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由 娟心理 發表于 動漫2023-01-22
簡介一個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多是在童年早期被父母批評指責挑剔抱怨較多,雖然痛苦,但沒覺察,更沒在那個當下做出改變的決定,所以有了正向習得

說謊的人眼睛有什麼表現

著名的家庭系統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提到,家庭的互動模式與價值觀具有代際傳遞的特性。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比如:情感反應模式的代代相傳、暴力的代際傳遞、教養方式的代際傳遞、婚姻模式的代際傳遞等。

從心理學角度講,當一個人對自我總是不滿意,挑剔、嫌棄或批評不斷時,說明骨子裡自卑、低自尊。

一個難以接受完整自我的人,在人際關係互動中,多會戴著面具示人,也看不到他人的真實存在。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他們習慣用頭腦中的想象和固有的思維模式與他人互動,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冷漠、固執與自戀。

好的人際關係,一定帶有尊重、真誠、共情和積極關注,讓對方感受到被需要與被愛。

彼此都能活在當下,聽到對方的想法,體察到對方的感受,既有共鳴又有共情的穿插。

這才是好的關係互動的收效模式。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都有尊重和社交的需求。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所以,尋求關係中的被認可與歡迎是人的本能,當人在關係互動中得到了正向的反饋時,人際社交的熱情也會上漲,自我價值感就會跟著相應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做過一項調查實驗,80%的人認為,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人際關係的不斷向好。

所以,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你生命的幸福指數。

而一個無法接受完整自我的人,自然很難看到他人的真實存在,所以這種思想下的互動,多是沒有情感的流動,只有表面的寒暄,故人際關係會差。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對自我總是不滿意的人,生活中多會有這些特點:

01.比較自私

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無論對人抑或對事,永遠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

利益至上,缺乏同理,道德綁架,懷疑敵意,甚至被害妄想,往往是自私如影隨形的伴侶。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01.比較自私

02.責任心和擔當

沒有擔當和責任心的人,喜歡逃避,遇事習慣發洩情緒,唯獨不去面對現實的問題,任由壞情緒無限蔓延。

他們擅長

推卸責任,

不善

反思,面對錯誤,或裝瘋賣傻,又或抵死不認。

家庭上遇事咆哮或冷漠;工作上遇難躲避或開溜;感情上受挫,自暴自棄或怨天尤人。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意識淡薄

因為從小缺乏正向的反饋與鼓勵,所以骨子裡就會自卑和低價值感,面對任何的選擇與機會,都是懷疑與恐懼。

負性的思維模式,註定看到的

人和事

都是消極黑暗的,所以對待世界萬物的態度,充滿了敵意。

故在機會與選擇面前,膽小怯弱和優柔寡斷成為必然。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03.優柔寡斷、膽小怯懦

對待別人的成績或成功,不是隨喜,而是諷刺加指責,造謠伴詆譭,無中生有,總之不會從容地送上祝福。

童年早期被父母挑剔的印記刻在了骨子裡,雖然在意識層面,受道德的約束,清楚不應該對別人指手畫腳評頭論足加詆譭。

然而熟悉的場景一旦呈現,潛意識的挑刺特質就會被啟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完成了這個挑剔的動作。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04.喜歡挑剔抱怨指責

這種性格特質是如何形成的呢?

家庭系統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也說了,家庭的互動模式有很強的代際傳遞性,所以,童年早期,父母的言談舉止,情感反應,都是內化性格的原型。

一個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多是在童年早期被父母批評指責挑剔抱怨較多,雖然痛苦,但沒覺察,更沒在那個當下做出改變的決定,所以有了正向習得。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

成年後,他們就把這種內化來的關係模式延續到了自己的人際關係中。

當我們總是被痛苦焦慮包圍時,這時就要好好看到自己的負性情緒,然後接納,進而透過覺察與領悟,讓思維模式變得更加建設與彈性。

特質

性格與先天的氣質不同,屬於後天的社會行為,是在關係的互動中形成的,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在6歲之前,故父母的教養模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心理學:對自己總是不滿意,人際關係差,多與家庭的互動模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