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由 正心正舉 發表于 影視2023-01-08
簡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錯誤”的產生,依賴於兩個關鍵因素——對事件發生過程的準確記憶和事後反思,在現今階段只有人類大腦的進化程度滿足這些條件,可以支撐起完整的反思鏈條,能夠根據事件的因果關係,對先前選擇做出對錯的區分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會怎麼樣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每當夜深人靜回憶往事的時候,總有許多遺憾的瞬間在眼前閃現,令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這些多年以後仍很難放下的事件,也許是粗心大意釀成的一個惡果,也許是猶豫不決失去的一次良機,也許是衝動行事無可挽回的一段關係,也許是偶然錯過成為永恆的一番悔恨。

雖然理智上我們十分清楚,過去的事情是無論如何也沒法改變的,但有時候還是抑止不住地希望藉由穿越時空的超能力,回到時光隧道中某個時刻的自己,去改寫意難平的人生,讓如今的一切變得與現實大不相同。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一行禪師說:“人們有一種想回到過去的傾向,遺憾和悲傷總是把我們拉回去。”因為人們抱有這樣的信念:只要有機會從頭再來,我一定把事情看得更加透徹,全面理性地權衡利弊,分清局勢的輕重緩急,而不再像以前那麼魯莽輕率,做出讓人後悔的錯誤決定。

如果我們真的穿越回過去,就可以變得明智而避免犯錯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思考,人類語言中為什麼會有“錯誤”這個概念。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犯錯是事後反思做出的判斷和歸類

我們知道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所有可觀察到現象的發生和發展,都遵循自然執行的客觀規律,有句話講“存在即合理”,一切後果,都是物質運動在時空累積之下的必然結果,一切現狀,都是先前狀態在規則演化之下的最終形態,世界上原本並不存在對錯的區分。

正確和錯誤的概念,是相對於滿足個體利益而出現的,從短期及長遠考慮,凡是選擇的結果符合個體的需要和願望,使之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我們把該選擇定義為正確的,反之,如果結果事與願違,致使個體利益受到損失,就把該選擇定義為錯誤的。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事物的發展通常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只有等待事件按照其固有的節奏延伸,經過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最終結果浮出水面之後,人們才能去反思,自己當初所做的決策是怎樣影響結果的,並對選擇的正確性做出判斷。

舉個例子,小張早上出門前聽到天氣預報說今天有大雨,抱著僥倖心理,又覺得攜帶雨傘太麻煩便沒帶雨傘,晚上騎車回家的途中果然風雨交加,他被淋成落湯雞。回到家裡換下溼透的衣服,小張開始坐下來反思整個事情的過程,因為被雨淋溼是他所不希望的結果,故而小張得出結論“不帶雨傘是錯誤的選擇”。

但如果把時間撥回到那天早上,小張決定不帶雨傘出門的那個時刻,糟糕的結果還沒發生,我們就無從斷定該選擇是正確還是錯誤的了,因為完全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天氣預報的資訊不準確,帶傘完全是多此一舉。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錯誤”的產生,依賴於兩個關鍵因素——對事件發生過程的準確記憶和事後反思,在現今階段只有人類大腦的進化程度滿足這些條件,可以支撐起完整的反思鏈條,能夠根據事件的因果關係,對先前選擇做出對錯的區分。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錯誤是人類意識的產物,是人們站在時間末端,經由反思而對以往決定的判斷和歸類。

一切錯誤都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生活由連續的選擇組合而成,既然錯誤總是產生於事後,那麼在每一個當下,人們如何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明智選擇呢?實際上,人類做出的任何決定不管大還是小,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是當前認知水平下的最佳選擇,直覺從不會虧欠它的主人。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人們做出決策的很短時間之內,都會透過意識或潛意識的複雜思考,權衡內在需求的重要性、可行性、安全性、效率、收益、損失等因素,預判備選項的可能後果,從而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即使事後被證明為錯誤的選擇,放在當時來看其好處也明顯大於壞處。

小張決定不帶雨傘的瞬間,大腦已經自動完成了利弊分析,可能想到“以前攜帶雨傘卻用不上”的記憶,和“本地天氣預報經常不準確”的經驗,便覺得不帶雨傘大機率不會被雨淋到,而且可以獲得輕便省事的好處,所以“不帶雨傘”的決定,確實是小張當時能夠做出的最佳選擇。

正因為無法準確預知未來,理論上人類的犯錯不可避免。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人似乎更善於做出正確的選擇,有些人卻常常因錯誤而後悔,其中的差異就在於每個人認知水平的不同,人們只能在當前認知水平的限制之下發揮決策力。

打個誇張的比方,假如小張掌握了準確預測天氣的尖端技術,知道晚上幾點必下大雨,那麼他定會選擇攜帶雨傘,或者趕在下雨之前回家,就不會被雨淋到,由於認知水平的提高,他減少了一次犯錯的機會。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再例如高考填報志願,不少學生聽從家長建議,選了不感興趣的專業,後來感覺學習缺乏動力便開始後悔,責備自己太沒有主見,未能選到更具發展前途的專業。

但是放到當初選擇志願的時候,這些學生可能因為經驗有限,相關知識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判斷力沒有太大把握,或者為了取得父母的情感支援,才決定交出選擇的權力。這種決定對於身處當時情境中的他們來說,同樣是最符合自身需求的做法,相應地他們獲得了比如焦慮情緒減輕、增進與父母的聯結、免於承擔責任等益處。

事後他們之所以感到後悔,是因為進入大學之後,眼界變開闊了,這才認識到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但是人生閱歷需要實踐的積累,而不是憑空產生的,錯誤是實踐的必經過程。如果他們只是簡單回到當初的情境之下,仍然保持原來的認知水平不變,也就不可能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認知水平決定了選擇的實際效果,和每個人犯錯的可能性大小,雖然任何時刻我們都能做出最佳選擇,但只有透過提高認知,才能確保做出更為有效的選擇。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如何科學看待過去的錯誤

只要人們按照主觀意志不斷地做出決定,就會始終與錯誤相伴隨,而且往往一個人做得越多錯得也越多,如果想要避免犯錯,或許終究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什麼都不做,畏首畏尾止步不前,顯然這條路也正通往錯誤的方向。

塞·約翰遜說:”犯錯並非總是意味著無知,知識並非總是召之即來”。理性的應對錯誤的方式,需要我們跳出習慣性評判體系的桎梏,用面向未來的積極眼光,看待既已發生的錯誤。

同情和原諒

當你為過去犯的錯而自責不已的時候,其實是陷入了全知全能的幻想之中,認為你早就應該料到所有選擇的最終後果,從一開始就規避錯誤的發生,但是這並不符合現實情況。我們並不是超人,有的只是侷限的經驗和認知水平,同時還受到七情六慾的左右,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諸多內外因素融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做決定的那一刻其實並不如想象中自由。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雖然我們的認知系統或許漏洞頻出,卻是做決定時刻的唯一參照,原諒已經竭盡全力滿足需求的自己,同樣也是對於人類與生俱來弱點的寬容。

勇於承擔錯誤的後果

錯誤決定將導致人們不願看到的後果,作為產生行為的主體,我們需要為行為的後果負責。行為的自然後果通常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主體的利益,比如把車胡亂停放就可能面臨罰款,經常不守約定就會失去信譽,即使並非心甘情願,人們也已經為錯誤付出了代價。

還有一種情況,錯誤的行為傷害到他人,或給他人造成損失,這時我們需要主動承擔後果,進行必要的道歉,並處理好善後工作。

利用錯誤的反饋資訊提高認知水平

當我們說一個做法正確或錯誤的時候,也是在收集行為的反饋資訊,得出哪些方法可行,而哪些方法是無效的。從這一點來看,錯誤無關乎道德評判,而是珍貴的自我完善過程,它幫助我們透過實踐提高對一類事物的瞭解和認知,逐漸接近最有效處理問題的途徑,從而在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做出比上次更合理的選擇。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人們是否能夠避免犯錯?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段漫長的騎行,最初不可避免遭遇跌跌撞撞,甚至摔得鼻青臉腫,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收到足夠數量的錯誤反饋,就會越來越熟練於根據地形變化控制車的方向,適時加速或採取剎車措施,更好地躲避障礙。隨著騎車技術的持續精進,旅程也越發變得輕鬆自如,人們甚至有了更多空暇去享受身邊的風景。

錯誤本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完善自身、提高智慧水平的重要階梯,當我們嘗試理解自己曾經的選擇,而不再執著於改變過去的錯誤,就表明我們已經變得比當時更富有智慧。找到導致錯誤決定關鍵的內在需求是什麼,我們便能夠引以為鑑,避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而這才是那些遺憾和傷痛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