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由 娟心理 發表于 綜藝2023-01-10
簡介所以,智慧的他們就會透過自身地學習與刻意練習,成為那個自帶乾糧的人,進而透過自我關愛,來彌補內心的創傷

為什麼有的人生特別倒黴

心理學家說,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愛就是允許犯錯、允許發怒、允許自私、允許小壞、允許包容自己任性的一切。

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在其詩歌《我允許》中說:我知道,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全然地允許,全然地經歷,全然地體驗,全然地享受,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我允許自己升起這樣的情緒。

我允許,每一種情緒的發生,任其發展,任其穿過。

因為我知道,情緒只是身體的覺受,本無好壞,越是抗拒,越是強烈。

若我覺得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緒,傷害的,只是自己。

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我允許我就是這個樣子。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我允許,我就是這樣的表現,我表現如何,就任我表現如何。

因為我知道,外在是什麼樣子,只是自我的積澱而已,真正的我,智慧具足。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個樣子,傷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許。

所以,但凡活得豁達通透的人,都學會了與人生每個階段的自己和解。

因為那個當下的自我,都是過往自己努力成就的結果。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雖然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成長需要的愛,心理能量被固著,成年後會跑去新的家庭尋求滿足。

但是,人生帶給他們的智慧是允許這一切如其所是的,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他們允許事情是如此地開始,如此地發展,如此

結局。

因為他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來,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若我覺得應該是另外一種可能,傷害的,只是自己。

所以,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與父母和解,允許這一切發生。

因為他們知道並不是父母不給自己輸出愛,而是父母自身也是愛的匱乏者,試問一個沒有愛的人,如何與人分享愛?

所以,智慧的他們就會透過自身地學習與刻意練習,成為那個自帶乾糧的人,進而透過自我關愛,來彌補內心的創傷。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如:

一直讓自己不爽且過不去的事情,

心裡一定

有沒被癒合的創傷,這時要做的就是覺察,探索過往成長經歷。

找到創傷來源,和自己造成心理傷害的人來一場真誠的心靈對話,說出自己受傷時的感受、想法與期待。

父母或者重要撫養他人多會在瞭解到自己給孩子造成如此心理創傷的錯愕中驚醒,於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他們都會積極尋求孩子的諒解。

親子之間,一旦有了這樣的動作,內心的創傷就會慢慢得到療愈。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按照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人的情緒並非來自發生的事件,而是你對事件的解讀左右了情緒的高低起伏。

所以,思維模式才是情緒情感及意志行為的根本主宰。

因此,唯有內心強大,置換掉頭腦中錯誤的觀念,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真實美好。

如何才能做到強大和正向解讀世界和他人呢?

根據行為主義療法,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努力自我積極暗示,多去做有建設性行為的刻意訓練。

如:積極的語言激勵,不念過往,不懼將來,積極活在當下;不把別人往壞處想,遇到問題不積存,要立馬正面解決;

與人合作,遵從共贏原則;當我們這樣做時,就會不斷收到正向反饋,人的能量也就變得越來越足,生命自然出現正向迴圈;

在漫長的歲月裡,正性觀念與行為透過不停地暗示和訓練,安全感、自信心和價值感就會慢慢得到提升。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人的自信樂觀與豁達就會慢慢得以固化,進而替代成人格的底色。

進而替代成人格的底色。

當內在自我開始慢慢成長時,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憤怒的次數越來越少,冷暴力的時間越來越短;

在關係中,生氣的頻率越來越低;願意嘗試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

說明呀,你已經開始放下預判,和各種

事物

準備全然連結,於是有了各種探索的欲求,並順其自然地感受和享受當下。

這時的自我得到全新換血,內心逐漸開始強大,遇事更加淡定有主見,內心自然和諧安寧幸福。

這時的自我得到全新換血,內心逐漸開始強大,遇事更加淡定有主見,內心自然和諧安寧幸福。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

如若對方接受了這種投射,就形成了投射性認同,於是雙方關係就會按照自我實現的預言執行。

同時,自我的固有觀念也在這種投射性認同中再次得到強化,人就永遠活在自我構築的命運輪迴裡。

知乎上曾有句高讚的話: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偏見裡,即帶著自我預判與人和物互動。

其實,在心理學上,這被叫作投射性認同,站在自己的視角,把自我固有的想法與觀念,投射給對方。

心理學:愛就是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有愛才能擁有生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