到底能走多快、走多遠,也決定了它的走向是興盛還是衰亡。任何一個卓越的組織,都需要統一的理念體系,需要上下一致的信仰,需要用共同的追求凝聚人心。

那麼,是什麼樣的人格魅力,讓商業鉅子們能夠擁有超凡的凝聚力?什麼樣的商業“三觀”,導向了他們最終的成功?

在《理念:卓越組織的原動力》一書中,正和島總編輯陳為透過對中西商業巨頭的觀察,總結了卓越組織成功的底層邏輯——非凡的理念。

企業家需要什麼樣的“三觀”?

【自營包郵】理念:卓越組織的原動力(京東尊享作者親筆簽名版)田濤等著 中信出版社圖書

¥

53。4

京東

購買

企業家需要什麼樣的“三觀”?

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8月出版

一、註定發光的使命感

沈從文說,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企業家的選擇是從自己的精神原鄉出走,奔赴沙場。

企業家是天生不安分的人,他們要掙脫襁褓,沖決網羅,要破壞,奔走,流浪,飛躍,要在風波與風浪中感受痛苦與刺激,建功立業。

拓展自身邊界的衝動催生了永不安分的上進欲,充沛的生命力又會激發崇高的使命感。

因此,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永遠都在追逐光亮,追求意義。

如何在時間的長河裡留下身影印跡而非默默沉寂水底?這是每個有志者對自我的拷問。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一旦使命覺醒,如神靈附體,他們便從此開始了顛沛流離而又喜不自勝的新生。

世界上最頂級的企業家無不擁有清晰而崇高使命:福特的使命是造一輛普通人的汽車,伊士曼為柯達公司確立的天賦使命,就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攝影器材製造商,否則就會倒閉”。沃森的使命是“將 IBM 打造成資訊處理行業的巨人”。

最為典型的當屬鋼鐵大王卡內基,崇高使命感幾乎是卡內基天生就擁有的一種天賦。他內心總是相信自己註定是一個能夠‘極大地推動’世界改變的人,這讓他的內心永遠處於激動不安當中。從來沒有人告訴安德魯·卡內基要胸懷大志,但那已深入他的骨髓。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心理需求,卡內基明白,要想成為鋼鐵時代的王者,就要調動他所有的資源,即所有智慧、財力、商業關係都必須集中在一個目標上。不管鋼鐵行業有多麼龐大,他都要更強大,這是他完成自己使命的途徑,是他平息內心不安的方式。

丘吉爾說過:“我們大家都是昆蟲,不過,我的確認為,我是一隻螢火蟲。”

在浩瀚的夜空下,萬物各自生長。正是對發光與飛翔的渴望,讓那些創造者脫穎而出。

二、用信仰超越慾望

你是否常常有這樣的感受?

只單純地追求感官的刺激、滿足低等的慾望,固然能夠獲得一時的快感,然而隨之而來的,常常都是無盡的空虛。

李善友說,我們原以為當生活條件變好了,有事業、有家庭、有各種便捷的高科技,我們就會快樂,但突然全世界幾乎同時發現,我們獲得生活的富足之後,必須藉由某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才能活下去,那個東西叫作“意義”。

創業者如果僅僅滿足於一時的成就和淺薄的慾望,也不可能成就一個偉大的商業帝國。

比起來做一個割韭菜的“收割機”、賺快錢的“投機者”,卓越的企業家更追求的是找到商業的意義,藉以穿越人生的搖擺與痛苦,便要找到真正的心靈所寄,以熱愛戰勝恐懼,以信仰穿越慾望。

而要做到這一點,僅僅將商業的成功作為自身的意義肯定還遠遠不夠。

一流的企業家需要向人性的金礦裡開掘,以真善美的理念與實物激發共鳴,撫慰人心。他們都追求用實際的產出詮釋信仰,用真正的行動改變世界。

偉大的產品從來不產生於攫取暴利的貪婪,也不產生於見風使舵的精明,它們僅能來自企業家們以信仰為航標,滑翔出篤信篤行的航跡。

我們能看到有信仰的人生是如何真正實現其價值的:福特用 T 型車造就了輪子上的美國,他逝世之時,與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林肯並稱;喬布斯用 iPhone 手機聯通了各國人民,他往生之後,收穫了古今罕見的全球性的持續哀悼與紀念。

企業家們只有保持對信仰永續不斷

追求,才能喚醒與激發員工超出想象的潛能,用產品向消費者傳遞愛與尊重,並極大地拓展世人行動的自由與想象力的邊界。

現代科學與技術力有不逮的地方,正需要信仰的光芒帶來溫暖與指引。

三、手上有繭子的人,身上有誠實

儘管技術日進,時代日新,真正的企業家卻需要像老農一樣,手不離鋤,腳不離地,一直耕種在生意與生活的田間地頭。

企業家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

取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家,身上會被不斷貼金,如果企業家不能主動破除自我迷信,深入勞動一線,保持勤勞與自省,就難免會走向自負、僵化與失敗。

企業家需要什麼樣的“三觀”?

很多優秀的企業家,終生都保持著一種讓人感覺親切又歎服的人格特色。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相信現場有神靈。他長期置身產品現場,為了做好京瓷產品,甚至抱著產品睡覺;他經常置身員工工作生活現場,參加公司“空巴”酒會,和員工把酒暢談,凝心聚力;他宣稱要心甘情願做“客戶的僕人”,為客戶竭盡所能。

中國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強調的則是“切身感”。他是一位賣米起家的商人,別人賣米都是顧客上門來買,買的米還常摻有雜質,他卻精心揀米,送米上門,還幫顧客免費清洗米缸。他很快借此勝出,並終生保持勤勞樸實的本色。在有生之年,他每天長跑,從不間斷,在“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中保持敏銳的體感。

福特等企業家也有類似的特質。福特坦率又驕傲地把自己定位為農民英雄。他希望自己被當成普通大眾、透過辛勤工作賺錢的英雄,而不是來自華爾街、靠資本運作賺錢的精英。他曾經問:“你見過有手上長出繭子的人是不誠實的嗎?很少。當男人的手上有繭子、女人的手變得粗硬,你應該能肯定,誠實就在他們身上。和那些柔軟白嫩的手相比,你更能確定這一點。”

四、悲觀是一種遠見,樂觀是一種信念

1.悲觀與樂觀,都是一種主觀

木心說,悲觀是一種遠見,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

同理可證,樂觀是一種信念,膽小如鼠的人不可能樂觀。

稻盛和夫認為,成功的心態是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愉快地執行。你必須相信自己的潛力和能力,並不斷激勵自己,提醒自己:“我可以做到!”而在計劃推進過程中則要保守,做好最壞的準備。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曾提出“鏡中我”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很吧大程度是透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中國北宗禪創始人神秀有“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之偈,這裡的“鏡子”則是映照外物的自我內心。

很多時候,悲觀還是樂觀,往往並不在於判斷,而是在於選擇。

2.樂觀是一種更為有利、有效的選擇。

美國商業史專家泰德羅在翻閱美國諸多大企業家的人生閱歷後,深有感觸地總結:“總體而言,偉大的企業家天生具備樂觀的精神。他們相信,只要夠誠實、聰慧,你的努力一定會收穫相應的回報。”

曾成就兩家世界 500 強企業的宋志平便是這方面的範例。他不止一次地提醒,企業家要在危難中尋找機會,在亂象中尋找規律,在變局中尋找常理,積極正面看待時勢,紮紮實實提升內力,開拓市場,創造價值。有年輕人對他說:“宋總,我們應該仰望星空。”宋總笑答:“我想,仰望星空的事還是交給天文學家去做吧,我們的任務是提升他們需要的望遠鏡的玻璃片質量,這是我們的本分。”

《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就是說每個人要按自己的定位去做該做的事,不要老是心憂萬物,手上的事卻一件沒做好。

有記者問馬斯克前進的動力從何而來,馬斯克沉思後說:“我不需要力量源泉,必須完成的事必須全力以赴。我也不在意樂觀還是悲觀,幹就對了。”

第一流的眼光與胸懷,都是不主張消極悲觀的。對於有使命的人而言,遠方的風景永遠大於眼下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