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當生命不被看作生命的時候,該怎樣再延續生命

由 阿俊1818 發表于 綜藝2021-08-26
簡介而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7000餘人之一,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的作者

如何延續夢境

當生命不被看作生命的時候,該怎樣再延續生命

還記得《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文章嗎,這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裡的一篇課文。

作者雖命題為沒有什麼新聞的新聞,但我們還是隨著作者和許多來到這裡參觀的人們的腳步,看到了什麼是殘酷冷漠,什麼是滅絕人性,什麼是慘無人道……

讓人們再次為之驚駭恐懼,為之震怖噤語……

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是人間地獄。

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在他們佔領的國家裡,強制推行法西斯卐政策,說是實行“新秩序”,實則是野蠻的奴役、屠殺和掠奪。

為了對抗這些國家人民的反抗,納粹德國建立了許許多多的集中營,專門用來關押和殺害無辜的群眾和掠來的戰俘。

其中奧斯維辛集中營恐怕是最為有名的,號稱是最大的一個“殺人工廠”。這裡有毒氣室,焚屍爐,化學和醫學實驗室等。

被捕來的人被運到奧斯維辛後,有利用價值的被送到軍火工廠勞動,成為免費的勞工,而更多的猶太人,尤其是婦女兒童老人或者被判斷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就會立即被送到毒氣室毒死,再拉到火葬場扔進焚屍爐內焚燒,骨渣被磨成粉末撒入索拉河裡。

頭髮織成襪子編成毛毯,脂肪製成肥皂,還有人皮燈罩乳頭皮帶……這裡創下一天被毒死6000人的紀錄。

至於被選去做免費勞工和被拉去做化學醫學實驗的人們,不用說,承受著巨大的非人的痛苦和折磨。

1940年至1945年1月的四五年期間,納粹種族滅絕中近600萬人死亡,而其中有六分之一多,即多達120萬人--大部分是猶太人--死在這裡,被解放時僅有7000餘人存活。

而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7000餘人之一,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的作者。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遭遇了哪些非人經歷,又怎樣藉助這些經歷挖掘活出生命意義的真諦,今天我們解讀的這本書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

首先我們來介紹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著名的心理學家。

1930年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9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所發明的意義療法是西方心理治療的重要流派,弗蘭克爾創下了20世紀一個個奇蹟。

當時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歷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他的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幾個月後拿到飛機駕照;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他不是當年在集中營裡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

弗蘭克爾藉著生命意義的尋找,將自己超拔出來去重新愛,使這本書成為鼓勵千百萬讀者的信仰之作,也使這本書成為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主要寫了在集中營裡囚徒們對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反應,以及所挖掘實行的意義療法。

當生命不被看作生命的時候,該怎樣再延續生命

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解讀這本書。

一、收容階段的驚恐。

二、適應階段的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的漠不關心。

三、釋放與解放階段後的意義療法。

現在我們來看第一部分

01收容階段的驚恐。

作者隨著1500人乘坐著火車被押送到集中營。

幾天幾夜後當火車將要駛入終點站時,人們看到了站牌,驚叫著“站牌,奧斯維辛!”

霎那間,每個人心臟驟停,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奧斯維辛這個名字代表著所有的恐怖:毒氣室、焚燒爐、大屠殺,作者當時除了極度驚恐沒有其他感覺。

1500名囚徒被關進最多隻能容納200人的棚屋裡,可想而知,屋子擁擠到幾乎無法蹲下的地步,更不說躺下了。

飢寒交迫的他們接著被排成男女各一列從黨衛軍的一名高階官員面前走過,這名官員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對著走過來的人用右手食指懶洋洋地朝左右指點著,知道嗎,就是這個軍官的指指點點決定著囚徒犯人的生死。

大約90%被分到了左邊,這些人將從站臺直接行進到“澡堂”,即毒氣室,之後是焚燒室。

但走向右邊的人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忍受著無數的痛苦和無盡的折磨:毛髮全部剃光,除了赤裸的身軀只允許留下眼鏡和腰帶;睡的上下鋪,每層不到兩米半的木板上睡9個人,9人合用兩條毯子,沒有枕頭,禁止將鞋帶上床;無法刷牙,嚴重缺乏維生素;半年穿著完全失去本來面目的同一件襯衫;水管凍結,多天不能洗澡,包括勞動後骯髒不堪的雙手……

在這種非人生存的環境下,幾乎每個人都動過自殺的念頭,這種念頭源於絕望的處境,源於時時刻刻籠罩著的死亡危險和不斷接近他人的死亡的事實,多少人患有“鐵絲網綜合症”。作者在進入集中營的第一天晚上就告誡自己,發誓絕不去“觸碰鐵絲網”。

有人告訴作者,如果想活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看上去能幹活,一定不能做Moslem,Moslem就會被送進毒氣室,要切記:刮臉,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擻地幹活,你就不用怕毒氣。這個人還指著作者對其他人說:恐怕他是你們之中下次被選中的人,還對作者說,不要介意他說得如此坦率,作者笑了笑作為迴應。

萊辛說過,“有些東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變得一無所有,直到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一種對於非正常情境的反常都可以被視為正常,就是說,集中營的囚徒們在受到限定環境下產生的非正常思維狀態和非正常的反應都是正常的。

這些反應將在幾天內發生變化,囚徒們的心理反應從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即一個表現相當冷漠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囚徒的情感進入一種死亡狀態。

以上是本書的第一部分,接下來看第二部分

當生命不被看作生命的時候,該怎樣再延續生命

02適應階段的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的漠不關心。

這是相當冷漠的階段。

受難者,將死之人,已死之人,一切司空見慣了,還有什麼可以打動一個人的心。

作者曾有段時間就在棚屋裡照料斑疹傷寒病人。當某個病人死去後,他也能夠毫無沮喪地目睹那些會重複發生的情形:

其他囚徒接近體溫尚存的屍體,有人奪走死者剩下的土豆泥,有人換上死者的木鞋,死者的上衣,甚至是拿走細繩;

作者然後再讓“護士”運走這些被掠奪過的屍體,“護士”隨意拽著屍體的腿,任由屍體在50個斑疹傷寒病人睡的兩排木板床間過道上磕磕碰碰,待慢慢拖到臺階處,“護士”自己先費勁爬上臺階,再轉身拖屍體,被拖動的腳帶動身軀,屍體的頭顱也顛簸地被拖了上去……

兩個小時前還在交談,現在卻已陰陽兩隔,面對這樣的生死,正在喝著湯的作者也能繼續低頭喝湯。

冷漠、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是囚徒第二階段心理反應的表現。

對於每天每時頻繁發生種種不公與殘忍,酷刑與折磨,不論對人對己,眼睛不會躲避一切,情感麻木,呆呆站立不動,無動於衷。這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作者認為,正是這種冷漠的外殼的包裹,囚徒們才能真正的保護自己。

集中營普遍存在“文化冬眠”,但政治和宗教除外。

集中營每個角落都不間斷地討論著以傳聞為主的政治,囚犯們也對宗教表現出難以想象的虔誠。在棚屋角落,或收工回來的牛車上,隨處可見又累又餓衣衫襤褸的人蜷縮在一起,口中振振有詞。

集中營有時還會進行科學爭論,作者就見證了日常生活中聞所未聞的事--開辦精神降神會。

集中營中有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呢?

作者說那就要看這個藝術指的是什麼。作者敘寫到,那裡經常舉辦拼湊的卡巴萊表演,一間棚屋,幾張長條木凳,一份節目單,大家唱歌、作詩、開玩笑,間或隱晦的諷刺一下集中營。

所有這一切,讓大家有個機會笑一笑,哭一哭,總之是為了忘卻悲傷與苦痛。

作者說,在外人看來,集中營居然還有類似藝術的東西存在,還能找到幽默感,雖然只是延續數秒,也是讓人驚詫不已目瞪口呆,甚至是追求藝術的行為都是荒誕的。

但,幽默是靈魂儲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這也就意味著一件非常瑣屑的事情也能夠帶給人生極大的快樂。

在集中營裡,快樂是極度的匱乏。即便是快樂,也是相對的。

作者有一天就劃拉了一張快樂清單,在過去的幾周裡,只經歷過兩次快樂的瞬間。其中一次發生在下工以後,看守允許作者進入廚房,當排隊走向獄廚F時,發現這個獄廚在給犯人碗裡舀清湯時,他是唯一一個不看人下菜碟做到均等分湯的廚子。

外人很難想象在集中營里人命是多麼不值錢!

犯人們不管是活著還是死了,囚號能對得上就行,什麼命運、職務、名字統統失去了意義。作者在集中營裡的囚號是119104,文在手臂上,寫在褲子衣服上,看你是誰,瞟一眼你的囚號就行。

在書中,作者講了一個故事,“德黑蘭死神”的故事,說有個波斯人,有權有勢的,一天在和一個僕人在花園散步。

僕人說他剛剛碰到了死神,還威脅他。這個僕人就央求主人備一匹快馬給他,讓他當晚逃往德黑蘭。主人答應了,僕人騎上馬疾馳離開。而主人也碰到了那個死神並問及死神為什麼嚇唬僕人,死神對主人說,他沒有嚇唬那個僕人,他本想今晚到德黑蘭找這個僕人,卻發現,這個僕人居然還在這裡沒有走,就告訴他趕緊去德黑蘭。

而作者就有這麼幾次類似德黑蘭死神故事的真實故事。

一次,在集中營的補給越來越跟不上時,每一個囚犯都在飢餓中掙扎。

當時,他和另一名獄友醫生在運送屍體出集中營時,那位獄友醫生提出兩人一起逃跑的建議,他決絕了,因為他看到集中營裡的那些病號那麼依戀他、信任他。

過了一天,等他想通要跟那名醫生一起逃跑時,錯過了最佳時機,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機會稍縱即逝。

第二次,他帶著一個重病號出獄看病,碰上歐洲解放陣營反納粹的革命者,本來答應給他製作軍裝和證件,但是中途技術出了問題,計劃泡湯。

第三次,他特別希望上到那輛轉運囚犯到休息場的卡車,可是在最後一秒,他被分到了另一組,誰知兩天後噩耗傳來,那車人是被拉到了另一處集中營被集體燒燬!

沒有目標沒有未來是很多囚徒們沒有走到最後的最大的殺手。

尼采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作者在本書中多次引用。

面對物質生活極度匱乏,面對著納粹黨非人的折磨,那些對自己的未來喪失信心的囚徒和犯人,有多少人因為沒有目標沒有未來而走向了毀滅。

集中營在1944年聖誕節到1945年聖誕間死亡率最高。原因不是勞動強度增大,食物短缺或氣候寒冷,甚至是新的流行病,而是許多犯人天真地以為聖誕節前就可以回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希望越來越小,囚徒們失去了勇氣,沮喪起來,這嚴重減弱了他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許多人死亡。

以上是第二部分,下面來看看最後一個部分。

當生命不被看作生命的時候,該怎樣再延續生命

03釋放與解放階段後的意義療法。

集中營生活撕開了人的靈魂,暴露出人性的深處。

當集中營門口掛上了白旗,囚徒們並沒有表現出真正的高興。當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膽怯地走出集中營大門,沒有誰命令他們回去,看守還發給他們香菸。多少次夢中都想要的自由,卻不知道就在眼前。

看到長滿野花的沼澤,看到長著五顏六色羽毛的山雞,一絲快樂一閃而過,不真實、不可能、夢中一樣,夢想變成了現實,他們能相信嗎,此時他們已經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身體的束縛慢慢解除,但精神上的心靈上的束縛何時能解開。

獲得自由後,有些他們認為可以隨意和輕率運用自由,由原來的被壓迫者成了壓迫者。

有一次作者和獄中的一位朋友穿過農田時遇到了一塊長著綠油油的莊稼的田地,那個朋友直接從田地上穿過去,作者勸說和阻止時,那個獄友還吼道,“他們奪走了我們多少東西,老婆和孩子都被毒死了,我踩他們幾根莊稼還能怎麼著!”

更令人心酸的是回到家後碰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更沒有給他們在集中營裡想象的一個未來生活中值得期待的目標,比方,奔赴多年魂牽夢繞的家鄉,摁響門鈴,卻發現那個該開門的人沒有出現,永遠不會出現了!

怎樣才能真正解放犯人呢,作者最後說,當他回首集中營的經歷時卻不再能理解自己是如何活下來,當所有的事物都成為美麗的夢境,當他們覺得集中營的全部經歷僅僅是一場噩夢而已時,真正的解放就來到了。

以上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下面對這本書再做簡單的說明。

作者藉助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親身經歷,分析了囚徒對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反應和心理發展變化。

剛被集中營收容時的驚恐,到適應了集中營生活的冷漠、遲鈍、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再到被釋放之後獲得了自由的心理變化。

同時作者讓我們不僅僅看到集中營帶給人們的極大的痛苦和非人的折磨,還深入挖掘了在人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實質,如何運用意義療法使得犯人們真正的解放出來,給我們以更多的生命意義的啟示。

當生命不被看作生命的時候,該怎樣再延續生命

這部書不愧為是鼓勵了千百萬讀者的信仰之作,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出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