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由 牧海 發表于 美食2021-08-27
簡介如今,縉雲麻鴨已經走向了全國,養殖基地遍及浙江、廣東、廣西等29個省市,飼養量更是突破了5000萬羽,職業鴨農就有4萬多人

麻鴨價格多少錢一斤

浙江縉雲被稱為“中國麻鴨之鄉”,300多年前,當地人就開始馴養麻鴨並將其作為重要的營收來源。麻鴨是我國家鴨的祖先之一,全身的羽毛類似麻雀,由於體型符合蛋用鴨的標準,所以麻鴨也就逐漸走上了高產蛋鴨的“發展道路”。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散養的縉雲麻鴨

上世紀20~30年代,縉雲的麻鴨還是小群體放養為主,每年的飼養量只有1~2萬羽左右。到了60年代,縉雲的鴨農們將麻鴨帶到了鄰近各縣,名不見經傳的麻鴨也逐漸受到市場的認可。

70年代,縉雲的麻鴨產業迎來了一次小“井噴”,養殖基地也擴充套件到江西、福建等地,年飼養量足足有20~30萬羽。如今,縉雲麻鴨已經走向了全國,養殖基地遍及浙江、廣東、廣西等29個省市,飼養量更是突破了5000萬羽,職業鴨農就有4萬多人。

一隻麻鴨帶來的“財富密碼”

縉雲麻鴨根據羽毛等特徵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型別:褐色麻鴨和灰色麻鴨,這兩種麻鴨都具有體型小、早熟高產、蛋個適中、抗病力強等優點——也正因為如此,縉雲麻鴨才得以在眾多畜禽品種中脫穎而出,受到數萬鴨農的歡迎。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縉雲麻鴨帶來的“財富密碼”正是鴨蛋,而鴨蛋本身的品質也是蛋鴨品種選育的一個重要指標。評價一枚鴨蛋的質量好不好,不僅要看蛋的大小、殼的厚度,還要計算並比較蛋黃的比重和蛋形指數,整個過程是相當的嚴謹。

不過對養殖戶來說,能帶來財富的麻鴨才是真正的“好鴨”,他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主要是

麻鴨的產蛋的日齡、產蛋率

以及

鴨蛋的平均重量

。國內的學者還專門對此進行過研究,結果大致如下:

褐色麻鴨在養殖95天之後開始產蛋,養殖120天時母鴨產蛋率能達到50%左右,再養20天產蛋率能上升到90%以上。該品系養殖500天,母鴨平均產蛋320枚,鴨蛋均重63克。

相比之下,灰色麻鴨在養殖90天后就開始產蛋,115日齡的母鴨產蛋率為50%左右,到了135日齡產蛋率就能達到90%以上。該品系養殖500天,母鴨平均產蛋315枚,平均蛋重65克。

總體來看,兩種品系的麻鴨在產蛋能力上是不分伯仲的,選擇哪一種養殖都不吃虧。為了給養殖戶們提供更多的選擇,育種專家們透過大量的正反交實驗培育出了新的麻鴨品種,產蛋效能又有了大幅提升。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不可否認,縉雲麻鴨僅透過下“下蛋”這一項“業務”就闖出了名堂,麻鴨養殖戶們也因此嚐到了不少甜頭。不僅如此——2010年12月,縉雲麻鴨還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品種認定;2011年3月,縉雲麻鴨又通過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審定,成為了全國畜禽市場上鴨產品的重要資源之一。

和大名鼎鼎的陽澄湖大閘蟹、中山脆肉鯇一樣,“縉雲”和“麻鴨”組合在一起也成了受國家保護和市場認可的標誌性品牌,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縉雲麻鴨的市場競爭力,稱其為“產業黑馬”也不為過。

從高潮到低谷:鴨農轉行帶來的危機

1999年,浙江縉雲4萬鴨農闖天下的故事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但是風光了不到十年,縉雲麻鴨養殖業就陷入一次嚴重的危機。

隨著畜禽機械化養殖的普及,原本以散養為主的縉雲麻鴨養殖產業受到了劇烈的衝擊,很多鴨農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迫“出局”。在很多養鴨戶看來,之前養鴨確實有利可圖,市場競爭壓力小,但同樣也很辛苦,市場行情不好的話還要面臨很高的風險。

按照鴨農們自己的話來說,“以前在廣東珠海一帶養鴨,辛辛苦苦養了20年,結果錢沒賺到,反而還虧進去20萬元,連續11年都不敢回家”。更恐怖的是,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和我養同一批鴨的有四五十人,同樣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

但危機之下,有很多鴨農又發現了新的商機——養蝦(注:這裡的蝦主要是指南美白對蝦)。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人工養殖的南美白對蝦

其實,養蝦的風險並不比養鴨低,但是養蝦的利潤明顯更高,市場前景也更廣闊,一年當中只要養成一次蝦就能保證不虧本。另外,養蝦的週期也比較短,一般3個月就能養到商品規格,20~30元一斤的高價更是充滿了誘惑力。

於是,越來越多的鴨農紛紛轉行開始養蝦,唯恐錯失了這波新紅利。2013年的統計資料表明,打拼在廣東臺山、珠海、陽江、湛江以及廣西欽州、北海、防城港等地的縉雲蝦農有將近5萬人,租下的蝦塘面積多達36萬畝,蝦農們獲得的收入超過了35億元。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南美白對蝦的收穫場景

曾經的“

4萬鴨農闖天下

”如今已經變成“

5萬蝦農闖兩廣

”,產業的變革著實讓不少人感嘆唏噓——那些曾經經歷過“水深火熱”的鴨農們對此肯定有更深刻的感悟。不過對於養殖戶們來說,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曾經的損失也就算不上什麼了。

第2次危機:搞生態養殖,走精品路線?

按理說,縉雲麻鴨要實力有實力,要口碑有口碑,想要發展成全國性的巨頭產業應該不難。但萬萬沒想到,2013年後,縉雲麻鴨產業的發展又遇到了一次危機,這一次,問題同樣出現在養殖端。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5年前,在整個養殖界颳起的“環保風暴”著實淘汰了一大批高汙染的養殖模式。就拿水產養殖來說吧,作為飲用水源的水庫,一律禁止利用網箱大規模搞水產養殖,最大的“容忍”也只允許在水庫中放養一定量的鰱魚、鱅魚來調節水質。全國性的“環保風暴”颳起後,網箱的大規模拆除事件頻頻被媒體報道,不少養殖戶也因此損失慘重。

但當養殖與生態發生衝突,“讓步”的只能是養殖——要麼淘汰,要麼轉型。縉雲麻鴨的養殖也是如此,原先的散養粗放模式也逐漸被生態養殖模式取代。

從“五水共治”開始,麻鴨的養殖產地就逐漸從溪流、山坑等自然水體中遷移到岸上進行旱養,在水庫、山塘中推廣的“鴨魚混養”模式也被全部取締——這是保護源頭水所必須做出的犧牲。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

2018年底的資料表明,縉雲縣麻鴨的飼養量僅有28。58萬羽,這跟往年的規模相比確實“縮水”了不少。“五水共治”等環保整治行動“集體勸退”了40%以上的縉雲麻鴨飼養戶,未來的麻鴨養殖也只能朝著生態養殖的路子發展。

為了打造綠色精品化產業,縉雲當地的財政部門每年撥款200萬元的扶持基金,用以幫助養殖戶們順利轉型。除了傳統的籠養和旱養,更加生態的套養受到了越來越多養殖戶的關注。

縉雲縣本身也是“中國茭白之鄉”,6。5萬畝的茭白和麻鴨養殖完全可以深度結合,打造出“茭白—麻鴨”套養的生態種養模式。2018年,縉雲有4萬多隻麻鴨被套養在了8000畝茭白田中,這既避免了之前的汙染,又清除了水田中的福壽螺、浮萍以及雜草,產生了“1+1>2”的神奇效果。

在茭白田中套養的麻鴨品質更高,麻鴨的“身價”也從原來的60元變成了如今的118元,以質取勝的縉雲麻鴨也再次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曾經的“黑馬”產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隻叫價118元,“縮水”的麻鴨憑什麼成為產業“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