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由 精彩源於創造 發表于 舞蹈2023-01-20
簡介爸爸的加入,開啟整合之門完成了前兩步,享樂和懲罰之後,孩子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共生期是什麼意思

【導讀:】

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讓閱讀越來越成為了人們的共性,很多父母在家庭育兒教育歷程中也習慣性的在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真實育兒經驗類乾貨,也有很多的讀者習慣性在在網路上閱讀和借鑑家庭教育的相關技巧。

但是在網上有很多寫有關共生家庭的文章,引起了大眾共鳴的觀點:

家庭成員未分化,邊界不清,即便是成年人,生活中也像是背了一個媽,一大家子人都呈現了早年母嬰共生期的樣子。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針對這個問題,我一直都在思考,是否可以打破共生家庭,擁有更健康的關係——俄狄浦斯家庭?

當然有!

而且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是——爸爸。

這時很多疑問就出來了:爸爸在家形同虛設,有何用?

孩子發展到俄期,會出現什麼行為表現,做爸爸媽媽的要如何應對?

媽媽需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讓爸爸加入,全家一起走過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期的關鍵詞——殺父弒母、亂倫焦慮、三角關係、超我懲罰

和爸爸有什麼關係?

最先提出俄狄浦斯情結情結的是來自於弗洛伊德的觀察,他認為兒童在三到五歲的早期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愛恨會形成最基礎的人際關係,而這一人際基礎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孩子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孩子進入俄狄浦斯期是什麼樣子?

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期也是戀父戀母期,是幼兒從出生到6歲時,經過的第三個階段。

早期孩子生下來沒有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需要依靠父母照顧。此時的孩子也是戀父戀母的。

此時的“戀”,是依戀的戀,也可以翻譯成我離不開你,我需要你。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到了俄狄浦斯期,3-6歲,心理進入另一個“戀”期,性戀的戀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弗洛伊德用一個古希臘神話裡的名字來命名。在這個殺父弒母,最後得到救贖的故事裡,隱喻著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發育特徵。

此時的“戀”可以翻譯成“我玩弄你”——在客體身上獲得力比多和攻擊力的滿足和快感。

如何理解“玩弄”呢?

這是人類最原始而野蠻的慾望,在客體身上獲得合二為一的享受感。

6歲的萌萌就是這樣,像是拿了父母情緒的遙控器。他精準的拿捏行為,然後看媽媽是怎麼生氣的,然後認錯道歉,看媽媽是如何平息怒火的。緊接著又犯錯,以此反覆多次,樂此不彼,每次都氣得家長跳腳。

成人之間也有滿足原始合二為一的慾望的行為,比如情侶之間的甜甜蜜蜜,又或是爭吵。當你說一些話把對方氣得要命,又能幾句話哄回來的時候。內心是滿足又喜悅的。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除了佔有的享樂以外,孩子還會體會到被父母制服,被管教和佔有的過程,以及“消滅”掉父母的滋味。

在這個過程裡,或主動或被動地滿足了潛意識的對快樂的幻想。

有了快樂幻想的滿足,也就等於心想事成了。於是孩子誕生了新的心理訴求,超我。從享樂到道德,產生了焦慮、羞恥、慚愧、私密感,以及高尚正直的道德感,和自我懲罰機制。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

3-6歲的孩子對懲罰不再畏懼了,甚至主動要求被懲罰。

樂樂會故意把水倒在衣服上,如他所料,媽媽生氣了。“心想事成”後的他主動提出懲罰條件,比如不看電視,或扣除一個冰激凌,又或是在屁股上打兩下等等來懲罰自己。

6歲的女兒寫字姿勢控制不好,多次提醒後,她主動提出:以後每一天你提醒我三次,如果有第四次犯錯,就懲罰我吧。我大膽猜測,她是否在以此抵消學習帶來的樂趣呢?

成人也有這樣的行跡,比如舉例說:

生孩子對女人來說就是巨大的成功,而產後抑鬱就是施加給自己的懲罰。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以上都是潛意識的行為,說直白一點就是,不是故意為之。所以大家不要盲目去責怪一個人的“享樂”和“懲罰”,或揭穿它。那麼要怎麼做呢?

我建議對孩子多用遊戲,滿足這兩個階段的內在需求。

特別是帶有滿足享樂和具有懲罰的親子游戲。最近我家定期會上演“吐槽大會”,編著段子吐槽對家庭成員的不滿。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在遊戲中,在幽默中化解生活裡壓抑的感受。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爸爸的加入,開啟整合之門

完成了前兩步,享樂和懲罰之後,孩子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三角關係建立,以及孩子在三角關係中的自我認同。

在俄狄浦斯期前,孩子主要搞好二元關係——母嬰關係(“媽媽”指主要帶養人)。而三角關係的建立,就是孩子突然意識到,家裡有了第三個角色的存在——爸爸,且非常注重爸爸的加入。從二到三元的變化,孩子面臨的不是1+1=2的簡單問題,而是類似像3的三次方一樣的非常複雜的關係和內心結構的建立。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原來是我和媽,現在是我和媽,我和爸,爸和媽。

關係多了兩條線後,孩子有了第三方視角,看見別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別人的眼睛裡的自己和別人。

原來是透過媽媽眼睛看到自己,沒有太多矛盾,有時是好孩子,有時是壞孩子,對應好媽媽、壞媽媽。現在複雜多了。孩子透過媽媽的眼睛看見一個調皮搗蛋的 自己,透過爸爸的眼睛看見一個聰明可愛的自己,這兩個自己不一樣,甚至有很大差別。與此同時,自己看見一個獨立能幹媽媽,透過爸爸的眼睛看見了冷漠、挑剔、難親近的媽媽。反過來,又看見兩個不一樣的爸爸。

孩子懵了,他看見了很多重影和矛盾。又愛,又恨;想佔有,又想毀滅;想成為別人,又想成為自己;既享受成功快感,又害怕懲罰;不同的你和他,和不同的我自己。

怎麼辦?到底哪一個是真實的呢?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一旦有了這些矛盾,孩子內心發展就必然要走向自我認同及整合之路,也是俄狄浦斯期最後的通關之門。

如果未完成這一步,無法整合矛盾,孩子將停滯於二元關係中。在人際交往時,顯得很吃力,死板而不靈活,非黑及白,缺乏幽默感。

且只能單獨和一個好朋友相處,應付不了三人以上好友的聚會。

自我認同也會出現未整合的現象,自我衝突加劇,在諮詢室裡,較常見這樣的來訪者。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有請,爸爸閃亮登場

只有三元關係建立後,孩子的自我認同及整合才能完成。首先就透過學習父母處理重影和矛盾。

孩子透過父母的態度瞭解人事物的一體同質。又愛又恨,又爽又焦慮,既好又壞,既溫柔又粗暴,既簡單又複雜……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個體身上。

爸爸媽媽在對方眼中不是絕對化、單一或偏執的存在,而是一個不可變化的集合體。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推薦成年人們多練習積極賦意,比如試著去找出你不喜歡的人的優點,糟糕的感覺對自己有益的地方,對孩子說出事物的另一面。

有人會問,如果爸爸人在家,卻是脫崗的狀態,怎麼辦?

女人進入母親角色後,會習慣性地保持對孩子無微不至照顧的做事風格。忘記了孩子會長大,自己越來越不重要的現實,很難減弱和終止自戀的幻想。

順著慣性,會強化父親的愚蠢,和自己的重要性。

其實,是媽媽的自戀在作祟。

在此友情提醒,各位扮演媽媽角色的演員們,你的主角扮演時長,為期三年。

三年後,你就退為配角,由爸爸扮演主角。只有媽媽有退位的概念,主動和孩子分化,結束母嬰關係,才能進入三角關係。

在爸爸不給力的時候,媽媽要主動在家撐開三角關係。減少和孩子的二人關係,多拉第三人參與解決——“讓爸爸評評理”“去問爸爸可以這樣做嗎”“必須透過爸爸同意”或者透過爸爸來緩解矛盾等。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開家庭會議是個非常好的辦法

比如我家經常開不同主題的家庭會議,可能是討論週末的聚會,給爺爺奶奶準備禮物,家裡某人經常犯的錯誤,或者是春節要如何佈置家等等。也具體可以設定一些規則和許可權,比如500元以上的開支,要徵求爸爸的意見。即便財政大權在媽媽手裡,但是要給爸爸參與進來的空間和權利。

其實三角關係的本質問題,是爸爸媽媽的注意力的轉移

。有多久沒有向伴侶暗送秋波了?多久沒撒嬌和“勾引”對方了?性生活還是否有激情?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父母,對成人而言最重要的人是伴侶,孩子——家長,女人——男人。

如果你在家裡最重要的人是孩子,那孩子只有扮演你的伴侶或父母。

所以,

爸爸媽媽要收回對孩子過度的關注,保持對伴侶的愛的能力。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有媽媽問:我想放手啊,可是爸爸很木訥,加入不進來怎麼辦?

遊戲!玩起來,爸爸就慢慢上手了。

一定要安排屬於爸爸擅長的板塊。在俄狄浦斯期時,我女兒每晚的睡前閱讀,就換成了爸爸回答女兒三個問題,瞬間建立了爸爸無比博學的形象和親密的關係。

爸爸擅長什麼,就加重那個板塊的互動,比如玩模型、邏輯思維、運動、打遊戲、棋牌遊戲等。另外爸爸和孩子玩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模仿一種動物——龍蝦(又聾又瞎),千萬忍住不要在一旁指指點點。

有人又問了,我家爸爸就是缺席的,怎麼辦?

如果不可避免地遇見了這樣的情況,做媽媽的也不要著急。除了注意主動分化以外,也請給孩子找一位好的老師,一位有某種特長,且也受媽媽本人尊重的權威老師。

和權威的接觸,有助於讓孩子完成統一性認同。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進入俄狄浦斯期的家庭,要建立最穩固的三角關係。爸爸媽媽們站好自己的位置,把家撐開,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父母職責。

讓孩子享受攻擊力和力比多的滿足和懲罰;體會豐富且矛盾的情感並完成整合;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脾氣、快樂、羞恥心、私密心,並適應社會道德發展。

最後把對父母最原始而野蠻的慾望,變成對社會生活的渴望,開始了新的目標建立,比如學習和競爭。體會更多團體任務,找到和他人配合的契機。在任務的完成後,獲得自信和成就,剋制自卑心。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這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小結:

所以,在家庭育兒歷程中,俄狄浦斯期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時期裡,

只有爸爸才是打破共生家庭的解藥

,帶領全家闖關俄狄浦斯期,一同朝未來青春期走去,陪著孩子一起走向積極、健康、快樂的人生!

我是精彩源於創造,致力於家庭育兒經驗的分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很樂意與大家互換育兒歷程上的心得體會,期待您的關注,快樂與您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