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頭部為什麼能帶動整體,運營的邏輯是什麼

由 增長研究社 發表于 攝影2021-07-16
簡介在面對海量使用者群體,想落地策略或制度的時候,不必試圖一下子影響全部整體,只要能找到聯絡員、內行、推銷員這三類頭部角色,就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去做傳播和滲透,最終拿到影響整體的效果

渠道商是幹什麼的

對於一個產品或生態來說,終極理想形態是「自運轉」。像永動機一樣,所有零件都沒毛病,各個模組都配合的很好,就這麼不停的轉呀轉。

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機器需要維護和修理,也需要使用和操作,這樣才能更有目標導向的運轉。這裡的維護修理和使用操作,就是人們需要動手去做的事。人們動手去做了,機器可能就會運轉的更好;人們沒動手,機器可能就會壞掉。

同理,在網際網路產品運轉過程中,「自運轉」也是終極理想形態,也需要人們動手去維護和操作。這裡說的「動手」,就是「運營」。

所以,運營的本質是人工干預。

既然是人工干預,所以只能直接影響區域性,不能直接干預到整體。

在動手干預的時候,要選擇整體裡最有價值的區域性。無論被幹預的是使用者還是服務,都可以按照角色、規模、效率等指標劃分出優先順序最高的那一撮「區域性」。而這個區域性,在應用場景中往往是以頭部角色出現的。

案例一:

在某平臺,每日TOP內容UV/VV會呈現下圖這樣的冪次分佈,頭部內容的數量可能只有20%,但佔據了80%的流量。所以在人工干預的時候,就會去動手干預這20%的頭部內容,或者說希望透過干預讓某些內容成為這20%的頭部。

常見的場景,就是做熱點內容或者衝熱搜。人工來挑選或產出熱點內容,再推到站內外的資源位上,憑藉內容本身去搶流量。

頭部為什麼能帶動整體,運營的邏輯是什麼

案例二:

某品牌廠商想把新產品推廣到終端店面和消費者手裡,肯定不會自己去一個個找,這樣效率太低,沒辦法大規模複製。而是把各地渠道商都集合到一個大會上,來講產品功能和渠道政策,撬動渠道商去做推廣。

這裡的終端店面、消費者、渠道商,構成了廠商的客戶整體。但在落地執行的時候,廠商選擇用渠道商這個頭部角色,去撬動客戶整體。

頭部為什麼能帶動整體,運營的邏輯是什麼

案例三:

在某平臺,按照使用者身份的維度可分為:明星、專家、職業人士、業餘愛好者。透過常識也可以判斷出這四類身份的人數規模是依次遞增的,也就是明星最少,可能只有十幾個人;業餘愛好者最多,可能會有幾十萬。

在實際運營的過程中,都會選擇明星、專家這樣的身份優先順序高且數量規模更小的群體。也就是用人工運營的手段去撬少數頭部,期望去帶動整體效果提升。

頭部為什麼能帶動整體,運營的邏輯是什麼

以上案例是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但參照的底層邏輯的相同的:

用人工干預頭部的方式,最終帶來拉動整體的效果。

這裡說的人工干預是手段,頭部是被幹預的角色,提升整體是目標。

那麼,為什麼干預頭部就能帶動整體呢,原因是什麼?

1、二八法則

頭部數量雖小,但價值巨大。所以只要抓住這頭部20%,實際上干預的是整體收益的80%。這個買賣絕對值得幹,也能說清楚收益。

這種是非常理想的狀態,抓頭部20%是打法,拿到整體收益80%提升是結果,可理解程度很高,符合相對嚴謹的推導邏輯。但這種情況過於理想,出現的機率也較小,本文不做討論。

2、群體效應

主要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去講群體之間的關係和影響,去講頭部領袖或先驅者對整體群體的帶動作用。

因為不是指標側的嚴謹推導邏輯,所以和網際網路行業常用思考方式不同,存在比較高的理解成本,目前還不算是共識。本質上是科學視角和人文視角是差別,讓前者的簇擁者使用後者來思考問題,是有點顛覆三觀的。

但思考和論證這個問題又是有價值的,能看到幾個被人工干預過的頂尖網際網路產品,發展勢頭非常好;也能看到幾次現象級的傳播事件,對產品有決定性的助推,甚至能養活一個公司。

有關頭部和整體的作用力關係,分別從以下角度去論證:

1、個別人物法則

說到頭部和整體的關係,首先會想到什麼是頭部?頭部是怎麼挑選出來的?有什麼依據嗎?

有關頭部的定義,可參考《引爆點》中提到的個別人物法則(Law of the Few),在傳播中有三個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分別是聯絡員、內行和推銷員。如果掌控這三類人,就抓到了傳播的關鍵點。

簡單介紹這三類人:

「聯絡員」是流量池。指聯絡人非常多,社交能力極強的人;

「內行」是指專家。指專業的、掌握內情的群體,有信服力;

「推銷員」是渠道。指有極大動力和感染力的群體,可以靠一己之力做推廣傳播;

在面對海量使用者群體,想落地策略或制度的時候,不必試圖一下子影響全部整體,只要能找到聯絡員、內行、推銷員這三類頭部角色,就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去做傳播和滲透,最終拿到影響整體的效果。

而且對於運營者來說,這三類人的數量很少,且理論上都可以識別和接觸到,完全適合人工干預的條件。只要找到共同的利益關係,輔以一些運營手段,就可以落地執行了。

邏輯是通的,難點是如何識別這三類人,也就是篩選條件是什麼。舉個簡單粗線條的案例:

「聯絡員」去找站內外粉絲最多的人,看內外部TOP粉絲榜,弱化看能力和專業度;

「內行」去找有專業資質或從業經歷的人,比如教授、持專業證書的人,其次是粉絲越多越好;

「推銷員」去找對產品或品牌忠誠度最高的人,比如群裡最活躍、舉報投訴最多、花錢最多的人。

「個別人物法則」本質是挑選頭部角色並用好他們的方法,和本文「頭部帶動整體」的觀點一致。拿這個概念作為論據,是想表達這個觀點是被論證和應用過的,已經有比較成型的理論。

2、群體的傳染屬性

上一段講了什麼是頭部,以及為什麼選和怎麼選頭部,接下來要講為什麼頭部會對整體有帶動作用。

這裡說的整體,是某個或幾個有相同屬性的人組成的群體。按《烏合之眾》對群體的分類來說,分為異質性和同質性群體兩種。

異質性群體:無名稱的群體(碼農)、有名稱的群體(陪審團)

同質性群體:派別(宗教)、身份團隊(球迷);

群體存在了,就會形成群體心理,而

群體心理是有傳染屬性的。

《烏合之眾》認為個體在組成群體之後,思考能力和個性就消失了,極易受到群體心理的傳染,變得非常極端、簡單、沒有耐心,從而接受群體的思想和意志。引用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裡說的,就是這些人的系統2失效了。

要形成群體心理的傳染屬性,需要具備三個前提條件:

有群體的領袖

領袖有動員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

要有名望

注意,第一點就是「有群體的領袖」,這是會產生群體心理傳染屬性的重要前提。沒有領袖,傳染這件事就不會發生。這裡說的領袖,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多個人,實際上就等同於群體中的頭部角色。

領袖對於群體的傳染,實際上就是頭部對整體的帶動。

運營在去篩選和運營頭部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試圖把握群體中的領袖。希望透過領袖,向群體傳遞運營的意志。

3、話語權在少數人手中

群體中頭部角色的重要性,還可以從社會話語權這個角度去論述。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到一個觀點:從古到今,人類世界都是被受過不錯教育的人和讀書人在統治,這就是讀書寫字的重要性。

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文字對人類的影響不只是用來記錄,而在於可以用來講故事。重要的是,人類是需要故事來驅動的。

其次,人們在記錄歷史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寫什麼和不寫什麼。我們選擇講述其中一種敘事,就等於選擇讓其他敘事失聲。

正是因為可以選擇寫什麼和不寫什麼,帶來的危害是資訊壁壘,寫出來的文字和事實很可能就是不一樣的。常見的情況是官僚作風,為了欺上瞞下,保護自己的利益,寫下並非是很客觀的文字記錄。帶來的好處是有用資訊的沉澱,做延續性的研究,以及指導後續趨利避害。

因此,人類社會是受過不錯教育的人在統治,而放眼整個人類群體,這樣的人一定是極少數。

再回到本文討論的場景,如果運營去選擇這個群體的頭部,就可以按照使用者身份來分層,頭部角色就是「受過不錯教育」的人。

最後要說,頭部對整體的帶動作用講完了,但也只是泛泛的講道理,肯定不會是公司甚至行業內認可的論證體系。

理想的狀態是,拿著具體和本土化的最佳實踐,提煉出可複用的方法論,不斷論證和套用。

作為一個網際網路從業者,要不斷去探索現象背後的本質,不能只是「別人這麼做我也這麼做」,而是要努力加深理解,去找更優解。

作者: 韓敘 快手運營負責人,前網易新聞運營總監,《超級運營術》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