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攝影2022-11-28
簡介因此社會心態不是憑空產生的,其產生除了需要具備包括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等能被人感知的客觀存在之外,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認知、思考、情感體驗等意識層面的活動,甚至個人的教育背景、思維方式、理承受能力等,都是影響社會心態的主觀因素

如何有效避免旁觀者效應

社會心態是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依據人們的心理狀況和發展趨勢提出的概念,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具有自發性、時代性、群體性和感染性等特徵,同時複雜的社會歷史條件也決定了影響社會心態的要素的複雜性。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社會心態研究的程序中,社會心理學同馬克思主義相比,更早地將社會心態納入研究範疇,截止到目前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系統的研究框架。

社會心理學以個人的情緒、認知、需要、價值觀和行為傾向為基本單元,以社會群體和團體的相關要素為中間層面,最終擴大到整個社會,社會需要、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行為傾向、社會價值觀構成了社會心態的核心。

一、客觀因素

社會心態是綜合作用的產物,其產生和變化受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外部的客觀環境為社會心態的產生、發展和嬗變提供了基礎,包括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社會意識形態、社會階層等。

1。生產方式

社會心態作為人的主體能力的外在表現方式和本質力量的物件化結果,離不開賴以存在的物質生產方式,“工業”的形式決定了心態的樣式,是社會心態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瞭解生產方式對社會心態的影響,要將社會心態置於人類社會和歷史的演進中,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考察。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社會形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個歷史階段,併產生了與之相對應生產方式。原始社會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氏族為組織方式,自然性和原始性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色,採集狩獵是原始社會最基本的生產方式。

原始社會形態下的人處於“集體無意識”狀態之下,維持生存是原始人的唯一需求,自然崇拜和圖騰、巫術等心態成為禁錮人們思維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人們在形成獨立自主的心態的同時,商品經濟的弊端也導致了拜金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等不良心態的產生;另一方面,開放的世界環境塑造了人們開放包容、競爭進取的社會心態。

透過分析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不同社會的心態表現,可以得出社會心態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必然受一定時代生產方式的制約。社會心態的變化發展從根本上來說是社會生產方式的反映,是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不斷調整的結果。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2。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作為現有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靈魂,它貫穿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因時因地不斷變化發展,但也具有穩定性和傳承性,成為影響人的社會化的關鍵因素。

文化作為人的存在的歷史前提和生活的外部環境,文化的豐厚與貧瘠、開放與保守等差異對人們的社會心態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塑造人們健康的精神世界,有利於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而落後腐朽的文化則起阻礙作用。

社會的文化發展狀況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它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不能離開自己的歷史,在既定的文化傳統下,人會不自覺地接受它們、肯定它們,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觀念和行為,風俗、習慣、信仰等文化傳統透過影響人們的信仰、觀念以及認識世界的方式,從而成為影響人們心態內容的重要因素。

其次,不同時代或者不同內容的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各不相同。因此,對待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而不是恪守陳規。要避免落後腐朽的文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甚至成為評判人們思想言行的標準。

3。社會意識形態

作為影響社會心態的客觀要素,不同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心態的作用各不相同,主要表現為對社會心態的規範和引導。社會意識形態對社會心態起引導作用。社會心態是社會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自發產生的,具有自發性、即時性、主觀性、非理性等特點,藉助輿論宣傳對人的社會心態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引導,對培育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潮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滲透對社會心態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網路新媒體生活化給輿論導向帶來的新型挑戰以及腐敗現象等社會不正之風使人們產生了迷茫、焦慮、功利、不公的心態現象。要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心態問題,需要發揮社會意識形態的在價值觀上的正向引導作用,克服社會心態非理性因素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4。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水平和社會身份的社會群體總稱,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通常以“社會階級”來指代經濟水平、身份地位、價值觀、意識形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社會群體,而社會學引用地質學的成層現象將社會成員在社會體系中的層次結構稱為社會分層。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社會階層和社會階級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哲學思維去理解,而社會分層的內涵較為寬泛,我國社會學研究將階層和階級納入社會分層,認為社會分層涵蓋其他兩者。本部分主要以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和社會現實為切入點,論述社會階層解構、重塑過程中對社會心態產生的影響。

在社會階級體系中,不同階層的人對社會狀況的反映強烈程度不同,處於低階層的人比較高階層的人更容易產生消極的社會心態。處於較高階層的人在需要上已經實現了基本的物質和精神滿足,對現狀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即使在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過程中沒有得到理想的期望,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敗感。而那些“長期處於低社會階層的人在預期與現實的距離長期得不到拉近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對社會不公平的看法,體會到一種人生的‘挫敗感’”。

如果這些已經出現的消極心態沒有得到有效的疏導和解決,則會衍生出更多其他的社會心態問題,甚至是極端行為。因此,社會階層劃分不僅使不同社會群體產生情感疏離,在心態現象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使這些現象明顯的帶有本階級的特徵。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客觀因素

社會心態作為低層次的社會意識,其產生和嬗變也離不開人的各方面主觀因素,原因就在於社會心態以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為主體,人們的生理因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知識經驗等主觀條件都會對社會心態產生影響。

因此社會心態不是憑空產生的,其產生除了需要具備包括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等能被人感知的客觀存在之外,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認知、思考、情感體驗等意識層面的活動,甚至個人的教育背景、思維方式、理承受能力等,都是影響社會心態的主觀因素。

第一,社會認知是社會心態的直接影響因素。社會認知是基於知覺、態度、偏見等個人的主觀價值判斷,以個體的認知為基本單元,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社會認知是構成社會心態的核心要素,也是測量社會心態的指標之一,個人水平和群體水平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認知的基本緯度,因此在分析社會認知如何影響社會心態時,可以以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為理論基礎。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心理學學者認為,社會認知一般是指“人對各種社會刺激的綜合加工過程,是人的社會動機系統和社會情感系統形成變化的基礎,它包括社會知覺、歸因評價和社會態度形成三個主要方面”。

第二,思維方式差異形成不同的社會心態樣式。思維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對人們的言行、思想觀念起決定性作用。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思維方式是社會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根據自身的現實需要,在意識中反映、射攝、解構、重構社會物件的思維活動的樣式和規律”。

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社會成員的思維方式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一方面與國家、地域和歷史文化背景有關,思維方式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與個人的社會經歷和認知水平有關,思維方式體現社會成員自身的個性。但無論什麼型別的思維方式,都會對社會心態產生影響。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的素質對社會心態產生影響,即知識經驗、道德修養、心理素質等在塑造社會心態過程中的綜合作用。“人的素質是由人的先天稟賦及在後天學習和培養中形成的各種品質、潛力、能力、素養和修養等組成的綜合系統。”人是社會的產物,社會存在為人類生存提供客觀外部環境的同時,也使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將實踐活動中的經驗內化為自身的素質與能力,從而影響主體的社會心態。

因此,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社會心態。最後,個人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心態的前提。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智力體力、才能、科學素質和道德品質等方面,心理素質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心理素質對社會心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個人的心理調適能力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制約。

當前的社會矛盾及教育、醫療、住房等各方面生活壓力使人們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導致焦慮、迷茫、抱怨等消極的社會心態現象,如果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不強,會導致消極心態形成惡性迴圈。加強個人的心理素質,不僅有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社會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具有基礎作用。

社會心態受環境氛圍和價值體系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此外,除了社會認知、思維方式、人的素質等主觀因素,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需要、慾望、意志等具體的社會心態表現形式,也透過人的主體性對社會心態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