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笑看西遊—唐僧成佛八十一難,“難”字怎麼讀?

由 苦行儒 發表于 音樂2021-10-26
簡介”此外,西行途中,唐僧一直帶著“畏難”情緒,如:第二十七回——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

罷罷如何讀

唐僧成佛八十一難之“難”字怎麼讀

旃檀功德佛成佛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從遇難、遭難到避難、逃難,就差點沒殉難,五個難友一路行來多災多難,好在難兄難弟們患難與共,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

笑看西遊—唐僧成佛八十一難,“難”字怎麼讀?

“金蟬遭貶”第一難,金蟬子由“天道”之神變成“人間道”之凡人,類似於“人間道”之凡人變成“地獄道”之怨鬼,那可是死過一次的終極苦難!

“出胎幾殺”第二難,剛剛經歷過一次死亡,重新投胎降生人世間之際,又差點隨風而去,幼小的生命面對生存的挑戰,險象環生命運多苦難!

“滿月拋江”第三難,剛滿月的嬰兒躺在一塊木板上隨江水飄蕩,命在旦夕,金蟬子的人生太多苦難!

“尋親報冤”第四難……

慢,按前面的思路來解析第四難有些不順暢,擱了淺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八十一難中的“難”理解為“災禍,危難”之意,然而“尋親報冤”這一“難”中親人相見,“尋親”如願,大仇已報,“報怨”得償,整個過程比較順利,結局相對圓滿,用“災禍,危難”來形容這一事件似乎不太貼切。

再往後看,尚有多難不可一意釋之。

繁體的“難”字左為“哀鳴聲”,右為“鳥”,意為“鳥兒哀鳴”,《說文解字》中釋:鳥也,從鳥,堇聲。清代段玉裁注:今為難易字,而本義隱矣。

“難”字通常有兩種讀音:

其一、音nán,《康熙字典》註釋為【廣韻】那幹切,平寒。

其作為形容詞時為“不容易、艱難,不可、不好”之意。古詩文中如李白的《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另如王褒《靈壇碑文》:桓譚作論,明弱水之難航。“尋親報冤”之“難”不可解釋為“災禍、危難”,但解釋為“艱難”較為妥當。這層含義在八十一難中用的比較多,如 “流沙難渡”、“難活人參”等均適用於此義。

作為動詞時為“感到困難、畏難,使感到困難”之意。古詩文中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鐵衣冷難著;另如《左傳》:今不行禮於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此意解釋第五十難“賽城掃塔”最佳,“賽城掃塔”中唐僧的畏難情緒很明顯,第六十二回——唐僧用帚子掃了一層,又上一層。如此掃至第七層上,卻早二更時分。那長老漸覺睏倦,行者道:“困了,你且坐下,等老孫替你掃罷。”三藏道:“這塔是多少層數?”行者道:“怕不有十三層哩。”長老耽著勞倦道:“是必掃了,方趁本願。”又掃了三層,腰痠腿痛,就於十層上坐倒道:“悟空,你替我把那三層掃淨下來罷。”

此外,西行途中,唐僧一直帶著“畏難”情緒,如:

第二十七回——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飢怎行?況此地山嵐瘴氣,怎麼得上雷音?”

第三十六回——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

唐僧西行途中的“畏難”情緒,筆者在其它多個章節中均有分析,這裡不再累述。

笑看西遊—唐僧成佛八十一難,“難”字怎麼讀?

其二、音nàn,《康熙字典》註釋為【廣韻】奴案切,去翰。

其作為名詞時為“災難、禍害,怨仇、仇敵”之意。如《資治通鑑》:芟夷於難;另如《戰國策》:將西南以與秦為難。這層含義在八十一難中用得最多,我們看到“難”字,正常思維下第一反應就是“災難”之意。唐僧在西行途中所經歷的絕大多數“劫難”都可用此意詮釋。

作為動詞時為“詰問、責難,抵擋、拒斥,論說、爭辯”之意。如劉開《問說》:交相問難;另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難壬人;另如《史記·五帝本紀》: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此意較“災難”更適於第三十四難“大賭輸贏”。此外,“比丘救子”一“難”中,鹿精責難唐僧,唐僧與之論說但慘敗於國師詰問之下,第七十八回——國丈笑道:“西方之路,黑漫漫有甚好處!”……那國王聽說,十分歡喜,滿朝官都喝采道,“好個惟道獨稱尊!惟道獨稱尊”長老見人都贊他,不勝羞愧。

除此之外,古人中,“難”字還是一個通假字:

其一、通“戁”,音“nǎn”,有“畏懼、恐懼”之意。如《曾子·子思子》——君子恭而不難。

《西遊記》中的唐僧,沒有克服“恐懼”心,其較凡人更加膽小怕事。雖屢經挫折,卻不長能耐,每每遇事,仍是魂不附體,膽戰心驚。比如“雙叉嶺上”,這位高僧張揚著自己不該有的恐懼心,而且,事後也沒有多少改進,他的小心肝撲通撲通跳了整個一條西行路。

第十三回,唐僧初出長安邊境——(三藏)正疑思之間,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從者膽戰。卻才悚懼……這法師戰戰兢兢的,偷眼觀看……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只聽得嘓啅之聲,真似虎啖羊羔,霎時食盡。把一個長老,幾乎唬死。

這是凡僧初出長安的第一場苦難,也便罷了,但經歷了萬千魔難之後,唐僧還是膽小如鼠。第九十一回——眾妖一擁上前,把唐僧解了索,穿了衣服,推至座前,唬得唐僧戰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饒命,饒命!”

第九十七回——眾賊遂持兵器,吶一聲喊,跑上大路,一字兒擺開,叫道:“和尚,不要走!快留下買路錢,饒你性命!牙迸半個不字,一刀一個,決不留存!”唬得個唐僧在馬上亂戰……三藏師徒們將著金銀服飾拿轉,正行處,忽見那槍刀簇簇而來。三藏大驚道:“徒弟,你看那兵器簇擁相臨,是甚好歹?”……只見那:唐三藏,戰戰兢兢,滴淚難言。

即便登了靈山,依然如此,第九十八回——大聖引著唐僧等,徐徐緩步,登了靈山,不上五六里,見了一道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里寬闊,四無人跡。三藏心驚道:“悟空,這路來得差了,敢莫大仙錯指了?此水這般寬闊,這般洶湧,又不見舟楫,如何可渡?”……三藏心驚膽戰道:“悟空,這橋不是人走的,我們別尋路徑去來。”……好大聖,拽開步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須臾跑將過去,在那邊招呼道:“過來!過來!”唐僧搖手,八戒沙僧咬指……三藏見了,又心驚道:“你這無底的破船兒,如何渡人?”

一個“戁”形象地刻畫出唐僧取經途中的心魔之“難”。

其二、通“儺”,音“ nuó”,《康熙字典》解釋為【正韻】奴何切,同儺,卻除兇惡也。如《禮記·月令》:命有司大難。

笑看西遊—唐僧成佛八十一難,“難”字怎麼讀?

“儺” 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古代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通常戴上面具以歌舞的形式進行,現存儺神面具與《西遊記》相關的有如來佛、觀音、太白金星、彌勒佛、六丁六甲、金剛、閻羅、羅漢、真武大帝、張天師、馬趙溫關四天將、四大天王等。現存的儺舞小戲與《西遊記》有關的有《牛魔王醉酒》、《鬧龍宮》、《猴子偷桃》、《五行山》、《高家莊》、《唐僧取經》、《三打白骨精》、《三盜芭蕉扇》等。

《西遊記》中師徒一行逢鬼遇怪、降妖驅魔,雖不戴面具,沒有歌舞,性質上就是“儺儀”。故此意差不多亦能貫穿諸“難”始未。

這樣一來,八十一個“難”大多都有合理貼切的解釋了,對號入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