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嶧縣四大家之一的黃家在這個山村還有一個宅子

由 微遊棗莊 發表于 明星2021-07-06
簡介天柱山村位於嶧城吳林街道辦事處,黃家大院根據文保碑記載長300餘米,寬230米的四進院落的大宅子,現僅存一座長7間兩層“後堂樓”,之前是天柱山村村委會的辦公場所,樓前被為了一個院子,院子大門的位置應該是之前建築的地基,住在院門旁的一位老者說

黃世仁的老家在哪裡

嶧縣四大家之一的黃家在這個山村還有一個宅子

​以前,老嶧縣有一民謠:“出了嶧縣向南望,村村瓦房都姓黃。”並非誇張之語!臺兒莊馬蘭黃氏家族的先世,原籍福建邵武府泰寧縣白石堡。其北遷始祖福公為峭山公二十一子層公之後裔。明初洪武軍興,福公仗劍從戎。後燕王北征,福公以侍衛之職隨軍北上,駐軍於沂州,在沂州以西馬蘭屯等地,設欄牧馬,屯墾積糧。洪武建國初年,魯南、蘇北大片土地,因屢遭兵火戰亂之災,致使人煙稀少,廢成荒原,故數次移民於此。後燕王登基,福公於永樂二年(1404年),遂赦龔、廖、黃、袁四姓軍籍在馬蘭屯建家立業,是為馬蘭黃氏族人之始。

馬蘭黃氏家族到十二世忠發時發家致富,擁有土地百頃,成為嶧陽之巨室,其他各支系之後裔皆為平民。忠發之次子出嗣忠庸,帶有產業,勤儉持家又至豐裕,遂成馬蘭黃氏的南、北二樓並立。後分居於南壩子、新安、天柱山、吉利莊、前程、新樓、官宅、賈口、新河莊、北黃莊、南新莊等十餘村,增值田地近五百頃,莊園約四十處。當時,父子祖孫三代其中二十三人,皆有功名和文、武官職,榮華富貴已達登峰造極之境地,成為嶧陽黃氏顯赫之貴族。

有人說這個黃家也是《白毛女》中黃世仁原型的老家,其實包括《白毛女》作者之一的賀敬之本人也予以否認,這部作品的原來作者生活在四川一帶,很多的人物原型來自於四川,山西一帶,與老嶧縣的黃家並無任何關係,只是巧合的是賀敬之的家鄉正好有地主姓黃就被和《白毛女》裡的惡霸地主聯絡起來了。

嶧縣四大家之一的黃家在這個山村還有一個宅子

嶧縣四大家之一的黃家在這個山村還有一個宅子

天柱山村位於嶧城吳林街道辦事處,黃家大院根據文保碑記載長300餘米,寬230米的四進院落的大宅子,現僅存一座長7間兩層“後堂樓”,之前是天柱山村村委會的辦公場所,樓前被為了一個院子,院子大門的位置應該是之前建築的地基,住在院門旁的一位老者說,他小時候這裡的建築基本都在,進這大院玩的時候房子挨著房子,就像迷宮一樣。

2015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3月嶧城區啟動對黃家大院的維護修繕工作。此次維修工程按照市文物局批覆的維修保護方案,由專業團隊負責施工,主要包括屋面掛瓦、木基層檢修、牆面剔補檢修、門窗更換、地面鋪裝、木地板及楞木檢修。

黃家大院的建造工藝水平高超,佈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堅固,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最初由孔姓望族建築於明中期,歷經一百餘年,轉於劉姓家族。再輾轉至清中,為黃家所購住。1948年成為軍隊野戰醫院。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作為勞教所、學校、福利院等,“文革”期間黃家大院大部分建築被拆除,改建普通民居,現存的後堂樓為磚木結構兩層精緻青磚樓,看了這碩果僅存的建築,足以想象得到當年黃家大院曾經的輝煌。

嶧縣四大家之一的黃家在這個山村還有一個宅子

現在院子的東牆還有新舊兩塊石碑,天柱山村的西邊就是天柱山,佛母塔在天柱山上大佛寺裡,原址經風雨世事滄桑早已損毀,但是有一通石碑雖然也已殘毀,但是它撰刻的是賈三近的那篇“重修佛母塔記”,所以在幾年前,村裡的幾位鄉賢把殘毀的老碑收攏修復,移於村委大院保護起來,並依《嶧縣誌》記載復刻新碑於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