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稽山古榧:榧香久遠

由 中國農村網 發表于 綜藝2023-01-16
簡介千年之前,紹興先民將野生榧樹人工選擇、嫁接栽培成可食用的優良品種“香榧”,並圍繞香榧樹建築魚鱗坑,開闢梯田,榧林下間作茶葉、雜糧、蔬菜、牧草等作物,構成了“香榧樹—梯田(魚鱗坑)—林下作物”農業系統,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帶來高經濟效益

稽山古榧是什麼的區域公共品牌

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是以“香榧樹-梯田-林下作物”複合高效為特色的農業生態系統,已有2000多年曆史。遺產地位於會稽山腹地,集中分佈在諸暨市、嵊州市、紹興縣交界地帶。現有香榧基地30萬畝,是我國香榧的主產區。

稽山古榧:榧香久遠

嵊州市谷來鎮古香榧群區域生態環境良好,香榧和糧食等作物複合栽種

香榧是一種堅果,呈橄欖形或梭形,基部有兩隻對稱榧眼,外殼薄、棕褐色或棕黃色、稜紋淺而光滑;內種皮黑色易脫;種仁飽滿,色澤金黃;肉質香酥爽口,回味鮮濃。香榧含有豐富的油脂、蛋白質、氨基酸、礦物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在浙江紹興的會稽山脈深處,海拔200—800米的山地上,生長著十萬餘株古香榧大樹。它們,生命綿延千年,是活著的農業文化遺產,是古文明智慧結晶。

千年之前,紹興先民將野生榧樹人工選擇、嫁接栽培成可食用的優良品種“香榧”,並圍繞香榧樹建築魚鱗坑,開闢梯田,榧林下間作茶葉、雜糧、蔬菜、牧草等作物,構成了“香榧樹—梯田(魚鱗坑)—林下作物”農業系統,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帶來高經濟效益。

這一獨特的山區土地利用模式,和香榧古樹一起,在當地榧農的生產實踐中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香榧果被當地榧農稱為“三代果”。第一年發芽分化,第二年開花結果,第三年果實成熟。芽、花、果三代同堂,必需人工上樹採摘。每當金秋香榧成熟季,當地老百姓架起蜈蚣梯,一上樹就是大半天。

古香榧群林下普遍間作或套種茶樹、蔬菜、豆類以及小麥等糧食作物,為當地民眾提供了豐富的農林產品,形成古香榧群複合經營體系,而以“稽山古榧”為代表的香榧是最具特色的核心農林產品。

這裡的古香榧群,起源於唐代以前,擴大栽培於宋代,在元、明、清三代種植規模得到發展。現在核心區有香榧大樹10多萬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香榧樹有數千株,百年以上的有7。81萬餘株。

2000多年前,紹興先民從野生榧樹中人工選擇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這一優良品種。因經過人工嫁接培育,現存古香榧樹基部多有顯著的“牛腿”狀嫁接疤痕。古香榧樹歷經千年仍碩果累累,堪稱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的“活標本”。

會稽山古香榧群擁有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獨一無二的生態功能和景觀價值。

會稽山區地處東南沿海,受颱風暴雨的影響,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香榧四季常青,樹冠茂密,能減緩降雨的影響程度。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榧農利用梯地的形式,或在陡坡上插上竹欄,或者累積石塊構築魚鱗坑、樹盤、梯田等進行攔截,堆砌的石塊所形成的榧林梯地,可以在較小程度上或完全不破壞原有的植被環境,並形成了古香榧群中獨特的農業文化景觀。

古香榧群擁有龐大的林冠層,在大氣與地表之間調節溫度和溼度,形成了林內小氣候,林區低溫高溼的氣候特徵,加上古香榧群枝葉的總面積較大,造成夜間強烈輻射冷卻,有利於形成霧、露、霜和霧凇等凝結物,增加水平降水。研究表明,香榧群落有較好的降溫增溼效果,能夠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

榧樹屬於生長慢、結實遲、壽命長的樹種。人工栽培下,雖然前2年,固碳釋氧較弱,但從第3年起生長加快,年高生長量可達30釐米以上,幹徑年增長量可達1釐米左右,使固碳釋氧功能得以增強。

除了具有一般森林對空氣的淨化作用外,香榧還能分泌殺傷力較強的殺菌素,清除空氣中的有害微生物或降低其危害程度,對人類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目前,香榧堅果及衍生食品日益豐富。原料去假種皮,堆漚、清洗、晾曬、初炒、鹽水浸泡、炒幹,可製成香榧堅果。香榧去殼,果仁榨油後的餅粕中加入麵粉與調料並拌勻,成型後烘乾,可製成香榧餅。香榧去殼,果仁榨油後的餅粕中加入酒麴並拌勻,堆漚發酵,產生酒精,能製成香榧酒。

近年來,遺產地範圍內建成了 11個省級現代林業園區和 17個市級現代林業園區,創立了“稽山古榧”“稽東香榧”“楓橋香榧”“嵊州香榧”等區域公用品牌,開發了香榧食品、日化產品、紡織品等衍生品。紹興市域內從事香榧加工的企業130 家。

當地還建設了香榧文化博物館、中國香榧博物館,展示、宣傳傳統工具、傳統技藝、傳統知識。紹興市香榧協會設立了古香榧品牌管理中心,透過多種措施,推動了遺產保護,並進而使其在促進遺產地區域經濟、生態、文化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作者:丁忠解、蔡列鋼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編輯:張璟

監審:郭平穩、蔡薇萍

稽山古榧:榧香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