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秋季以“燥”為主,中醫的“溫燥”“涼燥”,知道該如何區分嗎?

由 金蘭中醫學社 發表于 明星2021-10-13
簡介在《黃帝內經》中認為秋季主燥,燥邪當令,人體常常會很容易受到燥邪的傷害,出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等症狀,想要有效地對付“秋燥”,有些醫家說要滋陰、降火,也有一些醫家認為應該採用溫、補、潤的治療方式,其實這些不無道理,在想預防或治療秋

嬌髒是指什麼臟腑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的一個重要季節,既是收穫的季節,也是一些病症的高發時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燥邪”所引起的病症。

在《黃帝內經》中認為秋季主燥,燥邪當令,人體常常會很容易受到燥邪的傷害,出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等症狀,

想要有效地對付“秋燥”,有些醫家說要滋陰、降火,也有一些醫家認為應該採用溫、補、潤的治療方式,其實這些不無道理,在想預防或治療秋燥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知道什麼是“燥氣”。

秋季以“燥”為主,中醫的“溫燥”“涼燥”,知道該如何區分嗎?

“燥氣”是中醫“六氣”中的一種,既是一種正常的自然氣候,也是秋季的主氣,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曾寫到過,“諸澀枯涸,幹勁皺揭,皆屬於燥”,

在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中,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這四個節氣均為燥邪當令,其中秋季的節氣中佔據其三,可見燥邪的高發季節就是秋季。

燥邪為患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個是燥邪其性乾澀,很容易耗損津液,另一個就燥邪容易傷及肺腑。

在入秋之後,溼氣逐漸褪去,燥邪襲來,燥邪的乾澀枯涸,容易耗損津液,誘發津液虧損的病變,除了表現為面板乾裂、鼻乾嚥燥之外,還會出現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的症狀。

秋季以“燥”為主,中醫的“溫燥”“涼燥”,知道該如何區分嗎?

肺為嬌髒,是五臟六腑的華蓋,其性喜潤惡燥,而且肺主司呼吸,跟外界的自然之氣直接相通,外合皮毛,開竅於鼻,恰好燥邪最容易透過口鼻進入我們的體內,侵犯肺腑,燥是秋令的主氣,和肺相應,因此燥邪最容易傷及的就是我們的肺腑。

在中醫裡面燥邪又分為了“涼燥”和“溫燥”,很多人常常難以區分,想要正確的祛散燥邪,首先就要分清溫、涼。

初秋的時候多為溫燥,深秋的時候多為涼燥,這主要是跟外界氣候相對應的,因為初秋的時候,雖然已經進入秋季,但是夏季的暑熱並未完全褪去,空氣中還夾有夏季的炎熱,熱邪和燥邪相合,因此便形成了“溫燥”

到了深秋,暑熱完全褪去,天氣也逐漸轉涼,氣候以涼爽為主,更多的寒涼病邪,和燥邪交錯,也就是中醫裡面的“涼燥”。

秋季以“燥”為主,中醫的“溫燥”“涼燥”,知道該如何區分嗎?

地區不同,燥邪的型別也會存在差異,北方多主涼燥,南方多主溫燥。

南方哪怕到了九月份,天氣中也依舊會有炎熱的感覺,只有早晚的一絲涼爽,才在提醒秋季的到來,但是北方卻不同,北方的秋季此時已經是秋高氣爽,外出時都會穿上外套,預防寒涼,相同的時間,南方感受的燥邪夾有一絲熱氣,而北方此時暑熱也基本已經完全褪去。

既然溫燥和涼燥有區域的差異,要精準診斷,就需要透過症狀來進行判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透過症狀來區分及治療“涼燥”和“溫燥”呢?

溫燥中兼有火熱,乾咳的症狀一般是無痰或者是痰液較為黏稠,更偏向於喜飲冷飲,而且舌苔也薄白而燥,舌邊尖紅赤;而涼燥兼有的是寒氣,同樣是乾咳,但痰液較為清稀,多選擇熱飲,舌象苔薄白而幹,舌質淡紅。

秋季以“燥”為主,中醫的“溫燥”“涼燥”,知道該如何區分嗎?

在治療上,對於這兩種燥邪也要區別對待,

溫燥在飲食養生上則偏向於甘涼濡潤、潤肺生津,其中溫燥的經典藥方,便是溫病大家吳鞠通的桑杏湯,將桑葉、象貝、香豉、梔皮、杏仁、沙參、梨皮,七味中藥相互配伍,起著清宣溫燥、潤肺止咳的作用

;涼燥則不同,在養生上偏向於溫潤,補腎益肺,最有名的方劑還是出自吳鞠通的藥方杏蘇散,有著輕宣溫潤、宣肺散寒、止咳潤燥的作用。

秋季以“燥”為主,中醫的“溫燥”“涼燥”,知道該如何區分嗎?

所以燥邪中的“溫燥”和“涼燥”,應該要區別對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會越治越燥,症狀也越變越嚴重,關於燥邪中這兩種常見的病症,該如何辨別和診治,相信透過上文的介紹,應該會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