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雲南南華五街鎮:彝漢“雙語”化解“千千結”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舞蹈2022-12-17
簡介這些年,在“春挖洋芋,夏找菌子,秋收核桃,冬拔蘿蔔”的增收“四季歌”裡,五街鎮的彝族群眾日子越過越好,成了全縣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的典型,與外界的交流交往也不斷增多,基層治理呈現物件多樣、價值多元、訴求複雜的特點

鄉村啊董的表妹

本文轉自:人民網

雲南南華五街鎮:彝漢“雙語”化解“千千結”

咪黑們村五里麼村民小組召開基層治理工作推進會。南華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他們還會說彝語!”這讓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五街鎮迤黑地村委會段家村民小組的小組長李炳民頗感意外,也讓他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倍感親切。

前段時間,南華縣委政法委、縣人民法院、縣婦聯、縣司法局等單位工作人員到五街鎮調研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可組織部分村組幹部及村民座談時,村組幹部及村民講話不是吞吞吐吐,就是答非所問。還好調研組成員、縣人民法院副院長周昱是地地道道的彝族,這才與村民“接上了話”。

五街鎮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全鎮彝族人口高達92%。如何幹好基層治理工作,當地黨委政府一直在想辦法。

鎮黨委政府順應彝族群眾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站在彝族群眾的角度想問題,用彝族群眾聽得懂、易接受的彝語,走村串寨,走進彝族群眾家門,宣傳法律和政策,為群眾答疑釋惑。近三年來,鎮村兩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共調處矛盾糾紛296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鎮社會事務辦主任魯順周是土生土長的彝族漢子,工作20多年來,他從村裡文書一直到政府公務員,親歷了五街鎮由高寒、邊遠、貧困的彝鄉變“裕鄉”。憑著一顆真誠的心和一口地道的彝話,群眾總是樂意與他打交道,許多矛盾糾紛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心結”逐漸開啟。

這些年,在“春挖洋芋,夏找菌子,秋收核桃,冬拔蘿蔔”的增收“四季歌”裡,五街鎮的彝族群眾日子越過越好,成了全縣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的典型,與外界的交流交往也不斷增多,基層治理呈現物件多樣、價值多元、訴求複雜的特點。

五街鎮黨委把黨和國家推進基層治理的方針政策與基層實際結合起來,尊重彝族地區的傳統風俗、語言習慣、行為方式,用群眾愛聽、能聽的語言,理順情緒、化解矛盾,讓群眾的煩心事變成暖心事,實現基層治理的共建共享。

咪黑們村是典型的彝族村,全村1677名村民全部為彝族,得益於種植蘿蔔的好年成,五里苴村民小組的普榮華蓋起了三層“洋房”。這天,鎮裡和村委會的幹部找他商量,要在靠近“百菌園”的松茸山上修一條野生菌保育促繁的巡山步道,藉此發展鄉村旅遊,帶動周邊農戶野生菌和農產品銷售。

“可以,可以!”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忠才剛說完,普榮華滿口答應。

這只是鎮、村基層日常工作的一個小片段。2021年,咪黑們村被命名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這讓周忠才幹工作的勁頭更加足了。

秉持著做群眾工作的初心,外來的“和尚”也學會了“唸經”。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馬琴自小在縣城長大,之前很少接觸農村工作,也沒有與彝族群眾打過交道。“開始的時候很困難,和他們搭不上話,他們說的我又聽不懂!”馬琴嘗試著學習彝話,與群眾進行簡單地交流。“現在進村入戶開展工作,覺得心裡更加踏實了!”如今,馬琴也會用略顯生疏的彝話,與彝族群眾聊上幾句。

三言兩語,勝過千言萬語。在五街鎮,幾句通俗的彝話,往往說到了群眾的心坎上。一聲“阿老表”“阿表妹”,如春雨潤物無聲,化解基層治理“千千結”!(董學瑞 南華縣融媒體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