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由 孺子牛的書房 發表于 攝影2022-12-11
簡介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學原理》從心理結構、心理執行和心理現象構成三個方面闡釋了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說清人類最基本心理現象的心理學

地圖包中文叫什麼

摘 要:

丁小平先生在哲學、心理學、美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自然辯證法、數學、物理學、中醫學、機械設計與製造等眾多領域均有建樹,而且其中有些學科還造詣甚深。本文試圖透過梳理其創新成果,來初步反思我國教育和科研上可能存在的問題,並藉此得到必要的啟示。

丁小平先生1962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延壽縣。1977年15歲的他首次參加高考,大學畢業後任助理工程師、大學力學講師。上世紀八十年代,丁小平先生分別考入並就讀於清華、北大和中央民族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橫跨工、理、哲三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丁小平先生長期從事科研和校外教育活動,自2000年以來,他受邀在清華、北大、中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學術報告,報告題目涉及哲學、心理學、美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自然辯證法、數學、物理學、中醫學、機械設計與製造等領域。丁小平先生在上述諸多領域均有建樹,其中有些學科還造詣甚深。本文試圖透過梳理其創新成果,探究其取得豐碩學術成果的原因來初步反思我國教育和科研上可能存在的問題,並藉此得到必要的啟示。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丁小平先生參加清華校慶)

一、丁小平的學術思想

限於篇幅,本文不介紹丁小平先生在美學、教育學、文化學、宗教學、經濟學、科學史、文學理論、軍事理論、力學、藥理學、農業機械等眾多學科的造詣,只擇其領域性的學術思想加以介紹。

(一)哲學

丁小平先生在哲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個體系由基元觀和新的方法論兩大部分構成。在本體論方面,丁小平先生闡釋說,世界從存在性角度看,有實在和虛在兩種表現。事表現為虛在,物表現為實在,事物的歷史也同樣表現為虛在。事是物的表現,但前事也參與後物與後事的決定,因此,這種虛在是不可忽視的。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2002年5月11日19時至23時,應研究生會邀請,在理教109大教室講授《丁小平哲學體系總論》)

物會變,但它的“在”性不會消失;事會結束,但它的歷史性(即虛在性)不會消失。世界的“在”的本質不但不會消失,而且,世界就是這種“在”在時間性上的具體表現。當然,這種“在”的具體表現會有規模,即所謂的空間。我們把實在和虛在共同構成的這種絕對的(即超時空的)“在”叫作基元。我們自己也包含其中的世界就是基元的綿延,基元綿延的某一橫斷面叫作即時基元。

基元的“在”性和“意志”性是統一的,其意志是在的意志,其在是有意志的在。這裡所說的“意志”與叔本華的“絕對意志”是有一致性的,這種意志性既表現為發動性,又表現為規定性,還表現為目的性。發動性具體表現為能或曰能量;規定性的具體表現為永恆的規律;目的性可以在歷史視角中體會到。

基元之外的提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下一時刻的即時基元都是此時刻的即時基元唯一決定的。即時基元內部的一切事物,在橫向上,都是與它事物以生、克、乘、侮的關係相互作用著;在縱向上,以肯定嵌否定方式或曰量質互促的方式演化著。而且,不管橫向還是縱向,其作用和演化無不遵守規律。一切事物的演化都是宿命的,不存在諸如突變、混沌之類的非因果關係。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1]即事物呈現的狀態都是“先驗的結構”。承認事物演化的宿命性與宿命論有著根本的不同,宿命論的荒唐在於宿命論者把自己當成了“絕對意志”。

在方法論方面,丁小平先生闡釋說,所謂一般方法就是適用於一切事物的方法,它們包括:即時基元特性原理、廣義作用規律、相反相成規律、量變促質變規律、肯定嵌否定規律、黑灰箱白化方法等等。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先哲已經揭示的量變質變規律等,丁小平先生也把他們推向更高水平。比如傳統的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沒有外界條件的,即沒有闡釋矛盾雙方、質與量以及肯定、否定與其外界條件之間的關係,而丁小平先生解決了這些問題。而對於諸如肯定嵌否定等新揭示的規律,則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普適的新方法。肯定嵌否定規律指出:任何事物都具備內在的肯定嵌否定結構,肯定結構的成長必然導致其中鑲嵌著的否定結構的成長壯大,並最終否定原肯定嵌否定結構,使事物發展到新的階段,而舊的否定結構發展為新的肯定結構後,它又無法不鑲嵌著更新的否定結構,並由此形成新的肯定嵌否定結構,事物的發展都是在外界條件作用之下的肯定嵌否定結構的不斷自我更新過程。當然,這種事物的否定大多都不是螺旋式的上升過程,而那種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僅僅是事物發展的特例,或者說,傳統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僅僅是肯定嵌否定規律的特例,即肯定嵌否定規律才是較否定之否定規律更具一般性的規律。當然,如果說肯定嵌否定規律還似曾相識的話,那麼,即時基元特性原理、廣義作用規律等則是別開生面的,這些方法使得過去人們無從解決的問題不再那麼棘手。

當然,方法論並不限於一般規律,範疇也是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範疇領域,丁小平先生一方面重新闡釋了原因與結果和必然與偶然等範疇,而且還新增組分與結構、構成與功能等重要範疇,並予以闡釋。

在哲學分類問題上,丁小平先生認為哲學發展到今天,有必要做一般哲學和邊緣哲學的分類,這是理清哲學發展思路的前提。在邊緣哲學中,發展認知哲學、人生哲學和科學哲學都是當務之急。丁小平先生在這些方面都形成了體系,限於篇幅,此處不再贅述,但有必要順便談一下認知哲學中“真”的二重性問題。

在認識論方面,丁小平先生認為,傳統哲學家不知道“真”也是有二重性的,即自遣意識中的“真”和非自遣意識中的“真”,而且這兩個“真”常常是矛盾的,比如讀《清史》和讀《紅樓夢》都可以得到對封建社會的認識,但認知的結果有差異,這兩個“真”是不一樣的。丁小平先生指出,非自遣意識理性階段,如審美意識中的“真”高於自遣意識中的“真”,因為審美意識中的“真”更符合人性,可以稱之曰本真,認識本真是克服工具理性的最有效工具。

在世界哲學史方面,丁小平先生認為,不懂得人的心理的具體結構,從而,不知道自遣意識與非自遣意識之分,進而,也就分不清楚自遣哲學與非自遣哲學,這是當今世界哲學史書籍內在邏輯結構混亂的根本原因,也是哲學界兩大陣營互不承認的根本原因。1900年以來誕生的現象學是非自遣哲學的正式開端,海德格爾、伽達瑪、薩特、梅洛-龐蒂、加繆、雅斯貝爾斯、馬塞爾、巴爾特等無不是胡塞爾的繼承者。現象學中的“真”具有本真性,這也是為什麼胡塞爾之後大家跟進的原因所在。

在中國哲學史方面,丁小平先生認為,把《孫子兵法》和《黃帝內經》排除在中國哲學之外的做法是不可以接受的,把《孫子兵法》和《黃帝內經》,尤其是把《黃帝內經》排除在外的中國哲學史是嚴重殘缺的中國哲學史。《孫子兵法》不僅是傑出的軍事著作,也是傑出的哲學著作;《黃帝內經》不僅是開天闢地的醫學著作,也是最傑出的哲學著作。《黃帝內經》不僅是傑出的辯證法著作,也是人類第一部系統學著作。

(二)馬克思主義

丁小平先生認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就是迄今為止科學成分相對最高的哲學和社會科學。他說:“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本質是什麼?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就是社會學基本規律。”在丁小平先生看來,對各個社會形態加以科學性的闡釋本身就是社會學應有的內容,不管前人是否能夠科學地闡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是,總之他們沒有能力科學地闡釋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尤其是其中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而馬克思較好地闡釋了,這就是他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2013年丁小平與獲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的衛興華教授以對談的方式講授政治經濟學的疑難問題)

丁小平先生認為,自恩格斯以來,人們對馬克思的生產力定義的解讀都是嚴重失真的,儘管馬克思在1846年以前也曾這樣定義過生產力。他指出,馬克思揭示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經歷了幾年的時間,其中也有著波折,而與恩格斯一道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釋的生產力概念就是如此,這種生產力定義與李斯特及其以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定義的拓撲結構是一致的,1846年12月28日《給安年科夫的信》是個轉折點,在1847年上半年馬克思已經正式地啟用新的生產力定義,這個生產力定義一經啟用,其拓撲結構就再也沒有變過,直至其去世。馬克思建立生產力定義的目的在於揭示決定生產關係從而決定上層建築的原因,而不是像李斯特及其以前的政治經濟學家那樣,建立生產力的概念的目的在於說明國民生產能力。當然,馬克思對此也有相應概念,那就是社會勞動生產力,而不是生產力或社會生產力。馬克思的生產力是“人們實踐能力的結果”[2],是“文明的果實”[3],“是一個先行過程的歷史結果和產物”[4],而不是什麼“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列寧開始也錯解了,但後來糾正了。比如在1894年春用生產能力經濟力量解釋一般生產力;而到了1895年就不再把“生產力”解釋作“物質力量”,而是把“生產力的發展”解釋作“物質力量”。

對生產力概念的錯解,尤其是錯把勞動生產力當作一般生產力,而且還不懂得生產力是向量而非標量,忽視勞動者除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和經驗之外還具有特定思想、觀念、作風、習慣、習俗等因素等,結果使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被扭曲,把科學技術謬說成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這與馬克思的“主要生產力,即人本身”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

丁小平先生還指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必然把相對落後的勞動資料排除在生產活動之外,從而造成勞動資料的相對稀缺和勞動力的相對過剩,必然意義的剝削源於這種供求不平衡導致的資、勞雙方的不公平交易。

作為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丁小平先生揭示了肯定嵌否定規律和更適應原理。更適應原理闡明:“凡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生產力都可以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相匹配,而且在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條件下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相反,適應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則未必容納得了。”

丁小平先生還認為,如果馬克思能夠活到今天,他一定會給出一個概括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沒有來得及做的工作後人應該把它補全。

丁小平先生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越是接近並進入最後階段,其經濟執行特徵就越表現為寒熱病似的發展,而其中的經濟危機逐漸由負增長走向0增長和低速增長。列寧曾批判過民粹派否定這種寒熱病似的增長仍然是增長的行為。有些人利用早期馬克思主義原創者的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崩潰的錯誤解釋,把以寒熱病方式繼續實現經濟增長的資本主義社會說成是社會主義社會。應該認識到,這種寒熱病似的經濟發展方式消除不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也不會超越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歷史規律,相反,它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產物。

丁小平先生認為,資本主義表現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歷史階段是企業搶佔現實市場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第二個歷史階段是企業在穩住現實市場的前提下搶佔未來市場的階段,這個階段開始有“滯脹”現象發生,可以稱之曰凱恩斯階段;第三個歷史階段是企業在穩住現實市場和未來市場的前提下,再透過花樣繁多的心理攻勢人為製造非本真需求市場並填充它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可以稱之曰後工業階段,或者金融帝國主義階段。在本真市場和非本真市場之外,資本家再也沒有新型市場可尋,因此,後工業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後階段。

在後工業階段,資本主義的根本罪孽在於生產豐富的物質商品的同時生產精神痛苦,注意,這裡並不是說後工業階段之前就沒有精神痛苦,而是說此前的精神痛苦是私有制的直接產物,而後工業階段的精神痛苦則更多地源於私有制之下的生產及其相應的消費,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演化到後期的必然結果。這種精神痛苦的生產不僅表現為資產階級為僱員階級生產,還表現為資本家之間相互為對方生產。如果說初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罪孽在於不可避免的經濟危機導致僱員階級因物質匱乏而死亡,那麼,後工業階段的資本主義的根本罪孽在於其所製造的精神痛苦折磨得人們苦不堪言,直至患精神疾患、癌症乃至自殺。

然而,由於心理學進步的滯後,人們備受精神折磨而在自遣意識上不自知。隨著新一代心理學的普及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完善,僱員階級和資產階級乃至官員中的先進分子將陸續覺醒,他們將組成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完成革命的歷史任務。如果說資本主義初期的革命表現為單一階級——無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的話,那麼,在資本主義的後工業階段的革命將表現為對偶階級——僱員階級和資產階級共同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當然,還需指出的是,社會革命是否會發生不一定在於不革命就得死,而在於多數社會成員是否認同這個社會以及是否可能建立一個相對更好的社會。那種可以使對偶階級都得好處的革命是不可阻擋的。

(三)心理學

在繼承弗洛伊德和皮亞傑等心理學家的有益成果的基礎上,丁小平先生給出了一個新的基本心理學體系,這個體系從心理層次、心理深度和心理強度三個維度對人的基本心理結構和心理規律給予揭示。

丁小平先生認為,弄清心理結構是心理學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以往的心理學在心理層次、心理深度和心理強度問題上一直混淆。以往所說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把心理層次與心理深度混為一談。比如,經驗是非自遣意識的知性階段的心理單元,而理論則是自遣意識的理性階段的心理單元;表象是自遣意識的感性階段的心理元素,而美感則是非自遣意識的理性階段的心理單元。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2003年10月16日,又接受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盛情邀請,丁小平教授在北師大8-107報告廳作題為《心理結構理論》的學術報告。)

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學指出,人的心理由三個基本層次,即無意識、非自遣意識和自遣意識構成。

無意識層次的心理活動伴隨人的生命的始終,不存在休眠狀態。它對事物的感應是拓撲性的,而辨識卻是簡化的,其執行遵循程式邏輯。非自遣意識層次的心理活動,除了人類進入無夢睡眠狀態以外,皆處於工作狀態。它對事物的認知是拓撲性的,但辨識卻不是簡化的,其執行在靜態方面遵循形象邏輯,在動態方面遵循拓撲辯證邏輯。自遣意識層次的心理活動,僅在人腦發出指令時才啟動。它對事物的認知是分析性的,而辨識卻繁簡由人,其執行在靜態方面遵循形式邏輯,在動態方面遵循分析辯證邏輯。當然,不管是自遣還是非自遣靜態邏輯,它們都是現象的邏輯;不管是自遣還是非自遣動態邏輯,它們都是本質的邏輯。非自遣意識的思維為形象思維;自遣意識的思維為形式思維。

各層次的心理單元之間存在著互相轉化和派生的關係。無意識心理單元可轉化為或派生為非自遣心理單元;非自遣心理單元可轉化為或派生為自遣心理單元;反之,自遣心理單元也可壓入非自遣意識層次,還可壓入無意識層次。

無意識兼有生理控制中心職能。非自遣意識是整個心理控制中心。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自身與外界的資訊相互作用的過程,表現為對外界的神經電化學性反應和自身電化學性執行。自身稱之曰主體,與自身發生關係的物件物稱之曰客體。“我”就是主客體關係中的主體的主宰,即心理命令終極。這個主宰不是實物,是腦神經系統的電化學運動的一種現象。“我”就是心理控制中心的總司令。

丁小平先生把心理深度劃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階段。表象、概念和範疇分別是自遣意識在認知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深度上的表現;趨向、志向和理想分別是自遣意識在意向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深度上的表現。存在意象、綜合意象和辯證意象分別是非自遣意識在認知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深度上的表現;潛趨向、潛志向和審美理想分別是非自遣意識在意向方面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深度上的表現。當然,非自遣意識中還包括感器動作意識,但是,它沒有心理深度的區分。無意識也一樣,它有感器動作反射和資訊程式反應,但是,沒有心理深度的區分。

丁小平先生強調心理強度。所謂心理強度就是心理現象所附帶的心理能量的度量。比如,通常所說的嚇一跳,其心理強度很大,可其認知深度卻只是感性水平的。

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學原理》從心理結構、心理執行和心理現象構成三個方面闡釋了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說清人類最基本心理現象的心理學。

在實踐方面,丁小平先生的心理學體系在心理諮詢、精神病治療和教育工作中收到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

(四)紅學

丁小平先生強調指出,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擺正大方向,否則,必將誤入歧途。不澄清《紅樓夢》的主旨思想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爭論,《紅樓夢》的價值將大打折扣。給這兩個問題以定論是紅學領軍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丁小平先生透過他的系列學術報告,完成了如下工作:第一,指出《紅樓夢》確係政治歷史小說。曹雪芹親自告訴世人,他的《紅樓夢》就是曾經“敷(父——多爾袞)敬(竟)赦(攝)政”的“賈(假)史王(政治)薛(學)”,即以父竟攝政的假史講述王學,所謂“王學”就是今天的政治學。第二,指出八十回本《紅樓夢》是完整作品,絕非殘本。因為,一方面,《紅樓夢》採用的是別開生面的判詞、曲子、讖語、謎語的專有結構,這樣的結構是不需要寫具體的結尾的,包括高鶚在內的續書工作都無一不屬於續貂性的;另一方面,七十九回裁斷,並改作八十回系曹雪芹本人所為。第三,系統剖析了《紅樓夢》的藝術性,為小說創作藝術和文藝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獨有的借鑑。

(五)管理學

自1980年學習管理學以來,尤其是1995年到2005年十年間的管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以及企、事業管理實踐工作,丁小平先生深感管理學學科的不成熟以及建立科學的管理學體系的迫切性。為此,他首先撰寫了一本二十五萬字的《管理手段論》。隨後,著手建立管理科學體系。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2007年初,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邀請,為清華大學的學者和來自全國的企業家作題為《管理手段論》的學術報告)

丁小平先生認為,不繫統研究管理手段的管理學都是不成熟的管理學。丁小平先生的《管理手段論》是從組織學意義上探討的,因此,對於企業和公共事業都是適用的。丁小平先生首先把管理手段劃分為示利性、中性和示害性三種。然後,將示利性管理手段劃分為物質性和精神性兩類;將中性管理手段劃分為文化性、情感性、影響性和角色性四種;將示害性管理手段劃分為指令性和紀律性兩類。最後,對這些管理手段的特點和所遵循的規律進行系統闡述。

丁小平先生的管理學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組織學角度出發,因此,他的一般管理學不僅適合企業,也適合公共事業。在《迎接管理學的革命》中,丁小平先生指出,管理發生的前提在於管理方與被管理方的交換——管理方為被管理者提供金錢、物品、服務、權力或者理想、信仰、審美、慰藉等與被管理者交換智力和體力。高明的管理決不限於只給被管理者提供工資和獎金,相反,精神性和文化性管理手段是更好也是更強有力的。

在組織文化學中,丁小平先生以自己堅實的文化學、心理學為依託,以管理手段的最最佳化為標準,為管理提供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科學的企業文化學和公共事業文化學。在管理哲學中,丁小平先生提供了一個用以解決管理問題可以實現相對最最佳化的管理觀念體系和方法論體系。在組織戰略學方面,丁小平先生認為安索夫體系的侷限性在於只注重競爭性戰略,其不知合作共贏性戰略是優點更多的戰略,競爭與合作戰略相互配合才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為此,他補建了諸合作戰略方法。在市場營銷學方面,在肯定科特勒的工作的前提下,丁小平先生認為,市場營銷學的核心問題在於解決消費者的商品接受心理問題,市場組合,尤其是商品組合的構造,就是以商品組合各引數為自變數求接受心理最大值的過程。

(六)中醫學

丁小平先生認為,建國以來的中西醫結合和中醫現代化的嘗試在取得一定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中醫西化的現象。這種現象比較嚴重,其結果是中醫治療嚴重滑坡,中醫理論不倫不類。丁小平先生還認為,近年來的黃連素屬於中藥還是西藥之爭是十分淺薄的,藥物和手術本無所謂屬於中醫還是西醫,關鍵看它是按照中醫思想指導進行的還是按照西醫思想指導進行的。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2002年10月10日,應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科大學)邀請,丁小平為師生做題為《新藥理論與醫藥開發及醫療》的報告。)

丁小平先生在中醫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理論性的,具體工作是建立現代中醫學。他的現代中醫學核心思想是:

其一,人的生命過程,尤其是從性成熟開始,同樣是遵守熵增加原理的元氣消耗過程,DNA是細胞乃至人體主動噬能本性和構造化學反應的設計師,元氣總量由DNA和後天,尤其由青春期以前的元氣積累所決定。因此,人生過程應該減少不必要的元氣耗損。

其二,人體作為一個系統有多個亞穩態,病態分為外傷性病態和非外傷性病態,但都是自健康態退化成的亞穩態,經絡疏導和藥物作用過程都不過是復態手段。八綱辨證,尤其是其中的虛實、陰陽乃至寒熱都是描述系統偏離健康態的具體指標,再加之表裡又為治療提供具體依據,據此可以看出,中醫學是最早的系統學。對於現代中醫學而言,辨識系統偏離健康態的指標不能再限於八綱。在八綱基礎上,除增加成對範疇以外,還必須增加單一範疇,如氣、血等。

其三,四氣是我們的祖先巧妙借鑑陰陽五行方法的典範,五味是我們的祖先在沒有化學的時代對官能團作用的天才的粗略刻畫。現代中醫學必須把四氣五味及其歸經思想做以延拓,形成M氣N味的藥性描述。當然,還要對現行西藥做M氣N味的梳理,以及歸經。

其四,用形象邏輯表述的生、克、乘、侮關係並不限於五行,對於N行亦屬同理。不僅五臟六腑可以構成十一行關係,五臟六腑還可以與人體其它平行子系統構成多行生、克、乘、侮關係。當然,這裡要注意作為攝取系統的胃、腸、肺和作為伺服系統的心、肝、脾、腎等的區別。其中,在心這一髒方面,也要區別腦和心臟。

其五,按照前述思想重新梳理用藥的君、臣、佐、使和須、使、惡、殺、畏、反關係。

其六,用現代系統學思想作為現代中醫學框架。

近年來,丁小平先生用自己的醫學理論對腫瘤患者和中風患者的康復展開實踐,收到醫學界前所未有的效果。

(七)數學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透過深入的研究,丁小平先生得出結論:之所以自1665年至今人類建立不起來科學的微積分原理,是因為人類還不懂得自為地建立整個數學所必需的數-形模型。現行數—形模型不僅殘缺,而且存在嚴重缺陷。第一,由於無限分割思想作祟,現行數—形模型把實數變成了處於無限增長的動態體系;第二,數與形的關係不合理。極限論前提的不清晰、康託定理證明的錯誤、測度論的荒唐等等,無不源於此。以測度論為例,Borel和Lebesgue由於不懂得數隙和點隙的存在,錯誤地把超越數當作測度的數學承擔者。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2003年應中國科學院邀請,丁小平做題為“現行微積分原理錯誤”的報告)

丁小平先生還指出,數學工作者輕視哲學是導致整個數學誤入歧途的根本原因。以微積分原理為例,他說:“我們的數學工作者連什麼是原理都搞不清楚,他們竟然用他們的‘微積分原理’證明微積分方法行之有效。微積分方法的行之有效早已被實踐所證明,不需要理論再予以證明。人類之所以要建立微積分原理,是因為人類要破解微積分方法為什麼行之有效。人類建立微積分原理的實踐意義在於最佳化已有微積分方法和揭示更多新微積分方法。”

丁小平先生重新建立了數—形模型。在新數—形模型基礎上,他建立了新的測度論和全新的微積分原理。就像藥理學要進入分子水平一樣,丁小平的微積分原理是數—點級水平的。數—點級水平微積分原理的建立,其最直接受益者是微分方程和微分幾何兩個學科。而微分幾何新思想,又解決了虛位移原理長期以來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從而使以虛位移原理和達朗伯原理為支撐的現代力學從根本上實現了科學化。反過來說,走向科學化的現代力學又作為實踐證實了新微積分原理的科學性和行之有效性。

總之,在微積分原理問題上,丁小平先生不僅系統而嚴密地指出現行微積分原理的錯誤和結構扭曲問題,而且還從數學史角度論證了前人為什麼會犯這些錯誤,同時又給出了新建的微積分原理,繼而還把作為現行微積分原理更深刻理論基礎的實變函數理論中的錯誤加以闡明,最後再以解決長期懸而未解的虛位移原理作為應用例證。至此,應該說丁小平先生的微積分研究把該做的事都做了。另一方面,新數—形模型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微積分原理的建立問題,還必將導致數學領域發生一場革命,數學的革命又必將導致整個科學的革命。

(八)物理學

控制論之父維納警示科學界時指出:“在上一世紀,也許沒有萊布尼茲這樣的人,但還有高斯、法拉地、達爾文。今天沒有幾個學者可以不加任何限制而自稱為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一個人可以是拓撲學家、聲學家、甲蟲學家。他滿嘴是他那個領域的行話,知道那個領域的全部文獻、那個領域的全部分支,但是,他往往會把鄰近的科學問題看作與己無關的事情,而且認為如果自己對這種問題發生任何興趣,那是不能允許的侵犯人家地盤的行為。”[5]這樣的現實的後果是科學發展因沒有帥才的戰略規劃而誤入歧途。丁小平先生不僅為此痛心不已,而且,致力於扭轉這種局面。

丁小平先生的學術思想及其啟示

(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丁小平與老師黃琳院士合影)

丁小平先生指出,對理論物理,從戰略上說至少有三項工作要做:第一,重新梳理物理學實驗史,糾正錯解,吸收漏解,從而,最佳化物理學結構和充實物理學內容;第二,糾正對數學演繹的錯解,避免物理學誤入歧途;第三,實現實驗定律的普遍升級。對於錯解數學演繹問題,他強調指出,自然界從來都是必然性的自然界,所謂“或然”是思維的東西,是統計性認知方式的結果。混沌是物理模型的失真性和數學理論的欠完備性導致的,不可以把主觀誤解強加給客觀現實。對於實驗定律的升級,他舉例說明:比如現行庫侖定律只是該規律的函式表示式的級數展開式的第一項,應該透過更精確的實驗和數學手段,找出對應該級數的函式。

在戰役上,糾正錯誤,揭示規律。比如,一切量變在微化到度的水平上之後都呈現出量子化,這就好比水流的減小,當小到分子級時就是量子化的,不必對量子化現象大驚小怪。量子化也並不導致突變,因為任何量子發生作用都是有過程的,作用過程遲滯了“突變”。不確定原理也是如此,它是誤解和誤解放大的產物。測不準關係的邏輯基礎是光學儀器的解析度公式,也就是說測不準與分辨不清都是觀測手段的產物,因為衍射現象會使分辨發生困難。就像物體絕不因顯微鏡分辨不清而仍然有自己的確定樣子一樣,微觀客體的具體狀況也絕不因測不準而不確定。把所謂的測不準原理改稱不確定原理是誤解的又一次放大。

描述一場籃球比賽,可以用統計的方式,比如波函式,也可以用動力學方式,比如動力系統函式。每一次籃球投擲的軌道都是確定的,都可以透過微分方程準確地加以描述。如果改用波函式描述,再透過施瓦茨不等式演繹,得出的結果就變為不確定了,這是選用不恰當的描述方式的結果,而不是籃球比賽的每一具體過程不確定。以David J。Griffiths為代表的物理學教育家正在推廣的量子力學,就是從波函數出發,透過施瓦茨不等式得出所謂的不確定原理,以使人們相信微觀客體的運動是不確定的。Griffiths的推導方式有兩個原則性問題:第一,人為規避等式而採用不等式推導,在數學上使確定的關係表現為不確定;第二,波函式中本身就包含衍射資訊,這種推導與傳統推導等價。解決介入性干擾的出路在於改用灰箱(或者黑箱)方法研究微觀客體。

(八)

丁小平先生12歲已經具備了紅學家的學術素養,13歲自學了微積分。這些讓人們初聽起來有神奇的感覺,但冷靜想來也不算什麼,因為這樣的人中國每年都出幾十個,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就是實證。可見,聰明不是丁小平先生學問傑出的主要因素。

在治學和教育問題上,丁小平先生批評為仕而學、為錢而學和為名而學,主張為人類幸福而學,主張坐冷板凳;丁小平先生批評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批評忽視德、勞、美的教育,鄙視盲目的西化教育,主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丁小平先生抨擊外語教育和教學,呼籲把外語課改作非限制性選修課,強化專業外語教育,大大增加從事專業翻譯的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量。

在學術結構上,丁小平先生不僅博淵兼顧,而且宏微平衡。在宏觀方面,丁小平建立了自己的分析數學、哲學和心理學等體系,以心理學為例,他的心理學是一個早已進入教學中的完整體系;在微觀方面,丁小平建立了一系列定理,也揭示了一些規律(如肯定嵌否定規律、以及新微積分原理中的一系列定理)。此外,丁小平在大學期間組織過文藝匯演、主辦過個人畫展……

二、丁小平先生學術生涯給予我們的啟示

哲學、數學和系統學俱佳的苗東昇教授在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一書中有這樣的話:“高人朱照宣”和“奇人丁小平”。筆者認為丁小平先生不奇,因為他學問傑出正是他精通眾多專業的必然結果。掌握的專業數量與科研效率不是線性關係,而是指數關係,這是常人所不相信的,而這正是丁小平先生學術生涯給人們的最重要啟示。

作者簡介:

董朝輝(1987-)女(漢族)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方向:固體力學

農浴(1994-),男(壯族)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孫彩霞(1987-)女(漢族)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方向:醫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