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用最簡單的邏輯思考複雜問題:印歐語系語言為什麼會有屈折變化?

由 盧勝方俠 發表于 綜藝2021-06-14
簡介如果您是透過在聽懂的基礎上再透過文字瞭解主格和賓格的區別,再學習其它的格變化就一定是事半功倍

為什麼突然會說梵語

用最簡單的邏輯思考複雜問題:印歐語系語言為什麼會有屈折變化?

請大家思考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在沒有文字的時代,用什麼方法傳承文明最有效?

人類語言有幾十萬年的歷史,而有文字的歷史只有幾千年。

人類語言在遠古時代就是透過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傳的。其中兒歌和童謠功不可沒。

古典語言都是講究音律的,這對兒童學習語言非常有利。

為了更流暢更好聽更容易傳唱,往往需要調整語序——單詞在句子中的位置,這就需要有語序的自由——不論把單詞放子句子的任何位置,其語法功能都不會改變。

要享受語序自由就必須想辦法區分句子的主語和賓語。這就是主格和賓格的由來。有主格和賓格變化的語言,通常都享有相當的語序自由。

事實上,古人區別主語和賓語的辦法非常簡單——就是簡單地改變賓格詞尾的讀音。就像漢語中把“我wo”變化為“吾wu”。這裡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含義,只是為了讓聽眾能正確理解意思。

有一點希望家長朋友特別注意:語法的作用就是幫助人們把話說清楚,所以用不著過多解釋,更不要弄成複雜高深的學問。

PIE(原始印歐語)至少有8種格變化。

用最簡單的邏輯思考複雜問題:印歐語系語言為什麼會有屈折變化?

表面上看,感覺挺複雜。但是,您只要從人類學習語言的最基本規律看問題,就會豁然開朗。

語言學家通常用梵語為例來解釋印歐語的格變化,因為梵語較好地保留了8種格變化。

印歐語系其它語言的格變化或多或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簡化,如拉丁語、俄語通常用6種格變化,而希臘語和古英語通常有5種變格,德語保留了4種格變化。

用最簡單的邏輯思考複雜問題:印歐語系語言為什麼會有屈折變化?

事實上,主格就是名詞的本體,不存在變化的問題。所以,只要再注意一下賓格的變化就可以了。

大家可以利用上面的表格,大概瞭解一下這些語言的主格和賓格的區別。如拉丁語lupus(表“狼”,單數主格),變化-us變-um就構成單數賓格lupum。

一定要牢記: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人類傳遞資訊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透過聲音。

強烈建議家長朋友和孩子一起用《谷歌翻譯》聽聽拉丁語lupus和lupum在讀音上的差別。看看一個字母之差會產生多大的讀音變化。

很多中國學生學習很長時間也沒有搞清楚house(房子)和horse(馬)的區別,根本的原因就在沒有搞清楚這2個單詞在讀音上的區別。house和horse在讀音上的差別巨大,任何人都不會把它們弄混。

同理,羅馬帝國的孩子也絕對可以特別清楚地區別lupus和lupum。

成年人看到的往往是主格和賓格在拼寫形式上的不同。而對母語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區別是讀音上的不同。只要聽一遍,就立即知道它們在讀音上的區別。根本不需要了解什麼是主語,什麼是賓格。

成人學習外語往往重文字而輕語音,這會把原本十分簡單的問題嚴重複雜化。準確地說,是本末倒置。最大的可能是,學習5~10年英語依然聽不懂、讀不好,更談不上說清楚、寫明白。

大家在網上可以找到介紹一位俄羅斯4歲女孩會說七種語言的影片,其中包括漢語。對這樣的孩子來說,學習外語就像玩遊戲——簡單快樂的智力遊戲,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難!

成年人學習外語難,病根就在不能像孩子一樣集中精力聽。成年人有太多的雜念,太多不必要的執著。想要快速解決聽力和發音問題就一定要學習像孩子一樣思考問題。

孩子不懂語法術語,所以,語法並不是學習外語的前提。孩子一定是先聽懂再學會說,所以,聽懂是學習外語的最重要基礎。

請牢記:成年人多瞭解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儘量像孩子一樣學習。

在聽懂會說的基礎上,記單詞學語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具體到格變化,孩子是透過耳朵來區別主格和賓格,而成年人往往是透過單詞的拼寫來區別。

如果您是透過在聽懂的基礎上再透過文字瞭解主格和賓格的區別,再學習其它的格變化就一定是事半功倍。

除了主格和賓格,德語保留了屬格和與格。

事實上,屬格就相當於英語中的“名詞’s”或“名詞+of+名詞”這樣的變化,還有漢語中“名詞+的+名詞”。

要注意:英語和漢語中,修飾其它名詞的名詞,位置是相反的。如“中國銀行”對應英語是“Bank of China”。漢語中的“中國”在前,而英語中China在後。這是因為,印歐語系語言通常把修飾名詞的部分放後面。因為名詞是最重要的,而修飾部分只是輔助性的。

人們把名詞的修飾部分稱為定語,通常由形容詞擔當,有時也會用名詞或其它詞類當定語。英語中,把修飾名詞的句子稱為定語從句。

大家可以理解為屬格就是用名詞作定語方法。當然實現的方法依然是變化讀音。單詞拼寫的變化只是用來記錄這種變化。如they的屬格是their,極其簡單的讀音變化。

請牢記:格變化是用耳朵來區分的。

與格就更簡單,只要會使用漢語中的“給”,就肯定可以瞬間理解什麼是“與格”。與格中的“與”就是給予的意思。隨便找幾個中英文對照的句子就可以理解什麼是間接賓語。在有格變化的語言中,間接賓語要用與格。

【德語】Ich schickte dem Mann(e) das Buch

字面意思是:I sent “to the man” the book。我把書寄給了那個人。

只不過,德語中的名詞變格通常是透過冠詞的變化實現,所以只要認真搞清楚冠詞的變化就基本上掌握了德語的名詞變格。

德語dem Mann(e)是der Mann的與格,現在通常不用再加e。

在搞清楚主語和賓格的基礎上,德語的與格非常簡單。

有很多朋友說某某語的語法很難,根本原因是您沒有真正聽懂。

在搞清楚主格、賓格、屬格、與格的基礎上,再學習奪格、位置格、工具格就肯定不會再感覺難了。

由於梵語、希臘語、拉丁語、俄語、德語的格變化都或多或少有了融合現象,所以,不要簡單地按照字面理解各種格變化。

如拉丁語中的奪格又稱狀語格,表“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隨、方式、地點、時間都會使用奪格。也就是說,拉丁語的奪格已經不是原來單純的奪格了,所以,必要時也需要透過增加介詞來區別。

當然,一定要牢記: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格變化都是透過變化讀音實現。

切記:不論一種語言有多少格變化,都一定是本民族的孩子可以輕鬆掌握的。

在網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梵語教學影片,我最喜歡的是那首子音字母歌。最大的收穫是:印度的孩子學習梵語都是先練習聽然後再學會說(唱),梵語的8種格變化都是在聽的過程中慢慢熟悉的,並不會感覺有多複雜。絕對不會有孩子先背語法術語再學習變格。

大概瞭解格變化,性和數的問題就隨之解決。

古人看待事物都是分陰陽的,中國古代不僅分陰陽而且還有專門的陰陽學說。透過漢語瞭解什麼是陰陽,再學習中性就肯定易如反掌。

古人區分單數、複數和雙數(兩個),現代英語中透過增加both對應雙數,透過增加all表“複數”。漢語中透過增加“~倆”表“雙數”,透過增加“~們”表複數。

再次提醒:一種語言不論有多少格變化,都一定是本民族的孩子可以輕鬆掌握的。不論一種語言有多少種格變化,都會有主格和賓格的區別。

用最簡單的邏輯思考複雜問題:印歐語系語言為什麼會有屈折變化?

所以,學習印歐語系的格變化,一定要從瞭解主格和賓格開始。世界語和英語都是最好的開始。大概瞭解原始印歐語的格變化,再學習德語和英語的變格就非常簡單了。

我們再稍微瞭解一下英語的變格。

英語受法語的影響,名詞的格變化基本消失了,只有人稱代詞保留了主格、賓格、所有格(也就是屬格)的變化。

英語表“他們”的they是主格,而them是賓格,their是所有格(也就是屬格)。

大家仔細比較就會發現,這幾個單詞的區別就只是詞尾的讀音不同。任何人(不論母語是不是英語)只要稍加提醒,都可以很好地透過耳朵區別它們。

請牢記:屈折變化的本質就是透過變化單詞的讀音實現相應的語法功能。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這是最簡單、最經濟,孩子們最容易掌握的方法。

英語、法語和漢語一樣,用語序確定句子的主語和賓語。主語在動詞前,賓語在動詞後。英語人稱代詞雖然有格變化,但也不會隨便改變語序。

如果您在心理上不再害怕格變化,再學習印歐語的動詞變位就會很輕鬆了。

和格變化相比,原始印歐語的動詞變位要簡單得多。

如果您能瞭解希臘語、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中的任何一種語言的動詞變位,就一定很好理解:原始印歐語的動詞有三種數(單數、雙數、複數)、三種人稱(第一、第二、第三)共計9種變化。

原始印歐語的限定動詞——直接為主語服務的動詞(中間沒有其它動詞)要根據主語的人稱和數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就是所謂的主謂一致。當然,使用的方法同樣非常簡單——就是透過簡單地變化讀音來區別。

特別提醒:學習印歐語系語言的名詞變格和動詞變位,最重要的是練習聽力。在聽懂的基礎上,一切的語法難題都會煙消雲散。

用最簡單的邏輯思考複雜問題:印歐語系語言為什麼會有屈折變化?

有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特別值得家長朋友們思考:很多中國孩子學習5年甚至10年英語依然讀不懂英語書,這是多麼可怕的現實。

如果您繼續堅持讓孩子用死記硬背的辦法記憶單詞學習語法,就註定不會有好結果。

現在的家長絕大多數都有高中以上的學歷,都至少學習過好幾年的英語。如果您藉助詞典都讀不懂英語書,就真的應該認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再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南轅北轍。

特別想對您說的是:任何人只要堅持在聽懂的基礎上再通過了解詞源記單詞學語法,最多一年的時間就可以藉助詞典讀懂英語原版語法教材。

原始印歐語動詞本來並沒有複雜的時態,主要只區分完成和未完成2種情況。希臘語、拉丁語和它的後代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中的將來式(時)實際上是在公元前2千年前時日耳曼語族和義大利-凱爾特語分離以後才產生的。

英語、德語、荷蘭語動詞並沒有表“將來”的將來式(future tense),它們的所謂“將來時”是透過助動詞加不定式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