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頂刊論文 | 實證主義vs.詮釋主義:兩種經典案例研究正規化的比較與啟示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綜藝2023-02-04
簡介二、主要內容基於文獻綜述,本文重點從認識論和方法論角度比較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這兩種經典範式所遵循的哲學基礎的異同,辨析兩種研究正規化在組織管理案例研究領域的產生背景、基本思想和實施原則

看完一篇論文的啟示都有什麼

實證主義vs。詮釋主義:兩種經典案例研究正規化的比較與啟示

摘要:

當前在案例研究領域存在一些研究正規化之爭,對這些正規化的準確認識和辨析是我們更好地掌握和運用不同案例研究方法與技巧的基礎。本文首先回顧了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案例研究正規化的認識論基礎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基於對這些不同哲學認識論的辨析,進而分別闡述了兩種正規化的產生背景、核心思想及其關鍵主張。然後,論文比較了這兩種案例研究正規化在研究設計和理論化方面的異同,闡明瞭其中的主要爭議點以及各自的優缺點。最後,論文提出瞭如何在當前管理研究領域應用以上兩種案例研究正規化的一些建議以及如何加強兩種正規化對本土研究的啟示。

作者簡介:

井潤田,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孫璇,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文獻來源:

《管理世界》2021年第3期

頂刊論文 | 實證主義vs.詮釋主義:兩種經典案例研究正規化的比較與啟示

作者之一:井潤田

一、本文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社會學領域,無論是定性研究還是定量研究的最初發端都受到自然科學領域實證方法(如實驗、驗證等)的影響。在認識論上,經典實證主義主張社會現象必須被經驗所感知,研究過程應強調研究物件的客觀性,研究者應秉持“價值中立”原則避免個人思想或偏好對研究過程的干擾。後期,這些實驗、驗證等方法也都應用到了實證主義案例研究正規化中。

然而,正如威廉·狄爾泰的名言“我們要解釋自然,卻要理解人生”所反映的,與自然科學研究透過解釋揭示物質世界固有的科學規律不同,社會學研究需要透過理解來探索人類世界的行為理論。因此,訪談、觀察等一手資料的獲取在定性研究中變得格外重要,這是研究者從局外人向局內人角色轉換的保證,這樣他們才能進入案例“此地此時”情境中的體驗過程。此時,研究目的並不是預測或控制客觀現實,而是在人我之間、個體與環境之間、過去與現在之間建構起理解的橋樑。自此,理解和體驗在案例研究中的價值日益凸顯,與之相應的“主體間性”關係(研究者與研究物件之間互為主體)成為詮釋主義案例研究的認識論基礎。

以上是組織管理領域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案例研究正規化建立的基礎,兩種正規化的爭議與融合也同樣反映在管理案例研究領域中。當前,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案例研究在解釋本土管理現象、解決重大社會問題中的重要性,對案例研究的重視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的共識。這點在當前中國社會環境下尤其重要,由於制度和文化環境的差異性,中國企業的很多管理問題並不是現有理論能夠解釋的,而這正是案例研究最適合的場景。當然,學習和掌握案例研究方法也是具有挑戰性的,我們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正規化和方法背後的根本屬性和主張才能實現當前案例研究從“形似”階段到“神似”階段的跨越,進而更好地實現理論構建和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二、主要內容

基於文獻綜述,本文重點從認識論和方法論角度比較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這兩種經典範式所遵循的哲學基礎的異同,辨析兩種研究正規化在組織管理案例研究領域的產生背景、基本思想和實施原則。具體而言,我們的綜述主要是圍繞John Van Maanen、Dennis A。 Gioia、Robert K。 Yin、Kathleen M。 Eisenhardt等學者的學術貢獻而展開的。

作為社會學出身的組織研究學者,Van Maanen教授將傳統民族誌研究方法引入管理領域,所撰寫的《Tales of the Field:On Writing Ethnography》一書成為詮釋主義案例研究的經典著作。Van Maanen提出案例研究對多樣化資料尤其是觀察資料的要求、操作資料和表象資料的相互印證、顯分析和潛分析的歸納過程等很多關鍵主張。在此基礎上,Gioia則從操作方法上(如一階概念與二階概念的編碼過程、圖示)將詮釋主義案例研究進行了推廣。

Yin將心理學研究的實驗思想引入案例研究設計,對案例研究情景中的競爭性假設進行界定與控制,達成與自然科學領域實驗方法具有同樣科學性原則的研究目的。在此基礎上,Eisenhardt確立了管理案例研究的實證主義經典範式,提出視案例為實驗,透過復現邏輯在多案例之間反覆尋找模式並建立理論的核心思想,並將其細化為8個研究步驟。這也成為當前國內外案例研究領域主導性的研究正規化。

然而,如同整個定性研究領域,以上兩種正規化之間的爭論也一直持續至今。透過對這些發展過程和爭議的回顧,我們期望瞭解案例研究方法和技巧背後的一些根本屬性,做到不僅“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如案例研究中的訪談為何重要?為什麼僅有訪談資料是不夠的?視案例為實驗到底意味著什麼?Gioia方法論在解決案例研究中的什麼問題?等等)。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研究者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和想象來提升人們對某些現象和事物本質或意義的認識。無論遵循哪種正規化,研究者作為局內人的感受和思考(而不是計算機軟體或方法)都是支撐其理論化的基礎,他們超越情境的想象是跨越歸納過程邏輯鴻溝的保證。兩種研究正規化存在很多共性。例如:兩者都基於理論抽樣原則進行案例選擇,透過在具有理論意義的類別裡選擇案例進而拓展關於構念或過程的理解;兩者都希望能就某個特定現象收集多種來源的資料,如訪談、觀察、問卷調查、二手資料以及微信留言等等,從而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研究問題;兩者都遵循理論紮根於資料的詮釋精神。

實證主義與詮釋主義的兩種正規化本質上各有其優缺點。實證主義正規化藉助類似實驗設計的思想推斷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其優點體現在:第一,研究過程比較規範,有清晰的操作流程和評價標準,相對易於掌握和學習,是目前主導性的研究正規化。第二,透過多案例資料收集和分析,同一現象或事件的結果可以在不同案例間復現和拓展,提升研究發現的理論普適性。第三,採用客觀視角收集資料並對關鍵概念進行準確定義和度量,增強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第四,研究過程結合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更容易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樑。當然,該正規化也存在侷限性:首先,有些與人類意圖、認知或思想有關的概念很難透過感官經驗來獲得資料,會使得測量和跨案例比較成為困難;其次,對案例情境普遍性的關注導致每個案例的獨特環境難以得到反映。

詮釋主義案例研究認為單個現象可能有多重解釋,而不是透過統一的測量過程來明確現實真相。該正規化的優點在於:第一,由於正規化定義相對寬鬆,給與研究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空間,更有可能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理論。第二,研究者可以在研究物件所處的獨特背景下對現象及其複雜性進行深入理解。第三,研究者可以採用民族誌等研究方法,在實地的自然環境中從事研究,以便獲得更多局內人的洞察。該正規化的缺點體現在:首先,詮釋研究缺乏相對統一的操作流程和評價標準;其次,研究結果更容易受到研究者自身學術背景、價值觀、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對研究技巧要求較高。

基於以上綜述,我們提出如下研究建議:首先研究正規化的選擇取決於研究問題。同時,研究者需要在案例研究過程中扮演看似矛盾的兩種角色:作為局內人的“記者”和作為局外人的“研究者”。涉身案例研究的初學者要重視對理論和文獻的掌握和理解,加強理論邏輯方面的思維能力訓練。在當前本土研究中,詮釋主義案例研究正規化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該正規化的關鍵主張對於未來研究也有很好的啟示性。例如:重視實地觀察和長時間跟蹤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的重要性,避免將訪談的表象資料誤認為是操作資料;在資料分析方面,關注由表及裡的“理解”在理論建構中的重要性,即由表層到深層結構的認知轉變過程。

四、邊際貢獻與未來拓展

“倡導研究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成為當前國內管理學界高度關注的學術使命,這給案例研究者提供了最佳的研究機遇。國內學者在掌握案例研究方法上具有文化思維優勢,對於兩種案例研究正規化的深刻理解是我們更好掌握乃至改進現有案例研究方法的關鍵,而嚴謹科學的方法也有助於我們貢獻出更多高質量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本文系基於管理世界雜誌公眾號推送的摘選版

編輯 | 範屹檳

稽核 | 蘇志翔

二審 | 林陌聲

終審 | Mono

Political理論志

頂刊論文 | 實證主義vs.詮釋主義:兩種經典案例研究正規化的比較與啟示

前沿追蹤/理論方法/專家評論

ID: ThePoliticalReview

原標題:《頂刊論文 | 井潤田等:實證主義vs。詮釋主義:兩種經典案例研究正規化的比較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