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逆向考研”:向下相容,向上生長|特評

由 圳論 發表于 旅遊2023-01-31
簡介所謂“逆向考研”,是指從綜合實力、評價體系較高級別的高校考到較低級別的高校讀研,例如“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

支付寶怎樣查足跡

“逆向考研”:向下相容,向上生長|特評

學生忙著看書學習,抓緊時間複習備考。 新華社發(曹正平 攝)

文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姚龍華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12月舉行。相比2021年的377萬人、2022年的457萬人,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在愈發激烈的考研競爭下,“逆向考研”成為近期被頻頻提及的熱門詞彙。

所謂“逆向考研”,是指從綜合實力、評價體系較高級別的高校考到較低級別的高校讀研,例如“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

一些“雙非”高校披露的2022級研究生新生資訊顯示,學校吸引了不少“雙一流”高校的生源。比如,深圳大學研究生新生中來自“雙一流”高校及本校生源佔41%,創歷史新高;武漢科技大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總數3188名,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22年考研的報考生源中,來自“雙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增長率為50。1%……

選擇“逆向考研”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出於本心,結合自己的能力、興趣,根據學科專業的質量、特色,自主選擇“向下相容”;二是“主動降級”,認為自己考不上名校,直接報考低於本科層次的高校;二是“被迫逆向”,由於未被一志願報考院校錄取,調劑到低於本科層次的“雙非”高校。

“逆向考研”現象其實早已有之,只是近幾年格外顯眼罷了。究其原因,一方面,考研人數一路走高,總體招錄比走低,成功“上岸”成為重壓之下很多考生的首要目標;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一些“雙非”高校同樣有優勢專業、優質師資,受到社會認可、考生認同。

俗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對於忠於本心“向下相容”與綜合權衡“主動降級”的人來說,求學深造其實並不存在“逆向”一說。非要說是“逆向”,也只是與主流的世俗之見不同而已。“本科看學校,碩士看專業,博士看導師。”“雙一流”高校學生考研選擇“雙非”高校,並非全然出於“上岸”的權宜之計,而是著眼自身長遠發展,衝著目標高校的熱門強勢學科專業與心儀導師而去。

真正做到“專業為王”,無論是對於考生還是對於高校的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幸事。

當然,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選擇“逆向考研”,都不是一件毫無壓力的事。在世俗的功利觀念裡,在“唯名校論”的社會風氣裡,從來都是“人往高處走”,“向下相容”會被視為沒出息,甚至是“失敗”的行為。對於“逆向考研”的名校生來說,他人眼中的“學歷貶值”落差感,來自外界的社會凝視壓迫感,都需要強大的自我調適來消化。

但無論如何,“逆向考研”有其獨特的價值。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生教育擴大化的背景下,“逆向考研”反映了部分名校生讀研的多樣化、個性化選擇,一定程度體現了從“挑學校”到“挑學科”的觀念轉變,形成了對“唯名校論”的衝擊。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在“唯名校論”的社會觀念與“唯學歷論”的用人觀念驅使下,供需兩端過度“內卷”,共同推高學歷的“通貨膨脹”。

考研與人生一樣,並非只有一條路。人生是豐富多維的,並不是“正向”“逆向”就能定義的。

無論何時、無論何境,理性選擇、向上生長,才能做好自己、活出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