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行業劇的「真知」,這群人的「灼見」

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綜藝2023-01-12
簡介有過今年播出職場劇經驗的製片人小芒告訴娛樂資本論,現在要想拍攝行業劇,不能再像早幾年一樣隨便問一下身邊認識的相關行業朋友,一定是邀請與你要做的行業最息息相關、有豐富一線經驗,最好還能對影視創作、拍攝有所瞭解的專業人士做顧問,儘量全程、深度地

製片人是學什麼專業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娛樂資本論,作者|阿Po

2022年,國產劇加速“提質”,現實題材增量,各類職場行業作為核心敘事要素,都在更多地嘗試與影視創作正確的融合方式,國產行業影視劇正在加速“上升”。

這種“上升”是數量,也是質量。

提及“國產行業劇”,大多數觀眾的第一反應依舊是“披著職場的外衣談戀愛”。但事實上,現代情感劇中,主角的職場身份是不可避免的,觀眾反感的或許並非是你搞事業還是談戀愛,真正反感的是影視創作中的模糊職業與刻板人物這種“不精細”操作帶來的懸浮感,不接地氣,很難共情。

如今國產影視精品化程序中,“精工細活”越來越清晰地被看見,反饋在行業相關的影視劇中,就是無論是做一部行業元素的情感劇,或是一部行業主題的型別劇,和“行業”搭邊的內容不再敷衍。

近期的影視市場就剛剛經歷了《促醒者》《謝謝你醫生》的醫療劇兩連發,聚焦殯葬行業的《三悅有了新工作》(下略《三悅》)獲得8。5分的豆瓣高分,金融犯罪電影《掃黑行動》票房破億,描述大學生田徑運動員的青春言情劇《熾道》也獲得了豆瓣7。4分的好評。

更直觀的是,“XX專業指導”“XX專業顧問”“XX專業編劇”等Title逐漸出現在影視劇片頭裡。於是,“國產行業劇太懸浮”的聲音慢慢被“拍出來的這些行業和我的經歷一樣”取代。

由此可見,當講述某一行業、職業的影視劇有了相關專業人士的指導和背書後,國產行業劇肉眼可見地沉下來了。

有過今年播出職場劇經驗的製片人小芒告訴娛樂資本論,現在要想拍攝行業劇,不能再像早幾年一樣隨便問一下身邊認識的相關行業朋友,一定是邀請與你要做的行業最息息相關、有豐富一線經驗,最好還能對影視創作、拍攝有所瞭解的專業人士做顧問,儘量全程、深度地參與到專案整個前中期裡,才能基本保證行業部分的不懸浮。

娛樂資本論此次就對話了上述部分行業相關電影與劇集中擔任“顧問”一類職務的幾位專業人士,從他們的實際參與感受中,或許可以看見國產行業劇是如何走上一條通往真實的新路。

上課、寫劇本、提供素材,行業顧問們都做些什麼?

現任某國際金融財團風險管理資深顧問的陳思進,是在2020年5月的時候接到了保利影業的邀請,希望他可以擔任電影《掃黑行動》的金融顧問,專門把控金融相關的這條線。當時電影連劇本都尚未成形,但片方已經對專業內容非常謹慎。

對於金融顧問的崗位職責,陳思進當時瞭解的到是,“雖然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不可能把很多金融問題說的特別細,但是需要定好專業的大方向,臺詞不能有錯,就是要和金融界的人說話一樣,尤其是主要角色中還有一名經濟學家。”

但是在實際進入專案之後,陳思進發現自己要做的可能並沒有這麼簡單。

“當時和片方拉了一個9人群,除了我之外還有總出品人、兩名製片人、編劇、編劇助理、策劃、導演助理和一名主要演員代表等。聊了一會兒就發現,除了一名製片人因為是北大經濟學畢業,懂一些傳統經濟學之外,大家似乎都不太瞭解金融的概念。”

《掃黑行動》的故事賣點之一就是金融領域的高智商犯罪,可是專案已經進入籌備期,怎麼辦?如果只做意見提供、臺詞修改等簡單工作,陳思進不確定創作組是否能將金融知識很好地融入故事,演員表演也不只是照本宣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索性提前一個月,每天給大家上一小時金融課。”建立專業基礎概念,把地基先打牢靠了,是陳思進認為更可取的方式。講華爾街金融常識、什麼叫調期交易、什麼叫做空、什麼叫 SWaP,衍生證券期權期貨是什麼?

《掃黑行動》的金融顧問,從為劇組上課的講師做起。

比起可以透過文字科普基礎知識的金融學,範疇更大、更為專精的醫學則難以說從何科普而起。所以國產醫療劇中首部聚焦中西醫結合領域的《促醒者》劇組,選擇與有編劇經驗的現役一線神經內科中西醫結合專業副主任醫師宋珏嫻合作。

宋珏嫻曾與《促醒者》另一名編劇柳樺,共同創作了關於中醫兒科鼻祖錢乙的電影《醫者童心》,豆瓣評分7。6分。她在《促醒者》片頭的Title是編劇兼醫學編劇,比起一般行業顧問,確實在劇本寫作方面會耗費更多精力。另外再對拍攝階段的場景選擇、道具製作、演員動作細節等做出意見反饋與調整。

具體到指導劇中第九醫院的設定與現在大家印象中時尚的醫院不同,而是基本復刻了一間有底蘊的老牌三甲醫院;邀請專業針灸醫生擔當手替進行針灸治療,演員敬業,針刺都是真針刺,劇中所用頭顱CT核磁片,也需宋珏嫻找到相應真實的病例的影像片,隱去患者個人資訊拍攝使用,並且隨時提示演員閱片時的細節,插片的方式,持片的正反等等。

其實在今年播出的醫療劇裡,不止有宋珏嫻這樣在一線臨床工作之餘參與影視編劇工作的例子,《關於唐醫生的一切》編劇王子也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製片人小芒提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專家也在年輕化和技能多元化,找對人的話,對於劇組的拍攝十分有利。

即便是僅僅為劇組上課的金融學家陳思進,也有過一學期傳媒專業的學習經歷,可以快速理解電影劇本情節和臺詞,以便提供最適合融入的情節,《熾道》的體育指導陳晨亦是如此。

出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陳晨,現在的身份是中國田徑協會官方宣告員、中國田徑協會裁判、北京冬奧會單板和自由式滑雪的現場官方解說員,十多年現場解說和轉播經驗,讓他可以理解拍攝鏡頭並因此協助導演組的拍攝。

除了不會上手進行實際劇本創作之外,陳晨從行業素材的提供,到演員前期訓練和拍攝的場地,聯絡真實田徑比賽器材供應商協助道具復刻還原,甚至邀請到幾位專業田徑運動員參與拍攝,令觀眾對該劇田徑專業方面的展現更加有真實感。

如果說金融、醫療和體育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行業,保證專業性也是在為提升觀影感受服務,那麼《三悅》裡的殯葬行業背景,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更顯獵奇。

從事殯葬行業的李思沅,雖然不如前文所述專家顧問對專案的參與度深,但他也有多次對涉及殯葬行業的影視作品做修改意見反饋的經驗。他的工作則是編劇遊曉穎在前期創作中的主要故事素材採訪物件,“她(遊曉穎)會問我每天工作遇到的各種奇葩人奇葩事,我就會把一些奇奇怪怪的、特殊的事情都跟她說。”

李思沅相比陳思進、宋珏嫻和陳晨在專案中的參與度來說涉獵部門並不算廣,是更加靠後端的位置,李思沅本人也並非首次對影視作品有所涉獵,只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說的都是我的工作日常,不過電影或者電視劇要寫感謝參與的單位時,一般很少在意。”不慣於走向人前,或許也是該職業從業者的日常。

無論前端後端,這些專家都是仍然每天工作在各自行業第一線的從業者,即便在參與影視專案指導工作時,都不會對本職工作放手。製片人小芒認為,“是否仍在一線工作,確實是我們做職業劇的時候找專業顧問的一個重點,畢竟現在資訊發展太快,保持前線經驗的專家才可以時刻給到劇組最新的專業資訊。”

上課、寫劇本、提供素材,

《促醒者》的醫學編劇宋珏嫻向娛樂資本論直言,參與長篇影視專案,最為頭疼的應該是創作過程中,醫療和影視兩個專業的碰撞。

“我所以為的,從一個病例不知道病因,到我各種檢查計算,把一切臨床症狀體徵、可能病因捋順了,最後推演出是什麼疾病診斷,這個過程就很精彩很令人興奮了。結果其他編劇小夥伴還是會說,這就是一個診斷而已,外人看來就是給病人做了幾次身體檢查。”

後來她才理解影視劇是要有戲劇衝突的,畫面要呈現出曲折的情節和很多動態變化的場景,所以劇中最驚悚的“吸血鬼病”,原本是宋珏嫻透過發現患者腸梗阻發病是在排卵期,而測算出“血卟啉病”,最後透過將患者的症狀更加視覺化呈現,以戲劇化的方式滿足觀眾獵奇心理,就是職業醫生的專業與職業影視編劇的專業融合平衡的結果。

陳思進作為海外工作經驗豐富的華爾街金融專家,在與《掃黑行動》創作團隊溝通中,也就“金融專家”和“經濟學家”的說法有過糾結,雖然他在為劇組上課的過程中科普了“金融學”是“經濟學”上層更為高精尖的東西,但電影作為大眾向的作品,為了讓觀眾更能習慣和快速理解人物身份,最終張智霖所飾演的趙羨魚教授還是順應了中國大眾的習慣理解,用了“經濟學教授”的頭銜。

以銷售行業為背景的商戰劇《輸贏》的原作者付遙受邀成為劇本顧問,在他第一次與導演張黎見面時,就得到了影視改編過程中改動會很大的訊息,他對此認可,因為小說出版已經超過十年,很多內容連自己看了也會覺得有些時過境遷。

不過主角人物的設定並不會變,行業背景也還是銷售,所以作為資深銷售管理專家,付遙並不過問戲劇情節的設定,只傳授銷售技巧。

對《熾道》參與頗多的陳晨提及,在劇中男主段宇成參加全省高校運動會男子跳高的決賽畫面時,自己與導演伊崢討論了兩套方案,其中一套是透過配樂和比賽現場解說的方式,更接近現實中的比賽環境來拍攝,不僅由陳晨自己配音旁白解說,更為此專門設計了非常寫意的解說詞。

可是當他看見了伊崢導演的拍攝素材後,非常認可藝術感的畫面效果,主動請求拿掉解說旁白,認為留下畫面和音樂讓觀眾感受此刻的氛圍足矣。

陳晨笑言,“應該還是要做好平衡,避免在專業方面傳達一種太過絕對和太過個人化層面的資訊吧,畢竟影視作品是大眾畫的,多加入一些大眾容易理解的東西,也要保持一片公心的專業解讀,而不是夾帶私貨。”

行業顧問們都做些什麼?

“我很少看電視劇,但是看見同事在微信群裡都轉發這部劇,才發現身邊確實很多人在看,給的評價也很高,甚至有很多女同事說主角演的就是她們自己,因為都是95後畢了業出來找工作的女孩。”

李思沅做過幾部殯葬行業相關影視劇的校驗,《三悅》是他體感最強烈的一部,確實有不少朋友在其中找到了職業甚至人生的認同感。

但李思沅一開始還是擔心是否會將編劇帶偏,因為中國很多不同地方關於殯葬的習俗都會不太一樣,或許會拿習俗不同當成錯處也說不定。好在《三悅》不僅在聊殯葬行業為底,也是以情動人,用溫暖的治癒的方式科普了看起來冷冰冰的“神秘”行業,大部分人不會拒絕。

《熾道》的體育指導陳晨則從自己行業的角度提出一種類似的可能性,“體育本身也有很多師承流派,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不同門派,也有可能是大家的做法確實有一些不同,但只要奔著同一個目的、不違規,就沒問題,也很難把全國都統一成一個派別的做法。”

對話中,專家普遍認為現在的行業劇遭質疑,除了刻板印象之外,也確實會有一些專業愛好者帶著挑刺的心態去看,比如歷史愛好者挑剔影視劇歷史背景、行業文化愛好者挑剔與自己認知不同的文化,很大可能性是大家的知識覆蓋面不同,而非出了實質性錯誤。

而宋珏嫻則再三強調,“還是需要一線經驗,尤其是醫療劇,很多醫療劇的細節都是透過臨床積累而來。只是學過醫,沒有在臨床摸爬滾打,不會有這麼多切膚感受想要表達。”

《促醒者》這部劇的醫案全部來自於宋珏嫻日思夜想縈繞心頭那些不能忘懷的病例,或許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知道有這些奇怪的病,但是要問到否真實?毋庸置疑。

“我在沒寫劇本之前,家裡要看醫療劇的時候,都會招呼我過去,一邊看劇一邊挑錯吐槽,也是湊個熱鬧。”宋珏嫻笑言。

當自己開始參與醫療劇之後,心態就不一樣了,一方面是想盡量讓自己的劇裡不會出現離譜的錯誤,能摳多少細節就摳多少細節,像是醫生開杯蓋都會習慣性蓋口朝上,避免蓋子裡面被汙染,再如筆怎麼插兜,胸牌位置等等。

另一方面宋珏嫻直言,確實以往也出過一些醫療劇裡有Bug的,比如曾有過的“9%生理鹽水(應為0。9%)”臺詞,也讓大部分觀眾對醫療劇留下了不專業的印象,但是近些年的影視劇確實是在進化,變得精細,除了一些劇情要求人物有特殊設定與現實不同的細節,可能需要妥協之外,都保證儘量還原最真實的行業現實。

當然宋珏嫻也“闢謠”了一些觀眾的刻板印象,比如醫院裡帶隊查房的一定是老醫師,年輕醫生是沒有說服力的這種說法,“論資排輩的說法太古板了,現在醫院大家都以能力論高低。”

以編劇身份參與專案的宋珏嫻還提及,說起醫療劇,大家都會看過《實習醫生格蕾》《豪斯醫生》這樣的美劇,但美劇本身的故事結構、劇集方式和受眾都與中國不太一樣,中國還是更適合主打人物關係,情暖人間的劇。

這或許就是影視劇的結構做法方面會討論的問題,不是專業性錯誤,可能是單純故事不好看,職場和情感的比例平衡和做法上有問題。

陳思進也曾在與蔣勝男(《羋月傳》作者、編劇)的討論中聽到過這樣的“行業背景是一部劇BGM”的論點,即行業是背景,是一種佐料式的疊加元素,做的好就是可以烘托氣氛的BGM,如果做過了,聲音太大了就很容易變成噪音。

最後,製片人小芒提到,現在大部分職場劇創作者都明白一個道理:隨著觀眾的審美提高,抱著以往的觀念敷衍做職場劇,是滿足不了觀眾要求的。所以大家在創作之初就一定會邀請相關職業的專家顧問為影視劇把關。

但普遍還會有一個問題存在,就是基於不同製片人自己人脈的不同,是否能找到適合為影視把關又一線經驗豐富專家就很難說,如果找不到,則會邀請有相關專業經驗的專家,那麼很有可能會基於專家顧問的能力不同,拍攝效果也會有高低之分。

總而言之,國產行業劇配備行業專家顧問,是影視精品化趨勢中的必然一環,相信當行業題材有了這樣的標準化運作之後,很快可以看見一個整體行業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