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由 珠心社 發表于 舞蹈2023-01-19
簡介當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比較高的時候,高中生自我分化程度低,情緒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採取迴避的方式處理問題,人際關係不良,從而體驗更多的社交焦慮感

家庭成員應該如何相處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隨著高中生步入青春期後期,獨立意識增強,個體逐漸脫離家庭與社會發生聯絡。個體正在完成個體分離化目標,與父母分離轉而向同伴等尋求心理上的歸屬感。

而在高中階段隨著學業壓力增加,伴隨著父母、學校的各種期望,加上身心發展不均衡的特點,容易出現人際適應不良。而在人際關係調整的過程中,出現的人際關係焦慮與父母和子女的互動有關。

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會引起青少年社交焦慮、迴避等內化和攻擊、違紀等外化問題。社交焦慮通常被認為是性格問題,比較害羞、內向等

忽略社交焦慮對中學生造成了消極影響,長期處於社交焦慮的中學生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也會阻礙其學習生活等社會化的健康發展。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綜合國內外研究,引起社交焦慮包括內外因,而家庭作為個體社會化的第一環境影響著青少年社會交往質量。而父母對兒童的控制限制了孩子自主意志的發展。

國內外學者更多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阻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生發展,而相關的作用機制研究較少。

Bowen

認為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能夠平衡情緒與理性的能力,減少人際適應不良,那麼父母心理控制外因是否會透過高中生的自我分化這個內因影響社交焦慮。

本文著手從高中生分化角度,研究其在父母這種控制教養風格對高中生的影響的作用機制,有利於高中生從自身角度出發緩解父母對其產生的消極作用。

一、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社交焦慮和自我分化的關係

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交焦慮關係分析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及各個維度與對社交焦慮總分及各個維度顯著相關,父母心理控制導致高中生社交焦慮,即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高中生更容易在社交場合產生焦慮情緒,影響人際關係。

研究結果與

Wang

等人關於父母心理控制是控制的消極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均會負向預測青少年個體心理發展的觀點一致。

說明較高的心理控制會導致高中生焦慮、退縮等內外化問題,證明父母心理控制這種消極的教養模式不利於子女心理發展。

父母這種過度的干涉孩子的成長空間,導致高中生在社交場合放不開,容易引發退縮回避等行為。根據社會聯結理論父母對高中生的心理控制的低社會聯結,引發在社交情境中的焦慮情緒。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父母心理控制收回關愛、引發內疚感等可能直接引起青少年消極情緒感受,而長期處於消極情緒中會導致自我修復功能的受損。

這種消極情緒被壓抑了起來,因此青少年不僅要掩飾自己內心的真實情緒體驗,還要處理這種消極情緒帶來的其他影響。這種內外矛盾衝突引起青少年對自我及他人的否定,從而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獨立、排斥和退縮的行為。

父母心理控制和高中生自我分化關係分析

本研究中父母對高中生的控制及心理控制各維度與高中生自我分化以及四個子維度預測效應顯著,說明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導致高中生低程度的自我分化,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對親密關係表現出極端態度要不依賴或者直接拒絕等問題,導致人際關係不良。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驗證了父母心理控制阻礙了高中生心理與父母的分離個體化的發展。

過於依賴而受到父母的影響,在社會人際互動情境中過於感性,情緒易激動,缺少應對技巧從而體驗更多焦慮感,而為了避免這種消極情緒,往往採取迴避的策略,惡性迴圈,加劇高中生社會交往適應不良。

高中生自我分化和社交焦慮關係分析

在研究被試群體證明高中生分化程度負向預測其在人際交往中焦慮情緒。高分個體在應對人際關係比較靈活,較少體驗到這種消極情緒,而低分者因處理人際衝突比較呆板,而深受情緒困擾。

Peleg

研究結果相同,高分化的個體社交焦慮水平也低,同時也不容易出現生理症狀。高情感反應的個體由於情緒的不穩定,容易受到他人反應的影響。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焦慮程度較高。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而高自我位置的個體,遵從自身的感覺,不會輕易的被外界因素所影響,堅持自己的觀點。

而情感斷絕維度得分高的人容易在焦慮的社會交往情境中採取迴避的態度,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和他人融合維度涉及與他人的親密關係,高水平的自我分化個體在與人交往保持恰當的距離,有著清晰的自我邊界,反之要麼過度依賴要麼過度迴避,這種極端的相處模式造成人際交往困難,造成社交障礙。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個體在乎外界的讚許性,追求他人的認可,在人際交往中出現討好的角色而隱藏了自身的真實想法。久之有可能為了討好他人違背自己的意願而出現社交焦慮。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情感斷絕指個體因為害怕喪失真實的自我而在處理問題採取逃避的方式,但實質性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使得個體在處理相同問題時更加脆弱。低分化的個體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而採取逃避的措施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社交焦慮水平。

自我分化在父母對高中生的心理控制和社交焦慮間的中介效應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導致高中生在社交交往過程中在意別人的負面評價以及對人際交往持迴避態度,且阻礙高中生與父母心理的分離。

且自我分化在父母心理控制與高中生社交焦慮關係間間接效應顯著。與

Chang

K。M

研究自我分化在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年心理和行為問題間起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結果相一致。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透過影響高中生自我分化水平,降低高中生應對社交焦慮的策略,進而影響高中生內外化問題造成社會適應不良。

父母心理控制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阻礙高中生正常的心理發展程序,對孩子過度的保護,使得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出現社交焦慮迴避等問題。

當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比較高的時候,高中生自我分化程度低,情緒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採取迴避的方式處理問題,人際關係不良,從而體驗更多的社交焦慮感。

討論了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導致了高中生低自我分化和高社交焦慮水平,進而幫助家長認識到不良教養風格對兒童的消極作用。可以從父母心理控制和自我分化兩個方面考慮如何緩解高中生社交焦慮的狀況。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從父母教養風格方面,父母應該有意識地減少對高中生的心理控制,給高中生自由探索的空間,減少對孩子生活行為方面過分的參與。

允許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想法,當孩子與自己的意見不同時不應該用言語引發孩子的內疚感以及取消對孩子的關愛,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愛是在聽父母的話的基礎上給的。同時也不要壓迫的方式迫使孩子服從自己的期望,而忽視了孩子自我意志的發生發展。

Smetana

等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對高中生私人領域的干涉,青少年認為這是對其心理的控制。因此,父母可以從這方面入手減少對其私人領域的干擾。

從高中生自身方面,

Bowen

認為自我分化水平在成年早期初步建立,而且可隨環境而改變。

所以高中生可通過了解自己家庭功能、如何處理家庭成員內部的焦慮或者學習如何面對生活的不幸的方法來提升自我分化水平,減少父母消極教養方式產生的影響。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二、

研究結論

男女高中生感知父母心理控制有明顯區別,男生感知的心理控制程度高於女生;父、母均

對男孩

的控制程度較女孩高

高一、未分科的學生感受來自父母較高的控制。不同教養態度的父母心理控制存在差異,子女感受父母專制態度的教育方式的控制程度最高。

不同學歷的父親間的心理控制沒有顯著區別,而相對母親來說,低學歷水平的母親心理控制程度較高。父母的心理控制程度與是否為獨生子女間沒有顯著區別。

本研究群體中,男生較女生分化程度良好。在與是否為獨生

以及學科

間沒有明顯差異。我自分化的的情感反應維度年級差異顯著,高三年級情緒反應得分較低,容易出現情緒反應。

父母採取控制的教養模式是否會讓青少年產生高焦慮的情緒體驗?

本研究中,高中生在人際交往中的焦慮程度與高中生的性別、是否獨生、年級、學科無顯著差異。高中生分化程度在父母心理控制和人際交往焦慮間的間接效應顯著。

父母心理控制直接導致社交焦慮,也可透過影響子女的分化程度間接影響高中生的人際交往焦慮水平。為高中生減少社交焦慮感提供理論基礎,可從家庭及自身內外因著手瞭解社交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利於高中生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減少社交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