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由 興時態 發表于 影視2022-12-16
簡介榮格認為,象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的象徵,就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象徵感知,這往往是原型意象,其根源就是遠古時代人們遇到的觀念和意象,對於現代個體來講可以說是遺傳而來

分析心理學和精神分析有什麼不同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一、原型意象

所謂原型意象,就是人類對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通俗地講,就是採取和祖先相同的方式,來應對外部的世界。

原型意象反映了人類幾千年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是相對穩定的,在每一個世紀裡只增加了極少的變異。

這裡要特別提一下的是,原型意象我們平時是意識不到的,是需要依賴後天經驗才能顯現的,我們後天經歷的東西越多,潛在的意象得以顯現的機會就越多。

榮格用原型意象來描述原型將自身呈現給意識的形式。但是榮格也一直努力區分原型與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無意識的,我們的意識無從認識它;但是可以透過原型意象,來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義。於是,我們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徵性表現。透過其表現以及表現的象徵,我們就可以認識原型。比如,出生、結婚、死亡與分離等等,在其象徵的意義上來說,都再現著某種原型的存在。

榮格說,無意識內容一旦被覺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徵形式呈現給意識。榮格在對“精神與生命”的論述中,表達過這樣的思想:只有具備意象性並且可描述,一種心理現實才可能成為意識內容,即能夠被描述。在這種意義上,榮格曾高度讚揚中國文化,讚揚太極圖與漢字,稱漢字為“可讀的原型”。

諾伊曼在其名著《大母神》中,對於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有著出色的闡述與解析。在諾伊曼看來,源自無意識的象徵性意象,是人類精神在其全部表現中的創造性源泉。不僅意識及其對世界進行哲學理解的概念起源於象徵,而且宗教、儀式和崇拜、藝術和習俗等等,也都起源於象徵。由於無意識的象徵形成過程是人類精神的源泉,所以語言,其歷史幾乎與人類意識的發生發展同步,也永遠開始於某種象徵性。從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種原型內容,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在意象中表現其自身。

就這種原型意象的臨床意義來說,諾伊曼的思想仍然具有啟發性。象徵的物質成分使意識處於啟用狀態,意識受到象徵的激發而把興趣指向象徵,併力求去理解它。這就是說,象徵,除了其作為“能量轉換者”的動力學作用之外,也是“意識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吸收)象徵中所包含著的一種或多種無意識內容。同時,由於原型以及原型意象總是具有其集體無意識的淵源,因而,一旦將這些理論運用在實際的臨床心理分析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利用集體無意識、原型以及原型意象本身所包含的治癒的功能與作用。在這種意義上,意象、象徵與想像,也就成為榮格分析心理學中最重要的方法與特色。

在臨床諮詢個案中,我們可以利用對話的方式來洞察來訪者內心深處深藏著的原型意象,由於意象一般都是利用極強的象徵所掩蓋,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弄清楚象徵背後的所指是什麼才是我們工作的著重點。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二、自性

自性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中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之一。

它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原型自我。人的精神或者是人格,儘管還有待於成熟和發展,但它一開始就是一個整體,這種人格的組織原則是一個原型,榮格將其稱為自性,是一種體現心靈整合的原型。

在榮格學說中,有兩個“自我”,分別是意識自我和原型自我,後來在書中將Self翻譯成“自性”,以示區別。

整體人格的思想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自性在集體無意識中是一個核心的原型,同時也是統一、組織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別的原型,以及這些原型在意識和情結中的顯現都吸引到它的周圍,使它們處於一種和諧穩定的狀態。它把人格統一起來,給它以一種穩定感和“一體”感。一切人格的最終目標,是充分地自性完善和自性的實現。但是,達到這樣的境界,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正如榮格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年以前自性原型可能根本就不明顯(那是因為對大多數個體而言,他們的自我還不足以成熟)。自性原型以某種程度的完整性開始顯現的同時,人格也正在透過自性化而獲得充分的發展 。

榮格的“自性”觀念與佛教的“自性”觀念有相似之處。榮格認為,“自我實現”是片面的,人應當尋求“自性實現”,也就是心理完整性的實現。“自性”是人完善性的種子,是人們心靈深處內藏的珍寶;“自性”與宇宙本質緊密相連,因而具有神聖性。“自性”是人的完整性的發源地和目的地。即“自性是有傾向性和意義的原則和原型”。

“自性與自我”一個現代公式表明了一個古老的事實,這就是保羅提出的:“我活著,然而並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的體內活著。”從古代起,東方人就已經用“自性”這個詞來表示更為廣義的人格中心了。例如:布利哈達安尼亞卡(Brihadaranyaka)在《奧義書》中說:

“他住在種子裡,在種子內部,而種子並不認識他。種子是他的身體,他在裡面統治種子,他是‘自性’,統治者在裡面,永遠存在。他沒有被人看到,卻看見了別人;沒有被別人聽見,卻聽見了別人的聲音;沒有被別人領悟,卻領悟了別人;沒有被人認識,卻認識了別人。只有他是觀看者,只有他是耳聞者,只有他是領悟者,只有他是認識者。這就是你的‘自性’,內部的統治者,永遠存在。其他一切統統都是魔鬼。”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三、象徵

象徵是無意識的語言。無意識只有透過象徵的方式才能進入意識被意識感知後變成心理現實。

榮格認為,象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的象徵,就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象徵感知,這往往是原型意象,其根源就是遠古時代人們遇到的觀念和意象,對於現代個體來講可以說是遺傳而來。比如:口叼橄欖枝的鴿子——和平鴿。

另一種象徵則是文化象徵,這些象徵一般是為了表示“永恆真理”,這種象徵經歷過很多次變化,甚至經過一段有意識地發展,才成為集體意象,受到社會文化的接受。例如:紅旗象徵勝利,白旗象徵投降。

文化的象徵也會對人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不僅僅是我們精神組織的主要成分,也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必要力量,如果沒有嚴重的損失,他們是不能從人類的心理中根除的。

當這些象徵被壓抑或被忽略時,他們的特殊力量就會在無法說明的原因下從無意識中消失。當然,這些象徵也會在潛意識中復生和增強。

那些沒有機會表現在意識層面的象徵經常可能會成為人類心理的邪惡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潛意識和心理學產生恐懼的原因。

現代社會,由於科學知識過於成熟,我們的世界因此遠離了內心的象徵而失去了人性。人類感到自身在宇宙間的孤立,因為我們開始變得與自然脫離了關係,而且失去了與自然現象之間的“潛意識認同”的聯結。

打雷再也不是神靈發怒的聲音;閃電也不再是上天對人類的警示;河流再也沒有精靈;樹木不再是通天的梯子;蛇不再是智慧的意象;再沒有石頭、植物、動物對人類說話;更沒有人認為給這些東西說話他們可以聽懂。總之,人類已失去與大自然的接觸,而且失去象徵所供應的深奧的感情力量。

不過,這巨大的損失在我們的夢中獲得了一定的補償。在夢中,我們又獲得了原始的、自然的直覺和思考。

不過,這些直覺和思考以原始自然的語言把內容表達出來,我們已經無法理解這些語言了,這讓我們感到奇怪和無法理解。只有用現代的語言把這些內容詮釋出來,才能消除我們的困惑。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再相信狼人、吸血鬼、叢林靈魂,我們排斥巫婆、法師等。我們彷彿要清除掉這些迷信的和不合理的元素。不過,人類內心是否能真正擺脫這些原始的東西卻是另外一個問題。比如,“十三”這個數字不依舊是西方人的禁忌嗎?

由於我們討論的是人的心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研究物件,因此我們在理解象徵的時候,不僅要考慮文化的意義,還要與個人的經驗結合起來理解。

還是以“十三”這個數字為例,當一個人夢到了與“十三”相關的夢時,比如十三層樓,或者和十三個人在一起,或者看到某個東西有十三個標記,等等。如果這個人本人一向相信“十三”是一個不祥的數字,那麼這個人的夢就會帶給他不祥的感受,也可能是不祥的預兆。如果一個人並不認為“十三”是不祥的數字,當他也做同樣的夢時則“十三”只是個記號而已。

所以,不要妄圖透過背誦象徵的知識來理解別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象徵對於這個人的意義來說也是獨特的。

儘管如此,瞭解一般的象徵意義也是必須的。比如,太陽是光線和溫暖之源,同時它又是有形世界的中心點,因而它象徵著生命的賦予者,它是神性的,或者是代表神性的意象。

諸如此類的象徵,我們都是要學習和了解的,所以從事釋夢、解讀沙盤、解讀繪畫的以分析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諮詢師和治療師要多閱讀神話、宗教、童話等書籍,從中汲取大量的象徵知識。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四、積極想象(主動想象)

積極想象是榮格心理分析學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其分析心理學思想最重要的特色之所在。在榮格看來,詞語聯想以及夢的分析,都是間接溝通無意識的方法,而積極想象則是直接獲取無意識的技術。在達里爾夏普的《榮格心理學詞典》中。積極想象被定義為透過自我表達的形式來吸收無意識的方法。

積極想象技術作為心理分析的重要方法,應該嚴肅地認真對待。然而這種技術與輕鬆有趣的創造性遊戲有著不解的淵源。同時來自東方的中國文化也為榮格提供了心靈的滋養,陪他走出困境,同時也成為了積極想象技術的理論基礎。

榮格在1913年到1916年期間發現了積極想象技術。在1912年與弗洛伊德分裂以後。榮格一時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內心非常混亂彷徨,他的內在情感有將他淹沒的危險。他不得不去尋找一種方法來面對自己的內在情感。此時的他玩起了小時候玩的搭建積木的遊戲,在遊戲中,他的想象連綿不絕地湧現。一段時間以後他發現,當他設法把情感轉化成意象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感到平靜和安寧。於是他就去尋找那隱藏於情感之中的意象。從他自己的搭建積木的遊戲裡,榮格也體驗到象徵性遊戲的創造性和治癒的力量。這個過程可以將大量能量加以釋放,而且獲得的洞見也讓他找到新的方向。這種想象經歷最終重塑了他的生活。當他從他的內在世界走出來的時候,他已做好準備去引領自己所開創的心理學新流派。

在使用“積極想象”命名這個治療技術之前,榮格曾使用過不同的名稱來描述此項技術。最初他使用“超越功能”,後來他把它稱為“影象方法”,其他的名稱還有“積極幻想”和“積極奇想” 。榮格在1916年寫了第一篇論述積極想象的文章,命名為“超越功能”。文中描述他的這種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和他所獲得的關於心靈本性的深刻理解。榮格不僅描述了積極想象的階段和它的諸多表現形式。而且他還把積極想象同夢的工作和移情關係的處理聯絡在一起。在1929年與衛禮賢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書中,榮格第一次系統表達了積極想象的思想。1933年,榮格在《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這篇論文中初次對積極想象技術做了勾畫。在1935年塔維斯托克的講演中。榮格首次使用了“積極想象”這一術語來表示自己心理分析的獨特方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榮格對積極想象地位的描述也有所變化。在早期,榮格只是把積極想象作為一種附屬的心理治療技術。後來他認為夢的解析也是基於積極想象。

有人問如何弄明白積極想象技術,榮格說,你把“求雨”的故事看明白後就知道了。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五、詞語聯想

詞語聯想看起來是十分簡單的方法,幾乎不包含任何神秘或深奧的色彩。讓被試者按照一種簡單的規則,對一些特定的刺激性詞語做出自己的聯想與反應。在榮格之前,高爾頓和馮特等人,在其心理學的研究中都曾使用了形式極為類似的詞語聯想法。

儘管榮格並非是第一個使用這種詞語聯想技術的人,但是,他卻是第一個利用詞語聯想的技術來研究反應障礙的心理學家。在種種反應差異的背後,尤其是被試反應障礙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因素在起著作用。因而,覺察到這樣的問題,以及努力去尋求問題的答案,使得榮格有機會把詞語聯想方法作為一種研究心理疾病根源或病源的臨床技術。

詞語聯想的工具,是一份寫有100個詞的一張紙。測試的指導語,只是讓被試聽到刺激詞之後,儘可能快地做出由此刺激詞所聯想到的反應,即一個或幾個聯想反應詞。當確信被試懂得詞語聯想的意義之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測驗。用一隻秒錶就可以記錄下被試對每一個刺激詞反應所需要的時間。

這確實是十分簡明的測驗方法。儘管進一步的分析需要依據更多的反應指標。在被試的反應時間之外,被試反應回答詞的詞義及其聯想、反應回答的錯誤或口誤以及被試對刺激詞反應時的面部表情及有關的非言語線索等,都可以作為深入分析的情結指標。

榮格曾經給一位大約35歲左右的男子進行過詞語聯想的測試,他是一位正常的被試者而不是病人。榮格在其講演中,具體地描述了他對於該男子詞語聯想結果的分析:

開始的單詞是“刀”,它引起4個干擾反應。接下來的干擾是“矛”(或槍),其後是“打”,再後來是“尖銳的”,最後是“瓶子”。這只是連續50個刺激詞中的少許幾個,但足夠我用來使被試把事情和盤托出。我說:“我不知道你曾有過如此不愉快的經歷。”他盯著我說:“我不懂你在談些什麼。”我說:“你明白。你曾因為喝醉酒,有過一樁用刀傷人的不愉快糾葛。”他說:“你是怎麼知道的?”隨後便講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他出身於受人尊敬的單純而正派的家庭,有一次因為喝醉酒與人發生爭執,用刀刺傷了對方,結果被判刑一年。這是一件他不想提起的重大秘密,因為這會給他的生活罩上陰影。但是,這情結就在其詞語聯想的測驗中表現了出來。

儘管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詞語聯想只是榮格早期從事心理分析的方法,認為它過於簡單,甚至已經過時,但是,在詞語聯想形式下所包含的方法論的意義,卻仍然像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那樣,具有潛在的深意和價值。榮格在為其蘇黎世榮格研究院制定訓練章程的時候,將詞語聯想作為重點課程以及必考的科目,自有他的道理。一旦你理解了那簡單形式背後的意義,那麼也就能夠繼續發揮它有效的作用。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六、智慧老人

智慧老人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中集體潛意識的原型之一。

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和直覺智慧的形象化。智慧老人給人的典型印象是強大無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智慧老人可以以魔術師、隱士、哲人或教師的形象出現在夢中。

智慧老人原型分析,是指代表集體潛意識中的“智慧和知識”或“非凡的洞察力”,是人類祖先適應環境經驗積澱的人格化表現形式。榮格對此有切身體驗,說在夢中常有位名叫斐樂蒙的老人出現,正是這位老人激活了他的思想,並教他認識到心理的客觀性和現實性。榮格認為,人們遇到難題時獲得的靈感或頓悟,以及在夢中得到的啟示均來自這一原型。它也有兩面性,若過度膨脹,會使人閉目塞聽,獨斷專行。

洞察力是指深入掌握事物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字面上看來洞察是指對於山洞的觀察,山洞除了洞口的地方可以被陽光照射外其他地方越深入就越是黑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都可以有觀察能力了。洞察力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

榮格用智慧老人來形容我們內在所具有的有關意義與智慧的原型意象。男人阿尼瑪發展最高階段的索菲亞形象,以及阿尼姆斯發展最高階段的赫耳墨斯的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這種智慧老人的意義。

榮格的斐樂蒙,也就是榮格自己的“內在老人”。實際上,所有的原型意象,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夢中,也可能以其他象徵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夢的分析來了解分析我們的原型意象,也可以透過積極想象來與他們相互溝通。

“斐樂蒙”是這樣在榮格的夢中出現的:“夢中出現了一個像大海一般蔚藍的天空,天上漂浮著不是雲彩,而是棕色的土塊。土塊像是正在散裂開似的,於是在這些土塊之間,蔚藍的海水便可以讓人看見了。但是這海水便是藍天。突然間,一個帶著羽翼的人從右方橫向駛過天空。我看出來這是個長著牛角的老人。他拿著結成一串的四把鑰匙,緊握著其中一把鑰匙,像是要開啟一把鎖似的。他長著翠鳥的羽翼,顏色跟翠鳥一模一樣”。

榮格稱老子就是一個完美的象徵,他具有超越的智慧,可以看到以及真切地體驗到價值與無價值。受老子的影響,榮格在其晚年渴望著迴歸其本來的存在,迴歸那永恆的未知的意義。

榮格說:“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恆的真理……我對於我自己越是感到不確定,越是有一種內在生髮的、與所有的存在均有聯絡的感覺。事實上,似乎那長期以來使我脫離於世界的疏離感,已經轉化為我內在的世界,同時展現給我一個意外而新穎的我自己。”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詮釋(13)

丁俊貴

2022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