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儒家卻主張為父母守孝?而且長達三年。

由 原思快訊 發表于 動漫2021-07-16
簡介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張死後有靈魂之存在,然極重葬祭之禮,因此乃生死之間一種純真情之表現即孔子所謂之仁心與仁道

什麼叫怪力亂神

在古代鬼和神都是指死去的人。神和鬼的區別就是,鬼是平民百姓死後的稱呼,接受的是自己子孫的祭拜,神是貴族死後的稱呼,接受的是國家的祭拜。也有例外,在很多的志怪小說中有記載,有平民死後不甘心,就經常出來鬧事,出來嚇唬人,當地的百姓不堪其擾,就為他立了廟,接受眾人的香火,就成了小神。這就是古代版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哪都一樣,只要會折騰就會有好處,鬼神也不例外。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儒家卻主張為父母守孝?而且長達三年。

扯得有點遠,說回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鬼神是十分矛盾的,比較的中庸。敬鬼神而遠之,不否認鬼的存在,但也不說關於鬼神的事,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一點就比隔壁的墨子好多了。墨家十分提倡鬼神報應,在《墨子》中,鬼神思想貫徹於理論敘述之始終,其各項基本主張皆以天鬼作為建立終極律令的基礎。

後來西漢的董仲舒在創立天人感應理論時,就借用了不少墨子關於鬼神的理論。所以關於封建迷信這一塊的內容,安在孔子頭上是說不過去的,孔子真的很冤。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儒家卻主張為父母守孝?而且長達三年。

在《論語》一書中,涉及鬼神的一共二十多次,其中涉及鬼的有5次,涉及神的有17次。總的來收孔子認為人是大於鬼神。比如:“未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但是為什麼孔子及後來的儒家對死後的祭祀的理解如此看重。要守孝三年,官員要丁憂三年,三年什麼都不能幹。現代好多了,但是在農村葬禮上的禮節還是十分重的,家中老人去世,兒女受罪,家底薄的都經不起折騰。

《論語》中記載了曾子這樣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翻譯過來就是: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儒家卻主張為父母守孝?而且長達三年。

從這裡可以看出,祭祀不是給死去的人看的,而是給活著的人看的。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張死後有靈魂之存在,然極重葬祭之禮,因此乃生死之間一種純真情之表現即孔子所謂之仁心與仁道。孔門常以教孝導達人類之仁心。葬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對死者能盡我之真情,在死者似無實利可得,在生者亦無酬報可期,其事超於功利計較之外,乃更見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謂不忍之心。於死者尚所不忍,其於生人可知。所以就理智言,雖不肯定人死有鬼,而從人類心情深處立教,則慎終追遠,確有其不可已。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儒家卻主張為父母守孝?而且長達三年。

孔子認為對待逝去人的祭祀禮節不能廢除,物質方面的祭品可以根據物質條件決定。個人覺得對待老人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多給點關心和照顧,比死後風光大葬要好的多。看那些在葬禮上哭的昏天暗地的人,多半是在逝者生前沒有做好應盡的義務,心中有虧,才會用這種方式安撫自己的良心。

喜歡文章點個關注,謝謝!會持續更新有趣歷史內容。