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房地產“智造”進行時 開啟行業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舞蹈2022-12-28
簡介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其中便包括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築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形成一批建築機器人標誌性產品,培

用什麼開啟

產業技師協助機器人加註瓷磚膠,上磚機器人自主完成加磚;膩子打磨機器人高效率完成打磨作業並反饋進度;牆紙鋪貼機器人按照指令和既定規劃路徑進行自動鋪貼工作……這些看似科幻片的場景,其實是當下智慧工地的真實日常。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建築工地上活躍的都是大量建築工人的身影,他們從事著繁重、辛苦且具有一定危險性的體力工作,特別是嚴冬酷暑時節,施工更是面臨考驗。而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建築業尋求升級轉型,隨著智慧建造技術逐步發展,建築工地也呈現出另一番面貌。

聚焦房地產行業,眾多房企積極佈局並將智慧建造視作重要賽道,以探索建築施工的數字化、工業化轉型,“像生產汽車一樣生產房子”的實踐正在諸多房企的參與下展開。

房地產探索可持續發展 智慧建造受關注

11月9日,住建部發布《關於公佈智慧建造試點城市的通知》,決定將北京市等24個城市列為智慧建造試點城市。上述《通知》的釋出,讓智慧建造再次引起行業熱議。事實上,近幾年來,智慧建造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一概念興起背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眾所周知,多年來,建築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據著重要作用。2021年,國內建築業總產值達到29。3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建築業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中國建築節能協會《2021年中國建築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97億噸二氧化碳,佔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6%。

近年來,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更是提出“雙碳”目標,在各行各業尋求綠色發展的大環境中,建築行業碳減排意義重大。

除了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另一個現實也在倒逼建築行業轉型——用工荒。人社部公佈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新退休人數將超過4000萬人,勞動年齡人口淨減少 3500 萬人。

聚焦建築行業,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08年50歲以上農民工佔比約為11。4%,2017年提升至21。3%,2021年這一比例提升至27。3%,而21-30歲的農民工佔比則由2008年的35%下降至2017年的27。3%,2021年進一步下降至19。6%。年輕建築工人比例的降低,使得建築業“用工荒”問題日益突出。

房地產“智造”進行時 開啟行業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傳統建築工地施工現場

多重因素疊加下,行業一致認為,智慧建造是建築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也是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行業由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向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轉變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智慧建造受到頗多關注,甚至在“兩會”期間頻頻被提及。而作為與建築業密切關聯的行業,房地產也面臨發展思路的轉變。

此外,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房企亟需探索全新的發展模式。“未來房企發展將是低負債,輕資產,高週轉,高品質的模式,從粗放式到精益時代,並走向數字化,科技化。”中指研究院曾在分析中如此指出。而在實際探索中,智慧建造正在吸引越來越多房企的加入。

房企積極佈局 機器人“工友”入場

今年4月份,一場機器人蓋房直播讓建築機器人“走紅”。據瞭解,該直播由博智林公司推出,這批新鮮的“工友”引來強勢圍觀,累計觀看人數超50000人次,並獲得了超萬條直播評論互動。

除了這樣的直播出圈,事實上,國內多家典型房企早已開始在智慧建造賽道發力,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據瞭解,萬科2002年啟動工業化建造體系的研究,2018年開始應用全套“5+2”體系,大量應用幹法施工,運用智慧互聯+綠色工地,完善管理模式。目前,萬科已形成“5+2+X”的工業化建造體系。

2017年,綠城正式進軍建築產業化,2018年成立綠城建築科技集團,在課題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營造三大維度持續發力,並依託綠城中國建研中心、綠品檢測實驗室,形成“3+2”創新研發格局。

作為頭部房企之一,碧桂園同樣早已開始了智慧建造的探索,並於2018年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聚焦建築機器人、BIM數字化、新型建築工業化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應用。企業公開資訊顯示,截至2022年11月,博智林已有33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超3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超600個專案;累計交付超1700臺,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諸多房企的實踐,已經從不同側面推動了房地產業、建築業的轉型發展步伐。

例如,在裝配式建築領域,住建部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面積達7。4億平方米,較2020年增長18%,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為24。5%。克而瑞在分析中指出,與傳統建築結構形式相比,裝配式建築在解決建築質量通病、降低施工現場安全隱患、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綠色施工節能減排等方面更具優勢。

同時,機器人的入場,也在改變建築工地的固有印象,且國內建築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正在持續擴充套件。

以博智林為例,其在研建築機器人近50款,聚焦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三個核心要素,適用於建築全週期智慧建造工序,包括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磚抹灰、室內裝修裝飾、外牆高空噴塗、地庫裝修等。

“建築機器人透過高質量、穩定地施工,以及數字化、智慧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了作業效率,大幅減少了施工的返工率。此外,透過科學的材料算量系統,可以減少建築材料的浪費,降低工業汙染排放及碳排放。” 碧桂園北京區域廊坊鳳凰灣專案工程負責人介紹。

在實際應用中,博智林智慧隨動式布料機相較於傳統布料機可減少2名操作工人,且能夠透過自動布料高均勻度優勢,減少13%的攤平工作量;地面整平機器人施工作業面平整度可達+5mm的標準,施工功效≥100㎡/小時,大部分作業面1次成型,工作效率約為人工的1。5倍;建築清掃、天花打磨、內牆面打磨機器人能夠極大減少工人的繁重體力負擔;外牆噴塗機器人則可實現建築外牆塗裝的全自動、全方位噴塗,大大降低工人因高空作業帶來的安全風險。

房地產“智造”進行時 開啟行業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地面整平機器人施工作業中

“智慧大腦”實踐 建築工地呈現新面貌

事實上,從設計到施工再到建築成型,是一個龐大而有序的系統,而智慧建造給建築業帶來的改變,也不僅僅是機器人對人力的替代,更是整個週期的智慧化、數字化管理。在這一程序中,不同房企也表現出各自的優勢,合力推動中國智慧建造產業發展。

例如,智慧建造賽道的活躍企業美好置業聚焦裝配式建築發展。據瞭解,美好置業已經形成房屋智造一體化模式,美好房屋智造基地具有生產線人員減少50%、生產效率提升5倍、單基地設計年產能可裝配建築400萬平方米、單基地PC構件設計年產能30萬立方米、實現上下游就業4000人等優勢。

憑藉建築機器人“走紅”的博智林則在智慧建造系統研發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去年12月底,博智林在汕頭金平專案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築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的驗收,這個基於建築機器人、BIM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多機施工系統,將原本獨立的單機裝置透過整合排程,首次實現了裝修階段的多機協同施工。

房地產“智造”進行時 開啟行業可持續發展新思路

博智林在專案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築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的驗收

“BIM協同平臺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智慧施工任務規劃中心,FMS系統是一個現場施工的超級指揮中樞,WMS系統則是一個高度協同、實時響應機器人需求的強大物料供應管理中樞。”博智林相關負責人介紹,BIM協同平臺能夠將建築機器人如何施工、物料如何保障等資訊納入工單派發給FMS系統;FMS系統一方面能夠排程機器人按指定路徑自主前往指定區域、自主施工,另一方面也同步呼喚WMS系統提供物料支援;WMS系統則全程監控物料的出庫、運輸和機器人加料,保證與BIM協同平臺的物料保障計劃實時匹配,真正實現“每一種物料從哪來、用哪去、用多少”的精益管理。

面向未來,智慧建造仍是傳統建築業、房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持續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援。住建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其中便包括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以上,打造一批建築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形成一批建築機器人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智慧建造和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等。

今年2月份,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釋出會上,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進建築機器人典型應用,研發關鍵技術,編制相關標準,形成一批標誌性建築機器人產品,輔助和替代“危、繁、髒、重”的人工作業,提高工程建設機械化、智慧化水平。

得益於政策的支援與相關技術的穩步發展,智慧建造市場空間持續釋放。中研普華研究院在相關報告中預計,到2023年,國內建築智慧化工程市場規模將達到12276億元。

展望未來,智慧建造的發展前景受到行業看好。浙商證券在近期研報中表示:“培育智慧建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有助於解決工程建設存在的生產方式粗放、勞動力緊缺、資源能源消耗大等突出問題,更好發揮建築業對穩增長擴內需的重要支點作用,建築業有望迎來產業新變革。”

文/陳晨

編輯/張鬱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